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朱民、潘柳、張娓婉
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持續以指數和波浪式爆發,封鎖措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沖擊,全球經濟萎縮,各國面臨著抗疫情和保經濟的艱難選擇。在有效藥物和疫苗問世之前,經濟的放開必然伴隨著疫情的長期防控。新形勢下的主要任務是統籌抓好疫情防控與經濟恢復的平衡,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全面放開居民和社會活動的同時,要抓緊利用當下已經創造的時間窗口,構建面向未來的新型可持續的公共衛生安全網,嚴控輸入風險,擴大檢測范圍,完善和構建檢測,流調、追蹤,隔離一體化體系,以實現精準抗疫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一、 新冠疫情還在全球持續蔓延
(一)全球疫情波浪式持續發展
3月6日起中國境內新冠疫情在嚴格舉措和迅速行動下得到控制,但海外疫情卻開始指數爆發。歐洲各國從3月中開始先后“封城”落實程度不一,整體疫情的有效控制至少還需要2個月的時間,要到今年6月份才可能達到整體控制。美國從3月底才開始“封城”,各州執行標準和實施力度不一,持續的波浪型發展,使得美國疫情的要到6-7月份以后才能得到初步控制。
歐美國家目前和未來一個時期都面臨的疫情發展時間長且確診平臺居高不下的局面,以及疫情向非洲、南亞和拉美的蔓延和爆發,給全球疫情潛在的第二波卷土重來提供了基礎,出現在歐洲、美國和中國等國家發生全球第二波疫情大爆發的可能。從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來看,第二波疫情的死亡人數遠遠超過第一波。整體上,我們仍然面臨疫情蔓延的高度不確定,全球抗疫形勢仍然非常嚴峻。而疫情時間的延伸也給經濟恢復和正常社會生活恢復帶來巨大壓力。
(二)特效藥和疫苗研制仍然面臨不確定性
全球疫情發展可能持續相當長時間并覆蓋相當廣地域,與此相對應的是疫苗和特效藥的研發仍然面臨不確定性。疫情的根本控制需要迅速研發出治療新冠病毒肺炎的特效藥和疫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各國都迅速進入對特效藥和疫苗的研制流程,但研發環節同樣面臨層層困難和挑戰。
對于適合大規模接種的疫苗進展,全球醫學專家認為12到18個月的時間已經是相當樂觀的估計。當前針對新冠肺炎的疫苗研究都尚未進入耗時更長的臨床III期大規模測試疫苗有效性階段,即使全球統籌,廣泛合作,爭分奪秒加快疫苗研發和生產的進度,在各期試驗結果良好,失敗率最小的情況下,最快也要等到2021年春季疫苗上市,而屆時疫苗的實際防護率、不良反應,以及病毒的變異情況等因素還會增加實際效用的不確定性。
一、 經濟壓力導致封鎖限制逐步取消,全球進入抗疫和復工并存新階段
(一)經濟沖擊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大蕭條擔憂日增
封鎖等遏制措施的實施通過控制平緩疫情發展曲線,有效地阻止大流行病的快速傳播,代價是經濟發展的全面暫停。我在3月19日的文章中寫道,綜合數據和模型,我們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為-2%,全球貿易增長為-15%,疫情地經濟沖擊遠遠超過2008年地金融危機。(朱民,2020a)。4月1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范圍內的經濟體帶來了高昂的成本,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全球貿易萎縮11%。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同時面臨經濟危機,造成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IMF預測大流行病對2020年和2021年全球GDP的累計損失可達9萬億美元(IMF,2020),而橋水基金認為全球封鎖措施對公司的影響帶來多米諾效應,會沖擊收入端及家庭、企業、央行和政府的資產負債表,預測全球經濟因新冠肺炎疫情損失將前所未有地高達20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GDP的23%( Jensen et al., 2020)。
從國家看,新冠疫情及各國封鎖措施對生產、消費和信心的直接影響在短期內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沖擊。由于封鎖措施持續時間和執行程度的不確定,封鎖對經濟的影響和沖擊尚未見頂。OECD根據封鎖措施對所涉及部門的直接影響初步估計,許多經濟體的產出水平會下降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消費者支出則下降約三分之一。嚴格的封城措施每增加一個月,產出下降的水平相當于損失年度GDP兩個百分點,后續影響一個百分點,累計三個百分點(OECD, 2020)。這和中國第一季度GDP縮水6.8%基本相符,如果封城停產持續三個月,GDP可能會比原本降低6-10個百分點。
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難以想象的沖擊,經濟衰退已然突顯,對是否會繼續走向大蕭條的擔憂日益增長。衰退與蕭條的區別關鍵在于經濟萎縮的時長,1929-1931年大蕭條期間美國經濟長期負增長,連續萎縮時間長達43個月。歐美疫情在3月中旬爆發并陸續采取封鎖措施,可以預見第二季度受到的沖擊會比第一季度更嚴重,將導致連續兩個季度的經濟萎縮。如果全球疫情不能在三個月內得到有效控制,盡快將經濟拉回平均增長水平,會導致實體經濟的大規模破產,對消費、貿易、就業等產生巨大影響,而最終演變成大蕭條的擔憂也會大幅增加(朱民,2020b)。
(二)刺激經濟,各國政策空間枯竭
全力阻止經濟滑向大蕭條的關鍵在于提供政策刺激經濟,支持維護中小企業度過衰退期。但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不同,今天各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空間都十分有限,政府債務高企,利率已至低位。各國政府常年赤字,進一步限制了政府加大財政政策的空間。貨幣政策同樣極為有限。
疫情防控期間,各國推出了空前的經濟干預措施、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及緊急救助補助計劃。但2020年經濟依然面臨巨大下行壓力,過度刺激政策對后續經濟活動的潛在影響也難以預計。能否從受疫情重創的停滯狀態中恢復,并實現經濟快速反彈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取決于全球合作抗疫的速度和力度,也取決于各經濟體的經濟復蘇政策和抗疫政策的權衡制定。
(三)經濟壓力急劇上升,復工成為主線
疫情并沒有完全控制,在衡量醫療負載能力的基礎上,歐美各國開始制定復工時間表,考慮逐步取消封鎖措施,分階段重新放開市場,謹慎平衡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其實封鎖限制措施對經濟增長的中期恢復的影響也并非單向的,MIT學者通過研究1918年西班牙流感對美國的沖擊,發現封鎖限制更早實施或實施更久的城市在疫情后經濟恢復速度更快(Correia et al.,2020)。但目前看,疫情的經濟沖擊已經接近沖破現有就業、財政和社會穩定的邊界,對重現1930年大蕭條的擔憂,在保經濟和防疫情的艱難衡量中,歐美各國政策轉向,選擇開放“封城”, 開始把防疫策略從“圍堵”轉向“緩疫”逐漸恢復經濟和社會正常活動。預計進入5月后大多數歐美國家都會逐步開放,社會經濟活動緩慢復活,全球進入抗疫與管制和恢復經濟與社會活動共存的新階段。
(四)艱難的選擇
然而疫情風險并沒有消退,由于沒有對足夠多的人群進行測試,實際上無法了解病毒傳染性,實際感染率,及無癥狀感染者比例等真實情況,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被感染。在疫苗問世之前,整個社會都要與病毒共存。經濟的放開將伴隨著疫情的長期防控。
歐美各國面對疫情防控政策在延緩和遏制之間的搖擺正是“放開”管控的風險點。英國和美國抗疫早期都采取延緩策略,即通過感染病例居家隔離等最低措施減緩但不阻止流行病傳播,在一系列的研究報告指出只采用延緩策略會大幅突破醫療系統負載,造成很高的病死率后(Baldwin and Mauro, 2020;Ferguson et al.,2020),英國和美國政府被迫轉向抑制策略,通過關閉封城等嚴格舉措逆轉疫情增長,希望短時間內將病例數降至低水平,但是已經錯過了抗疫的早期窗口,隨后發生確診病例數量指數發展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貿然放開,疫情再次爆發的風險非常高。
一、 建立我國全面恢復經濟和社會活動的精準抗疫系統
我國在全面放開經濟活動有獨特優勢,但歐美各國先后啟動復工政策的新的外部環境對我國已經開始的復工和繼續抗疫提出了新的和嚴峻的挑戰。為抵御外來疫情輸入,防止疫情第二次復發,營造衛生安全的環境讓企業和居民能全面參加經濟和社會活動,我們需要構建和完善全面恢復經濟活動的精準抗疫系統。
(一)我國進入抗疫與復工共存新階段
疫情直接沖擊消費和總需求,但第二產業下降幅度大于第三產業顯示了疫情和停工對制造業產業鏈和企業的沖擊更大。 中央很早就注意到了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從2月開始就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動復工,包括貨幣政策提供市場和企業流動性,財政政策減少企業經營成本,商業政策推動物流啟動,投資政策拉動經濟增長(習近平,2020)。
國家和地方政策協調發力,積極落地,最小化疫情對實體經濟的沖擊,極大地保障和推動了復工復產進度,將經濟反彈時間提前。抗疫和復工就這樣交織在一起。
要全面推進經濟增長,就需要全面放開“封城”讓居民生活和社會活動回歸正常,從而推進經濟生活回歸正常。繼續抗疫也是必須的,構建新型可持續的公共衛生安全網,確保居民健康安全成為抗疫新階段的重點。
在湖北和武漢的抗疫中,中央直接指揮,集中全國資源,從檢測、追蹤、治療、隔離、小區管理、城鄉交通管理,到組織人員、信息、醫療物資和生活物資調配系統,實現了短時期內控制疫情發展的奇跡。 但各個省市發展很不平衡, 最近黑龍江、內蒙古等地的案例表明各地區都需要抓緊構建同樣的有地方特點的公共衛生安全體系。這是目前我國經濟全面放開的重中之重。
(二)嚴控輸入風險
當中國境內疫情得到基本控制時,境外輸入疫情成為中國抗疫的主要風險。鑒于境外疫情仍然不斷攀升,境外疫情繼續波浪性爆發,建立邊境口岸抗疫體系是嚴控疫情輸入風險的重中之重。需要注重補充周邊醫院醫護和社區力量建設,各省市地方疫情防控堅持常態化檢測和隔離措施,共同構成輸入疫情防控的防線。國際航運、陸地和水路邊境口岸臨近城市數量多,涉及人員廣,流程長,在邊境管控制度逐步放開之前,針對其中的漏洞和風險點,建立強有力的邊境防控體系對于長期防控效果意義重大。加強制定應急預案、優化匯報決策機制、精細化流程管控、隔離場所規劃、人員及檢測資源補充等,有利于科學化體系化降低境外疫情輸入風險,配合經濟恢復盡早實現航運、陸運和水運的動態開放。
(三)擴大檢測范圍,完善和構建檢測,流調、追蹤,隔離一體化體系
檢測,流調、追蹤,隔離是精準抗疫最重要的核心環節。在尚未研制出有效且安全的疫苗之前,快速且結果可靠的大規模檢測是疫情防控的關鍵,也是解除社交隔離措施的先決條件。這次疫情中,我國在武漢和其他地區都迅速建立了檢測、流調、追蹤和隔離的系統,但各地發展不平衡,要抓住時間窗口把這一套系統制度化、科技化。
可以預測,在未來持續數月甚至經年的時期內,全面經濟恢復將與或嚴格或寬松間來回切換的防控措施共存,直至疫苗使得人們具有群體免疫力,經濟生活才可能完全恢復正常。在此之前,需要建立對重點區域,重點部門,重點產業全面篩查檢測的理念,加快構建早期發現與社會監測體系。
病毒短期內不會消失,新常態下的經濟運行需要以公眾安全健康為前提,由于對病毒規律的未知產生不確定,在疫苗問世之前,對于二次疫情的防控準備是一場持久戰。
二、 構建面向未來的公共衛生安全網
抗疫和復工將中長期并存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現實,構建既抗疫又同時放開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公共衛生安全網成為當下抗疫下半場的重中之重。我們要利用當下的時間窗口,建立起“抗疫和復工中長期并存”的公共衛生安全網,以保障放開和推動經濟發展,并在可能的下一波疫情爆發時不采取全面封鎖措施且有效控制疫情,實現抗疫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一)建立疫情、抗疫系統的統一信息平臺
公開透明及時的信息傳遞在抗疫加復工的各個環節具有關鍵作用,疫情期間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分別組織衛健委、海關、民航、外交部、財政部、央行、商務部、工信部等數十家政府部門,每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及時向公眾發布相關信息和數據,極大地增加了信息透明化和公開化。借助這良好的合作機制,應盡快組織建立疫情相關資訊統一平臺,推動我國打破政府部門間壁壘、公私機構壁壘,整合大數據公共平臺,實現不同政府機構、中央與地方政府以及政府與民間機構間的大數據信息共享,最大化信息利用效率,助力抗疫信息透明與共享,夯實常態化抗疫機制的數字和信息基礎。
(二)加快加強構設新時代公共衛生體系
我們需要加大投資,擴大公共衛生和醫療保健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建立普遍的篩查門診(發熱門診),提高患者早期發現率。具備覆蓋所在地人口的流行病收治能力,完善地方流向病定點衛生機構的建設和布局。設立專門的傳染病中心。
各地都要有隨時能啟動規模化的“火神山醫院”和“方艙醫院”的預案。
我們也需要在地區層面全面提高醫療資源水平,確保每千人病床數、醫護人員數,重癥監護病房床位數等醫護指標達到流行病防治標準,同時對養老院及老年群體建立保護措施。
建立完善的患者管理系統,包括在每個城市建立患者管理系統、啟動社區治療中心、建立危重病人轉診制度,可快速識別高危人群,并實現對重癥、輕癥患者無縫銜接的醫療服務。
建立清晰的治理結構,分工完善、涵蓋全面,包括社區監測、實驗室監測、醫院監測、動物監測以及國際監測疫情監測和響應系統,通過各種渠道的層層監測減少傳播風險。
(三)建立公共衛生物資儲備和調配系統
反觀過去幾個月世界各國抗疫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醫療資源嚴重不足,醫療資源的調配嚴重低效。使得公眾得不到廣泛的檢測,病人得不到及時的治療,醫護人員得不到有效的防護。當下是構建公共衛生物資儲備和調配系統的時間窗口,包括提高疫情防治相關產品的制造能力和合理儲備,包括口罩、檢測制劑、防護用品,醫療設備的生產和儲備:預先規劃疫苗大批量生產的能力和質量管理。
政府與制造商建立緊急應對體系,保證醫用口罩的供給和調配。加強監管以穩定醫療物品的物價,依法執行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
(四)構建可持續的企業微觀衛生環境
企業是復工復產經濟活動的直接主體,我們需要建立保障企業衛生、員工安全的企業層面的微觀體系。包括構建保證經濟社會生活正常秩序的基本物流通暢的衛生標準和系統,針對不同行業、規模、地域、聚集性和流動性等特征,制定差異化可落地的衛生標準指引,做到防控衛生有章可循;企業建立復工的內部衛生制度和條件,例如勤消毒,測體溫, 隔間距,戴口罩,員工宿舍按新衛生標準改建,食堂安排;更為重要的是打通企業抗疫及衛生信息和企業所在社區、醫療機構、政府信息平臺的信息網絡,數據實時上報,有事及時處理。同時根據疫情發展做好企業疫情管理,包括員工檢測、隔離及服務,并提前制定不同防控級別下的企業生產和管理應對預案。構建可持續的企業微觀衛生環境是確保企業安全復工、經濟活動快速反彈的重要內容。
(五)繼續鞏固和改善有效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管理
在前期抗疫的寶貴經驗和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加強建設社區公共衛生應急運轉體系,完善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管理制度和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社區在突發和常態化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能力。具體包括鞏固完善社區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常態化預案體系;補充社區公共衛生工作人員、助理醫務人員隊伍、社工義工等基層力量和勞動力,建立健全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專門團隊;開展社區檢測、感染接觸者追蹤的管理流程和技術培訓,培養廣泛檢測、追蹤和隔離的主要執行力量;加強基層網格化建設,盡早發現社區感染病例,與醫療機構匹配對接,及時隔離及時送診;不斷加強網絡監測力度,不斷擴大篩查檢測規模,對社區人員健康情況和人員流動實行精細化管理。通過改善有效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管理來守住社區這道防線,是常態抗疫下實現內防擴散的重要路徑。
(六)廣為宣傳,鼓勵民眾繼續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過去三個月的新冠抗疫期幫助民眾建立了良好的防控意識和衛生習慣,疫情風險的長期化需要擴大宣傳力度,引導民眾保持對疫情的戒備和固化良好的衛生習慣。鼓勵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繼續通過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等手段降低傳染率,切斷疫情傳播途徑以保證經濟活動正常運作。
(七)加強應用科技助力,政府和企業合作,常態化抗疫
我國抗疫過程中,大數據、云服務、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在共享信息且隱私保護、準確追蹤、分配醫療資源等方面能起到強大的助力作用。在抗疫期間,通訊公司提供行程軌跡證明,支付寶開發健康識別碼,多家公司推出患者交通工具查詢等,對于檢測和行蹤查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多平臺數據的使用導致信息的不通用,追查效率低下,更為有效的解決途徑是加強合作,數據共享,建立全國通用的監測預警信息化平臺。海外國家對數據隱私的保護更為關注,公共政府和私營公司全面合作,利用技術也實現了防控手段的精準升級。新加坡科技局與衛生部合作開發手機應用TraceTogether,實現藍牙記錄、本地加密的接觸者追蹤,如果用戶彼此之間相隔在2米以內,超過30分鐘,數據就會被捕獲、加密,并在用戶的手機上本地存儲21天。如果一個人感染了新冠病毒肺炎,衛生部將調查其過去14天的活動,以便追蹤接觸者。利用人工智能,新加坡衛生部控股屬下的綜合保健信息系統公司和初創公司共同研發一款用于溫度檢測的人工智能App,可以自動分析熱成像儀和3D激光相機捕獲的圖像,從圖像中識別描繪出人體面部特征,測量人體額頭溫度,并自動標記在智能手機上。如果檢測到發熱者,該人工智能App將自動生成警報提示給工作人員,從而大大提升溫度檢測效率和準確性。
韓國結合全國大數據和防疫系統實現快速行蹤查詢,利用云服務建立了口罩配給系統,通過限制購買數量來確保口罩分配公平合理,最大的搜索門戶網站Naver和聊天應用程序Kakao利用藥店分享的口罩庫存數據在各自的地圖應用程序中顯示口罩庫存,合理有效分配醫療資源。
國內國外經驗中,公私合作、科技和數字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疫情爆發也為科技應用發展提供了絕佳場景,結合數據隱私保護,加快推動科技應用是構建面向未來的公共衛生安全網的關鍵基礎設施。
(八)構建信息通暢,反應靈活,決策迅速的各地政府公共衛生決策系統
疫情蔓延本身的不確定性,疫情對人的生活和消費習慣的改變,疫情對經濟的中長期影響,使得經濟結構產生變化,新的產業出現,有些產業被淘汰。經濟發展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體現在供給和消費各個層面的變化中。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較長期保持抗疫和公共衛生系統的靈敏度和可持續性。這就要求新形勢下的公共衛生管理和決策體系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和靈活性,既能適應疫情的不斷變異性蔓延,也能根據經濟活動的變動而變化。這就要求有信息通暢,反應靈活和決策迅速的機制。 我國能在短短的兩個月內基本控制武漢、湖北和全國的疫情,依靠的是中央迅速而果斷的決策。在抗疫和復工并存的時候,疫情管理和決策的重心會轉移到地方,要求各地也迅速地建立起公共衛生應急系統,包括完善網絡直報系統、跟蹤確定傳播渠道、數字化升級追蹤手段等。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0年。
[2].朱民:《疫情下的世界經濟進入衰退,市場繼續震蕩,政治生態惡化》,第一財經,2020年(a)。
[3].朱民:《全球經濟衰退已板上釘釘,但講大蕭條還為時尚早》,財經雜志,2020年(b)。
[4]. Baldwin, R. and Mauro, B. W., 2020, “Mitigating the COVID Economic Crisis: Act Fast and Do Whatever It Takes”,CEPR Press VoxEU.org eBook.
[5]. Correia, S.,Luck, S. and Verner, E., 2020, “Pandemics Depress the Economy,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Do Not: Evidence from the 1918 Flu”, SSRN WorKing Paper.
[6]. Ferguson, N. M.,Laydon, D., and Nedjati-Gilani G. et al., 2020, “Impact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 to reduce COVID-19 mortality and healthcare demand”.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Report
[7]. IMF, 2020, “World Economic Outlook, April 2020: Chapter 1”,
[8]. Jensen, G., Miles, E., and Davis, G. et. al., 2020, “The Coronavirus’s $20 Trillion Hit to Global Corporations”, Bridgewater Research.
[9]. OECD, 2020, “Evaluating the initial impact of COVID-19 containment measures on economic activity”
潘柳、張娓婉為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專員
(本文作者介紹: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IMF原副總裁)
責任編輯:杜琰 SF007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