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青蛙”風靡與低生育率憂慮
陳白
在闊別“偷菜時代”多年之后,直播問答和“跳一跳”在2018年新年之后忽然之間風起云涌,幾乎可以說是聯合昭告社交游戲的春天到來了。更能證明這一趨勢的是,上一周“霸屏”游戲榜的,是一款尚未漢化的日本小游戲“旅行青蛙”。
在沒有任何宣傳、甚至還沒有被翻譯為中國語言的情況下,它自從1月10日起占據中國AppStore免費游戲應用的冠軍寶座,搜索量激增。這段時間,幾乎人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大批人在“養蛙”。
源于日本的這款“放置類游戲”被稱為是游戲產業未來的新藍海。而“旅行青蛙”更是達到了這類游戲的新高度:在所有游戲開發都恨不得讓玩家沉迷上癮的情況下,這款游戲的風格或許只能用“性冷淡”來形容。
盡管它被稱為游戲,玩家可以做的事情卻不多:蛙就是待在家里,一看書就看一整天,出門旅行也許好幾天都不回來,但也許會給你寄明信片……除了給它起個名字,然后喂飽它,青蛙的任何舉動都是不確定的,你沒有干涉的權利,你只能看著,或者等著。
游戲的核心樂趣在于觀察青蛙寵物的生活,整個過程玩家會獲得“養了一個兒子”的體驗感。這樣的“脫力系”的游戲關系被認為是父母與子女關系的寫照。有玩家留言說,這款游戲完美體驗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有網友甚至打趣,認為這款游戲是通過游戲篩選挖掘出有生育意向的年輕人。
調侃歸于調侃,但面對高昂的房價、高強度的工作和倒金字塔式的家庭結構帶來的巨大醫療教育成本,不婚不育日益成為年輕人的主流選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養蛙”就變成了“養娃”的精神替代品之一。甚至有人斥巨資在戶外打廣告“尋蛙”:尋蛙啟示,蛙寶寶徹夜未歸,我和你爸澤言,等你回家。
當“不婚焦慮”從青年蔓延至相親角的父母們,源于日本的“脫力系”也日益悄悄蔓延于中國流行文化之中。這種人與人、乃至人與物之間的獨立、疏離,和森系、佛系、小確幸這樣的時代審美一起成為當代生活的生存狀態照影。
養育孩子在繁重的都市工作生活壓力面前已經不再如上一輩人那樣成為一個必選項,加之80后本身就生長于計劃生育時代,計劃生育政策所造就的長期文化影響,是屬于傳統的具有家庭聚合傳遞性的生育文化從根本上被摧毀,取而代之的是獨生子女為主體的生育文化;加之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陌生人社會變革,追求個人的自由與獨立可以說已經超越了繁衍的需求。在日本,這樣的人口焦慮被大前研一稱為“低欲望”社會,如今,正在日益呈現在中國的流行文化和人口趨勢之中。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7年中國出生人口為1723萬人,比上年的1786萬人下降了63萬人。這意味著“全面兩孩”政策開放兩年的時間里,不但每年出生人數都遠遠低于國家衛計委的預測,而且僅僅第二年,就出現了下降的趨勢。至于北上廣這樣的超級大都市,之前公布的數據就顯示,生育率也已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
大眾的生育選擇,其實同樣也能夠從商業文化的流變中尋見端倪。在優質的教育和醫療因其日益昂貴而被資本認為是未來發展的巨大藍海的同時,另一面的現實是,在沉重的壓力之下,釋放壓力的選擇也必然會成為流行商業趨勢,而游戲正是其中的爆發性出口之一。獨立而不越過私人邊界的陪伴,既享受到“養蛙”的樂趣而又不必為養娃的負擔所困擾,它給“孤獨青年”們所帶來的心理慰藉,也正是“旅行青蛙”如此火熱的原因。
從商業的角度觀察,幾乎可以斷言的是,未來必然有更多“旅行青蛙”式的游戲不斷接力火爆,而“脫力系”的流行文化所帶來的商業價值還有巨大的想象空間。這種商業產品的流行,也進一步敲響了生育意愿衰減的“低生育陷阱”警鐘,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生活壓力面前選擇“放棄治療”的養蛙式產品精神替代,不夸張地說,這樣的商業價值,其實是在透支本可能存在的下一代消費者。
責任編輯:帥可聰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