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誼收縮戰線:北汽自主最后的機會!【愉觀車市】
原創: 俞凌琳 愉觀車市
北汽接下來要在技術上有怎樣的投入,200億研發投入如何分配?如何針對消費市場推出符合新的消費需求的產品?在核心人才引進上有怎樣的機制?如何形成合力?-----這些都是徐和誼為北汽自主贏得更多的機會需要考慮的。
但愿這次喧囂之后,能看到北汽更多的扎扎實實的行動。
徐和誼是霸氣和不服輸的,即便北汽自主品牌千瘡百孔,徐和誼仍要以一場體面的發布會來宣誓下一個夢想。
10月15日,北京,一場火熱的戶外發布會在寒冷的初冬之夜舉行。
據說因為請的人太多,室內已經容不下。
這樣興師動眾轟轟烈烈的一場發布會,是發布全新品牌BEIJING。站在舞臺上62歲的北汽集團的掌門人徐和誼,又深情并茂展開一段尋夢之旅。
“到世界,向未來”,這是徐和誼對Beijing品牌的期望和承諾,他同時表示未來5年將投入200億元推出兩個新能源平臺來實現Beijing 品牌的換道超車。
歲月滄桑,未變的是徐和誼的激情,談起夢想,仍一如十多年前,那個剛剛接管北汽的49歲的壯年。
那時的徐和誼,一定不會料到今天的無奈。
徐和誼用了十年來追逐自主品牌,然而,這場隆重的發布會之后,發布新品牌BEIJING的同時,也意味著北汽花了十年打造的乘用車自主品牌——紳寶被雪藏。
徐和誼十二年
有人評價北汽回到十多年前,也有人評價北汽到了新的歷史發展期,而在愉觀車市看來,這其實是一家中國車企理想與現實的搏擊,心存志遠,但最終屈服于現實,畢竟,造車不是人人能成功的。
提起徐和誼,北汽集團的員工幾乎一致認為董事長是為有想法有戰略,肯干事,心眼好,一位合格的企業掌門人。
如果站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角度,北汽這些年也是實現了保值增值。2018年北汽集團成立60周年業績匯報會上,徐和誼一身紅衣匯報了北汽所取得的成績。
2018年北汽集團全年完成整車銷售240.2萬輛,實現營業收入4807.4億元,同比增長2.2%,利潤同比增長7.3%。在這一年中,北汽集團連續第6年進入《財富》世界500強,以124位排名再創新高,北京現代完成第1000萬輛車下線,北京奔馳完成200萬輛突破,北汽新能源第30萬輛車下線。
但遺憾的是,北汽集團的業績接近90%都是由北京奔馳貢獻的,北京奔馳2018年收入約人民幣1354.2億元,同比增長16.0%,占北京汽車2018年度總收入的89.1%。而徐和誼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自主品牌,除了新能源板塊以及越野車板塊,其他均處于跌跌不休之中。
徐和誼是有魄力的,作為掌舵國內“四小”之一的掌門人,徐和誼不甘于前任安慶衡時代只做個產業投資人,借助政策春風順勢而行,帶領北汽突破創新,打造自主,承擔國家汽車產業興旺重任。
如果沒有自主品牌,無論造多少車都是別人的輝煌。
2009年,一聲春雷,喚醒北汽,徐和誼快速闖進自主品牌發展風口期,花2億美金購買SAAB技術來武裝其對標合資車型,并從南方貿易商處花大價錢購買到“紳寶”商標(SAAB早期進入中國時的名稱),打造高端自主品牌——紳寶。
徐和誼大刀闊斧引進人才,當時開出百萬年薪,并為主力管理團隊進行百萬北京購房補貼,解決北京戶口,也親自南下招人,引進了一批人才,以原南汽自主品牌團隊為主。
事實證明,在消化薩博技術期間,這個團隊又順勢打造北汽威旺,并一度成為,迅速占領藍海市場。
徐和誼也是有野心的,在國家產業政策明確四大四小,鼓勵大魚吃小魚的背景下,當時排名第四的北汽集團,迅速出擊,南征北戰,先后將昌河、常州客車收歸至麾下,又快速搶灘,打造鎮江基地并參股銀翔。
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數據(排名依據為2017年數據),北汽在全球車企中排名第13,并以微弱優勢超過一汽,成為中國車企第三。
以至于北汽集團雄心勃勃提出其在2018年將挑戰300萬輛銷量目標,計劃銷量目標為290萬臺。
徐和誼也是高瞻遠矚的,北汽早在就宣布與百度合作開發無人駕駛,最早與樂視合作,在新四化上迅速邁出腳步,新能源部署上,北汽瞄準時間,在競爭對手還在多路徑布局的時候,迅速直接推出純電動車,迅速搶占市場,并獲得補貼。
北汽自主漸行漸遠
整個戰略看起來有序進行,也符合汽車行業的發展邏輯。但是,北汽的自主品牌業務卻節節敗退。
與吉利收購沃爾沃、上汽收購ROVER之后不同,曾經取得短暫輝煌的北汽紳寶,未能得到良性發展,數據顯示,北汽紳寶2016年銷量高達22.5萬輛,2017全年銷量開始下滑僅為10.5萬,同比下滑超過了50%, 2018年,全年銷量為69329輛。而到了2019年,紳寶10周年,北汽的新產品中已無紳寶兩字。
而“黑馬”北汽銀翔如今也因資金斷裂而停產,游離在生死邊緣。
北汽昌河同樣陷入混亂之中,銷量不濟加人事動蕩大幅裁員,月銷三位數難以維系。
新能源汽車和北汽越野車成為北汽僅存的亮點。
今年上半年,北汽越野車銷量為2.1萬輛,同比增長61%。北汽新能源銷量為6.5萬輛,同比增長22%。即便如此,離其全年22萬輛的目標尚有差距。
經過整合以后,北汽自主品牌經過梳理,主要形成BEIJING、北京越野車和北汽新能源高端品牌ARCFOX。
當然還有奄奄一息正在轉型中的昌河,以及福建奔馳商用車項目,以及利潤頗好的零部件項目,但這些都算不上北汽自主品牌主營業務。
也許對徐和誼來說,收縮戰線是此時最明智的做法。新品牌誕生后,與北京越野車還有北汽新能源高端品牌ARCFOX形成合力,推動北汽自主品牌向“高新特”去發展。
與此同時,62歲已近退休的徐和誼,已無法親自掌舵北汽自主品牌的下一個十年,而自主品牌的窗口期也將關上,再去拼量已經沒有時間,但憑借新能源汽車實現走上國際的機會還是有的,畢竟海外市場哪怕的主流發達國家市場,準入法則也不過是碰撞法規和排放法規,新能源不存在排放,薩博本來在碰撞上就有優勢,可以說,這是條討巧的路,也是徐和誼最后的機會。
翻盤仍要補短板
不過,需要反思的是:同樣是收購兼并,為啥吉利、上汽等紛紛成功了,而北汽卻沒有成功?
當然,愉觀車市并非或許對北汽過于苛刻,畢竟,造車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脫穎而出取得長期成功更是難上加難,無論是曾經的中國自主品牌老大奇瑞的現狀、長安、長城、比亞迪的跌宕起伏,都說明了造車尤其是造自主品牌汽車的艱難。
但問題在于,北汽無論從資金實力還是從政策支持,以及戰略先發上,本來是有成功的可能的,是什么阻礙了北汽在自主品牌乘用車業務上的更進一步?導致紳寶最終無奈被雪藏?反思這些,也是避免北汽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再犯錯。
“擂臺賽,靠的是本事,沒有核心競爭力,早上擂臺也站不住。”業內人士分析。
“北汽雖然在心能源能上占得先機,但戰略能否成功,取決于四點:一,是否把握用戶價值;二、恰當的技術路徑,三、匹配的資源,四、齊心玩命干的團隊。而北汽在第一和第四點上存在嚴重的問題。”業內人士分析。
上汽的自主品牌是“大眾的技術+通用的營銷”聯合推動起來的,而北汽并沒有,相反,北汽人才流失消息一直不斷,營銷端的張欣、李峰、蔡建軍,研發端的汪大總、顧鐳、高衛民等。
北汽在研發投入上偏低,也是被業內詬病的地方,在北汽藍谷上市后,有媒體報出:2017年,北汽新能源年度營收為114億元,在研發投入上僅為1500萬元,占總營收的0.15%。而同為專注新能源領域的車企,比亞迪去年在研發上的投入為62.66億元。換言之,北汽新能源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僅為比亞迪的46分之一。
而從產品上也可以看到,無論是對薩博技術的消化吸收提升還是紳寶新產品的推出,北汽一直都是滯后的。
這也直接導致創立初期利用薩博平臺打造中高端品牌的紳寶,近年來產品一直在下探,更多產品鋪向10萬元以內市場,未能實現北汽自主品牌高端化的目標。
而BEIJING的產品目前還是主要來源于紳寶車型 “油改電”而來,例如,EU5是基于紳寶智行打造的,EU7則是基于紳寶智道。
紳寶的剩余價值或許還能成為北汽車汽新能源僅剩的技術。但“油改電”與全新開發的電動車平臺相比,仍是有短板的。北汽雖然在新能源上取得先發優勢,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推出純電動車,北汽新能源汽車的優勢市場也將迎來更激烈的競爭,而要在競爭中獲勝,還是那句話:要靠實力是突破。
北汽接下來要在技術上有怎樣的投入,200億研發投入如何分配?如何針對消費市場推出符合新的消費需求的產品?在核心人才引進上有怎樣的機制?如何形成合力?-----這些都是徐和誼為北汽自主贏得更多的機會需要考慮的。
而北汽打造自主品牌走到今天的路徑,很可能會成為某些激進的新勢力造車未來十年的縮影。造車新勢力借助于資本風口,重營銷輕技術的路徑,總有一天會暴露出來的。
但愿北汽的樣本,也能成為全行業反思的案例。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