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面臨挑戰:獨資 還是新一輪合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0日 15:01 第一財經日報 | |||||||||||||||||||||||||||||
挑戰二:獨資,還是新一輪合資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句話,用于跨國公司在華的進退,再適合不過。
1993年9月,“跨國公司與中國”會議在北京召開,西門子、巴斯夫、摩托羅拉等50多家跨國公司的代表和中國政府高層官員齊齊到場。會議當晚,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中南海邀請了其中15個比較大的跨國公司代表——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對他們第一次正式的邀請。 這一年,被海外觀察家視為跨國公司在華大規模投資的開始。當年的統計證實了這一看法,FDI(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突然放大,合同外資達到了1114多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是270億美元,幾乎都是上一年的一倍。 在剛剛開始時,合資成為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基本模式,一方面國家政策規定外資進入“必須由中方控股”,外資企業只能被動合資;另一方面,跨國公司需要中方合作伙伴幫助打開市場。 在中國市場十余年的縱深發展過后,跨國企業在華呈現兩種趨勢:先前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部分開始傾向獨資;隨著中國市場的深度開放,一些還沒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開始在新的尚未完全放開的領域尋求合資。 據商務部本月14日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跨國公司在生產投資中,57%的跨國公司在生產方面投資傾向于獨資新建;有37%的跨國公司愿意與具備一定技術和生產資源或能力的企業合資;傾向于通過并購相關生產工廠來投資的跨國公司為28%。 2004年年末,UPS與合作了16年的中外運簽署協議,在2005年12月底之前,由中外運向UPS移交23個城市的國際快遞業務,種種關于UPS在中國市場獨資運作的猜測真相大白。 在此之前,雅芳、松下、西門子、聯合利華等眾多知名外企,紛紛在中國加速了其獨資化的步伐,而這種變化和趨勢對中國企業和市場所帶來的影響也正逐漸顯露出來。 與上述跨國公司相比,寶潔中國的獨資路徑則清晰可見。 2000年,寶潔先后拋棄浪奇和熊貓,旗下的分公司恢復獨資身份;緊接著,寶潔中方股份僅余象征性的1%;2004年5月同和記黃埔徹底分手,到目前為止,寶潔在中國10個法律實體,已有9家實現獨資。 合資企業的獨資化趨勢,不同企業有不同的戰略選擇。 一種是IBM的瘦身式,基于未來的戰略定位考慮,制造業屬于IBM的非主流地位,因此選擇了將股份轉讓給合作伙伴長城國際,徹底退出合資公司。 另一種是西門子、寶潔、雅芳等公司的圈地式,收購合資公司的中方股份,因為這些合資公司是他們在中國發展的重要力量。 這一切發生的背景是,2004年是中國入世三周年的日子,中國開始兌現入世的承諾,WTO規則給了跨國公司更多的主動權。 在市場開放方面,銀行、證券、保險、分銷等重要服務部門所享受的過渡期將逐步結束,也將按照入世的承諾,逐步開放。 這使得一個趨勢凸現:新一輪的合資開始逐漸明朗。 2004年7月,美國安海斯-布希(即AB公司)開始對中國第四大啤酒制造商——哈爾濱啤酒的股份進行強制性收購,最終完成在啤酒市場的布局。 3個月后,在另一個領域,華納橫店成立,成為華納進軍中國文化產業的一枚新棋子。 2004年年末,又有傳聞稱呼花旗將參股建行…… 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進入和退出,折射出他們在戰略上臺階的成熟。 相關鏈接:跨國公司的中國策略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