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頭版評論:財政赤字貨幣化需慎之又慎

證券時報頭版評論:財政赤字貨幣化需慎之又慎
2020年05月11日 00:56 新浪財經綜合

買銀行理財吃虧上當?遇到銀行霸王條款?告訴我們幫您解決并贏取1000元現金大獎。

  原標題:證券時報頭版評論:財政赤字貨幣化需慎之又慎

  來源:證券時報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前期確定的適當擴大財政赤字、發行特別國債和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等一攬子財政政策有望在“兩會”明確。近期,有關財政赤字貨幣化的討論日漸升溫。有財政專家認為,當前財政赤字貨幣化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建議如果由央行直接購買特別國債,不但可以避免國債向市場發行產生的擠出效應,而且可以產生和央行擴大貨幣供應不同的效果。

  財政赤字貨幣化并非新話題,過去業內對這一問題少有談及,主要是因為不受約束的財政紀律曾一度令一些國家陷入惡性通脹的痛苦泥淖中,甚至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也因此,過去不少國家強調央行的獨立性,不能成為財政政策的“錢袋子”。《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就明確提出,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

  然而,金融危機發生后,隨著日本、美國等國家實施大規模量化寬松后并未引發通脹,使得近些年現代貨幣理論(MMT)開始大行其道。MMT的一大本質就是財政赤字貨幣化,宣稱對能夠以本國貨幣借貸的國家來說,財政赤字并不可怕,因為赤字可以貨幣化。

  疫情席卷全球,歐美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再次啟動新一輪財政赤字貨幣化。例如,英國政府宣布,將財政部在央行的透支賬戶規模暫時擴大到不受限制的數額。國內的一些專家據此認為我國也可以實施財政赤字貨幣化,讓央行直接購買政府債券。其中的理由便是國外的經驗已表明,財政赤字貨幣化已不會引發通脹問題,因為現在整個貨幣運行的狀態已發生質的變化,通脹的可能性很小;傳統的貨幣政策傳導效率降低,現有的貨幣政策寬松手段對實體經濟的刺激作用在減弱。

  筆者認為,一方面,國外實施財政赤字貨幣化并不意味著就適合當前我國的國情;另一方面,僅看到國外財政赤字貨幣化未引發通貨膨脹,卻忽視歐美等國近十年來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是片面不客觀的。

  首先,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在上一次金融危機中已采取了量化寬松的刺激政策,其貨幣政策已經基本沒有正常操作空間,不得不采取財政赤字貨幣化這種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方式,讓居民和企業活下來。但對中國來說,宏觀政策逆周期調控的工具相對豐富,不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還有在正常操作空間內的回旋余地,尚未達到萬不得已的一步。我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可以在不突破現有法律的前提下,通過更為市場化的方式支持財政刺激政策。

  其次,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的十余年,歐美等發達經濟體使用的財政赤字貨幣化雖然未引發通脹,但富人群體受益于權益類資產價格的一路猛漲,貧富分化加劇是不爭的事實。一味地使用財政貨幣刺激手段,而忽視結構性改革,是歐美等國面臨的共性問題。對中國來說,當前的物價水平呈現結構性問題,一方面,食品價格通脹,工業品價格通縮;另一方面,我國現行的統計口徑中,房價變動并未納入統計,通脹數據并不完善。

  經濟衰退時擴大財政赤字有必要,但財政刺激在挽救經濟的同時,要兼顧財政紀律和長期的制度約束。財政赤字貨幣化短期內雖會帶來經濟企穩、穩定市場信心的甜頭,但這類政策是把未來押作賭注,必須對這一問題慎之又慎。更為重要的是,財政貨幣刺激政策無法替代結構性改革,后者才是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經濟長久發展的重要力量。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文

財政赤字 量化寬松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5-18 聚合順 605166 --
  • 05-18 佰奧智能 300836 28.18
  • 05-14 長源東谷 603950 15.81
  • 05-14 盛視科技 002990 36.81
  • 05-14 龍磁科技 300835 20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