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10月17日消息,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政府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9中國銀行保險業國際高峰論壇”于10月17日-1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主題為:轉型與創新——踏上中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中國保險學會會長董波出席并發表演講。
董波表示,中國保險業70年的發展成就是令人矚目的,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保險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他透露,從1980年到2018年,保險業規模從不足5億發展到2018年的3.8萬億,全球排名從68位增長到第2位。在全球保險市場中的份額從不足0.1%到11%,為社會提供的風險保障從1408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6897萬億元。保險深度由0.1%提高到4.22%,保險資產從10余億元增加到當前的18.33萬億元。
以下是演講實錄:
董波: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也非常感謝邢社長剛才的介紹。
非常高興參加2019年中國銀行保險業國際高峰論壇,同時也代表論壇的聯合主辦放中國保險學會對論壇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根據邢社長說作為演講嘉賓,不敢當,參加這次論壇,一是向大家介紹一下保險的情況,尤其是中國保險史。二是介紹一下中國保險的作用。這樣不斷豐富論壇的內容。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保險業創立的70年。1949年10月1號新中國誕生,1949年10月20號新中國第一家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誕生,比新中國成立晚19天。新中國的70年,由此向上追溯民族發展史,應該說發端于1875年,如果再往上追溯,保險業進入中國是1805年英國在廣州設立的一家保險行,叫建達(音)保險,到目前已有200年的歷史。應該講中國保險業風風雨雨一路走來,有許多經驗值得汲取。正如剛才祝寶良首席經濟師所說的,我們在這里共同探討當前的一些問題解決方案一樣,我們通過發展歷史來了解歷程,來汲取經驗和教訓,來破解當前的難題。保險業是舶來品,14世紀中葉,意大利的一個商人承保了第一艘商船,開啟了保險業,也為海上貨運的迅速發展和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工具。特別是從真正意義的16世紀起的英國開始的保險業,為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給予了很好的金融支持。正如我們現在提到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一樣,是在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上營運而生的金融工具。在中國19世紀初廣州作為對外貿易的港口,1805年由英國商人發起一家在廣州設立的保險社,標志著近代西方保險制度從此傳入中國。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有更多的口岸開始開放,1843年上海正式開埠。由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逐漸成為中國保險業的中心。1875年中國首家官辦的保險企業保險招商局成立,中國民族保險業由此開始發端。到20世紀初,華商資本的保險業迅速崛起,并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特別是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后,在這一時期中國的保險業余和學術也在中國興起。1902年京師大學堂開設保險課程,1919年復旦大學開設了保險專業課程,今年也是復旦大學開設保險課程的100年。1935年中國第一個保險學術團體中國保險學會在上海成立。當然了,此保險學會非彼保險學會。1949年10月1號新中國成立19天之后,即10月20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中國保險業開啟了新的一頁。很短的時間內,保險機構分布在全國,業務蒸蒸日上。當然受政策影響,1958年人民公社化星期之后,從計劃經濟體制出發,國內保險業全面停辦,只保留國際業務。這一停辦經歷了20年的停辦期。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決定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人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由此開啟了中國全面改革開放的新局面。1979年國內保險業逐步恢復,到1982年全部開展業務。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保險業進入了快速通道,剛才嘉賓演講之前,特別是在休息室期間有很多老朋友、老董事在此相聚,談論起來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事情,那個時候我們都共職于一個單位,就是中國人民銀行。在這個時期,人民銀行作為保險的監管部門,后期1998年成立了保監會。隨著這一輪的改革,銀保監會合并。這也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一件大事。
總之,從20世紀90年代,中國保險市場進入了一個快速通道。一方面,國內的保險市場從獨家壟斷向多家經營競爭方向發展。到目前為止,中外資各類保險公司共計229家。另一方面,中國市場的大門逐步打開。截止2019年二季度末,境外的保險公司在我國一共設立了近60家外資保險法人機構和131家代理機構。就在昨天,國務院發布《對外資保險條例》進行了修改,進一步降低了外資金融機構,特別是外資保險公司的準入門檻,將在外營業30年以及在國內設立代表處2年的規定取消,這也表明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在加快,門越敞越大。
在世界500強榜上,國際保險巨頭都進入了中國,與此同時,保險法制日益完善,保險監管日益強化,保險的覆蓋面日益擴大。尤其是在黨的十八大以后,保險業認真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深化體制改革,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保險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顯著。
黨的十九大以來,開啟了我國全面發展新時期,保險業已經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我也相信在新時代,中國保險業必將加快發展,進一步為完善現代金融體系帶動擴大社會就業,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創新社會治理方式,保障社會穩定運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日益發揮積極的作用,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應當講,在這方面保險業的功能和作用越來越明顯。
從中國的保險發展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情況看,我們對保險業的發展也有幾點體會。第一點體會,就是保險業要服務于實體經濟。只有立足于實體經濟只有服務好實體經濟,保險業自身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保險起源于海上貿易,它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現代保險本身也是一種以市場經濟的手段化解風險的制度安排。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需要保險,國家包辦一切的計劃經濟也不需要保險。在當代中國,保險業之所以能夠得到快速發展,正是得益于改革開放,得益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也得益于國家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這次機構改革應該也是順應了這樣一個潮流。
第二個體會,保險業本身是經濟的助推器和社會的穩定器,它更需要自身的穩定和安全。要化解社會的風險,不能成為社會新的風險源。在經濟浪潮中,保險業不可能一枝獨秀。在比較波動的時候,在經濟比較困難的時候,保險業本身往往自身難保。一個國家的保險業健康發展,需要有良好的環境,也需要有良好的政治環境和市場環境。同時保險業在發展過程中更需要自身發展的安全。
第三個體會,保險業健康發展離不開保險文化的滋潤。正如2019年的中國銀行保險業國際高峰論壇剛才各位嘉賓、各位領導所提到的那樣,我們在這里進行頭腦風暴、進行討論,對今后的發展提出建議意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就是一種文化的普及。保險作為基于概率論基礎上的風險分散和損失補償的一種制度,它的產生發展具有科學性,同時它經營又涉及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保險業本身要秉承誠信的原則,以誠信為核心的保險文化要得到在行業內的推廣,這樣保險業才有發展的空間,才能更好的服務好實體經濟,才能更好的被社會所接受。同時我們認為保險業首先經營要穩健、要管控好風險,而不能成為風險源。要成為誠實服務的行業,取得民眾的信服才能夠立足于當前的整個社會。
總之,中國保險業70年的發展成就是令人矚目的,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保險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從1980年到2018年,保險業規模從不足5億發展到2018年的3.8萬億,全球排名從68位增長到第2位。在全球保險市場中的份額從不足0.1%到11%,為社會提供的風險保障從1408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6897萬億元。保險深度由0.1%提高到4.22%。這個增幅是全球少有的,當然與世界相比我們還有差距。相信在中央和中國銀保監會的正確領導下,保險業在這方面還會有長足發展。除此之外,保險資產從10余億元增加到當前的18.33萬億元。由此看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人民保險意識和風險保障需求日顯增加,保險在服務經濟發展和參與社會治理方面的獨特作用日益凸顯。
回顧歷史我們深深感覺到歷史啟迪現實,同時使命也照亮未來。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中國保險業將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奮發有為的狀態干事創業,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助推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為打好三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以上就是我對中國保險業發展的簡單情況和中國保險業當前的發展情況向與會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做的介紹。最后預祝論壇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賈振飛 2031864307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