錢緊一年 | 華發“躍進”
來源:觀點
2020年,中國房地產行業繼續披荊斬棘,新一輪市場化降息周期已然開啟。回望2019不平靜的一年,我們從企業的角度去觀察與思考。
跑馬圈地與舉債狂奔之后,華發總資產和規模在六年間實現了快速增長。
踩著2019年的尾巴,華發又在公開土地市場以近82億元拿下5宗地塊。
這家珠海國企的表現讓業界側目,一方面,華發上半年拿地謹慎土儲獲取不如往年;另一方面,年末開啟拿地模式接連掃下多宗地的表現,與2018年及2017年等年份幾乎如出一轍。
與此同時,短期密集拿地的背后,是華發2019年銷售規模取得了“跨越式”的增長。
觀點指數發布的2019中國房地產銷售金額TOP100榜單顯示,華發2019年全年實現銷售金額約922.7億元(2018年為582億),雖然未完成預設的1100億目標,但距離千億關口僅一步之遙。
年底“跑馬”
年末集中納儲是華發的常規操作,在其他房企錢包緊張謹慎下手時“反其道而行”。
2019年12月31日,華發一日內分別在蘇州和紹興以81.89億元拿下5宗地塊。如果算上11月獲得的土地儲備,短短兩月內就斥資151億元在7個城市拿下了12宗地塊,與2018年全年157億元拿地金額相差無幾。
數據來源:觀點指數整理
無獨有偶,同樣于2018年12月13日,華發一日內在武漢以52.7億元拿下2宗地塊,同時斥資35億元摘牌珠海十字門城建有限公司掛牌的50%股權,獲得16萬平方米地塊。再加上11月競得的地塊,華發2018年年底前兩個月內共斥資113億元擴儲。
備注:2013年和2014年計容建面數據未披露
數據來源:企業公布、觀點指數整理
不難發現,華發大舉拿地的區域早已不局限于大本營珠海,而是將觸角延伸至發展潛力較大的一二線熱門城市,這在華發近幾年的擴張中具有重要作用。
復盤華發拿地史,自2008年起正式邁出全國化第一步,先后在大連、包頭、沈陽、盤錦、南寧、威海、中山等二三線城市進行布局。不過,對于重點的一二線城市,鮮有涉足。
2014年后,華發戰略規劃逐漸顯示,這家珠海房企已經意識并嘗試彌補過去布局所存在的缺陷,提出鞏固珠海區域市場地位同時,加大廣州、上海、武漢等重點區域城市的拓展力度。
從這一年開始,華發頻頻在上海、廣州和武漢等一二線城市跑馬圈地,甚至不惜以“地王”價格拿地。其中,令人關注的是2015年一年內就先后拿下了四個“地王”。
2015年3月20日,華潤華發聯合體以70.52億元競得上海閘北地塊,樓面價3.49萬元/平,刷新當年總價地王;2015年6月3日,華潤華發聯合體又以87.95億再奪上海閘北地塊,樓面價3.8萬元/平方米,刷新自身創下的總價紀錄,兩塊地累計成交158.45億元。
2015年6月30日,武漢,華發先以15.8億元競得青島路舊改地塊,樓面價1.30萬元/平方米,超過2013年越秀創下的1.26萬元/平方米紀錄;隨后,再以40.05億元競得二七濱江地塊中拆分出的住宅地塊,樓面價1.34萬元/平方米,再次刷新單價紀錄,溢價率高達105.38%。
在各大城市一連串的高調擴張讓華發一舉成名,但2015年其拿地金額也飆升至全國擴張后最高值,以至于2016年華發拿地金額突然下滑至46.3億元。當時,華發董秘侯貴明就曾對外解釋,因為華發此前加杠桿比較高,所以不會再高杠桿拿地。
事實證明,華發轉向一二線的拿地策略顯現出了成效,上述兩宗上海宅地在2016年轉化為了華發華潤靜安府項目,首次開盤一個半小時即宣告售罄,實收均價約8.8萬/平方米,總銷售額30億元。
同時,隨著2015-2016年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房價相繼上漲,華發在珠海之外布局的項目轉化良好,并助推實現了銷售額的快速增長。反而珠海在2017年因政策調控銷量下降80%,導致全年銷售額比2016年還低。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華發華東區域首次超過大本營珠海區域,成為銷售貢獻最多的區域。數據顯示,華東區域銷售貢獻最高達226.78億元,其次為珠海區域銷售金額為124.4億元,華南和華中區域的銷售額都超過了90.22億元。
從華發最近兩月的拿地選擇中不難發現,華東區域拿地金額高達119億元,占總額將近80%。
數據來源:企業公布、觀點指數整理
杠桿“搖擺”
激進拿地的另一面顯然是高杠桿和負債,雖然2019年華發有意識地控制杠桿率,但凈負債率仍然處于較高水平。
2019年三季報顯示,華發凈負債率為256%,但較2018年底的292.2%有所回落;持有貨幣資金253.86億元,同比增長32.64%;短期借款約122億元,同比下降3.6%;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68.66億元,同比下降33.59%。
從數據可以看出,通過降杠桿,華發短期負債呈下降趨勢,但現金流仍未能完全覆蓋短期債務,存在36.8億短債償還缺口。
數據來源:企業公布,觀點指數整理
事實上,觀察華發2019年尤其下半年來一系列融資動作可發現,其發行了大量債券用于償還短期債務,雖然一些債券償還期限并不算長,但仍然可以實現“借新還舊”目的。
其中,融資動作以9-12月最為顯著。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不完全統計,華發9-12月共計融資178.4億元,包括中期票據、超短期融資券、小公募和ABS等。
數據來源:企業公布、觀點指數整理
值得注意的是,9月4日,華發公告表示,控股項目公司擬對各股東方按權益占比提供財務資助,其中對項目公司其他股東提供財務資助累計不超過138.49億元,每一筆借款期限不超過12個月,各方股東按“對等投入、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同股同權”的原則對項目進行合作開發。
雖然并非直接融資動作,但事實上通過將各子公司閑置資金按權益占比借給股東,一方面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華發收獲了大量流動資金支持。
不過,去杠桿也給華發營收和利潤帶來不利影響,凈利和扣非凈利潤呈現降速態勢。
2019年三季報顯示,華發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7.3億元,同比增長6.8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凈利潤17.16億元,同比增長6.76%,而2018年同期數據顯示,上述兩項指標的同比增幅為85.85%和85.94%。
規模“躍進”
跑馬圈地與舉債狂奔之后,華發總資產和規模在六年間實現了快速增長。
數據顯示,2013-2019年前三季,華發總資產規模從437.28億元一路飆升至2172.56億元,在近6年時間里翻了5倍有余。
尤其在2013年和2014年,華發總資產增速甚至超過了50%,2014年略有下滑,但2016年又逐步回升,至2019年前三季增速達到了近四年最高。
數據來源:企業公布、觀點指數整理
回顧華發擴張史,可以發現轉折點發生在2012年。
70后華發集團董事、總經理李光寧,接替袁小波出任該集團董事長及法人代表,此后華發一路高歌猛進。
2013年底,李光寧召開改革創新戰略規劃工作會議,提出未來五年總體戰略目標,即至2018年,集團總資產達到1500億元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過500億元,凈資產達到600億至800億元。
華發2018年年報顯示,總資產達到1822.09億元--并在銷售額首次突破500億元之后,提出了2019年實現1100億元銷售目標,增速目標高達89%。
彼時,在2019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中,華發曾提出2019年銷售規劃:“緊緊抓住‘在途資源轉可售資源’和‘可售資源提升去化率’兩個關鍵點,繼續秉持‘因城施策’和‘一盤一策’原則,攻堅克難、加速去化,全力推動銷售和回款再創佳績。”
從表述可以看出,華發意圖在2019年加速存貨去化和回款實現千億規模,僅差一步之遙。
具體來看,2019年一二三季銷售額分別為183.6億元、252.3億元和156.1億元,增速分別為83.23%、72.18%和51.25%。截至2019年前三季,完成年度目標的55.45%。
數據來源:企業公布、觀點指數整理
數據來源:企業公布、觀點指數整理
不可否認的是,短短六年間華發實現了銷售規模的“翻身戰”。自2013年至2019年前三季,華發銷售額在6年間翻了9.5倍,實現了從64億元至610億元的跨越,從一個的區域房企躋身行業前40強。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孫劍嵩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