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信銀行的危與機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王冕
導語
人紅是非多。實火的脫口秀,近來頻頻出位企業圈。
這邊,靠男女爭議出圈的楊笠,剛代言英特爾就被網暴。
那邊,池子曾手撕的中信銀行又再起大波瀾。
3月19日晚,銀保監會消保局罰單信息顯示,因涉及客戶信息保護體制機制不健全、客戶信息收集環節管理不規范等四行為,中信銀行被罰450萬元。
罰單一出即時刷屏。高熱度在于:罰單與“池子案”有關。
01
450萬罰單 為何摩擦“生命線”?
2020年5月6日下午,脫口秀演員池子發微公開與前東家笑果文化間糾紛,控訴其拖欠演藝報酬。并怒斥中信銀行未經本人授權,泄露個人隱私,將交易明細交給笑果文化,稱“這是配合大客戶的要求”。
名人、名企、敏感個人隱私!
沒有意外,中信銀行被推上輿論風口。一些網友甚至發起抵制中信銀行行動,提出注銷中信銀行信用卡倡議,跟帖者萬人。
面對突如其來的信任危機,2020年5月7日凌晨1點左右,中信銀行快速完成內部處置,并作出道歉,我行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及流程,但個別員工未嚴格按規定辦理,反映出我行個別機構制度執行不到位......。對此,向王越池鄭重道歉!已按制度規定對相關員工予以處分,并對涉事支行行長予以撤職。并強調,保護客戶信息安全是我行秉持的服務宗旨,也是銀行的生命線。
有速度、有態度、有實操,值得肯定。但不少輿論依然不買賬:甩鍋個別員工及機構,是否妥當,自身體制機制是否真完善、“生命線”細節管理有無漏洞?同時,中信銀行沒對事件定性,畢竟泄露個人信息屬于違法行為。
2020年5月9日,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通報,啟動立案調查。
時隔10月,調查結果公布:客戶信息保護體制機制不健全,柜面非密查詢客戶賬戶明細缺乏規范、統一的業務操作流程與必要的內部控制措施,亂象整治自查不力;客戶信息收集環節管理不規范,客戶數據訪問控制管理不符合業務“必須知道”和“最小授權”原則;查詢客戶賬戶明細事由不真實;未經客戶本人授權查詢并向第三方提供其個人銀行賬戶交易信息;對客戶敏感信息管理不善等。
從此看,上述不買賬并非苛求。
《商業銀行法》規定,“對個人儲蓄存款,商業銀行有權拒絕任何單位或個人查詢、凍結、扣劃,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非法查詢個人儲蓄存款的,對存款人或其他客戶造成財產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于銀行而言,客戶無大小、無貴賤。泄露個人信息,屬于嚴重違法違規行為。而450萬的點名罰單,也凸顯監管態度:誰不把客戶信息當回事,誰就必須付出代價。
教訓足夠深刻。問題在于,能否痛并思痛、全新而行。
中信銀行表示,對于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將高度重視、深刻剖析,立查立改。截至目前,相關問題已整改完畢。
但整改效果如何,能否真正杜絕,還有待觀察。
往期看,中信銀行不是首次在“生命線”上出問題。
2018年9月21日,因未經同意查詢個人或企業信貸信息,中信銀行太原分行被罰50萬元;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共計罰款9萬元,直接責任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已移送同級公安機關。
2017年11月23日發布的《關于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可轉債申請文件反饋意見的回復》中披露:中信銀行及其控股子公司、分支機構和一級分行受到156條處罰,其中包括多項因違規查詢信息的處罰。
如曾因信用信息查詢和使用不規范、向第三人提供個人信息等,中信銀行青島分行被罰17.5萬元;曾因違規查詢個人信用報告等,中信銀行總行營業部被罰12.5萬元;曾因未事先獲得信息主體書面同意查詢個人信用報告 3323 份,中信銀行廈門分行被罰10萬元;曾因存在查詢客戶關聯企業信用報告,未按規定取得信息主體書面授權問題等,中信銀行石家莊分行被罰6萬元等。
不禁疑問,為何會屢罰屢犯?整改到位不?專業力何在?生命線的敬畏心何在?
實際上,信息保護不是中信銀行一家痛點,已是一個行業問題。
有媒體暗訪爆料,不法市場上,一條他人的銀行流水信息,報價三萬元,可查普通人近半年銀行流水。甚至只要800元,就可查出一個人名下有幾張銀行卡信息。
新華社“新華視點”報道,銀行信用卡客戶數據泄露現象嚴重,一條條包括姓名、電話、地址、工作單位、開戶行等完整隱私的信用卡開戶數據,在網絡上形同“趕集”公開販賣。
從此看,監管層此次百萬罰單,敲山震虎,也是良苦用心。對中信銀行乃至整個銀行業敲響警鐘。大數據時代,如何扎牢風控籬笆、提升風控水平,任重道遠。
02
罰單大戶 逆行苦果
似乎,這說到了更深痛點。
看看開年接踵而至的罰單,不乏“問題生”思考。
2月5日,人民銀行公布“1號罰單”:因涉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未按規定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未按規定報送大額交易報告和可疑交易報告、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等四項反洗錢領域違規行為,中信銀行被罰2890萬,14名相關責任人一并被罰,金額合計61.5萬元。
開年1號、近3000萬罰額,可見問題嚴重性。
值得注意的是,“反洗錢“一直是國家強監管領域。此前,央行組織專項起草了《金融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監督管理辦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新增金融機構反洗錢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相關工作要求。
普華永道統計數據顯示,2020全年,央行及其分支機構共對417家反洗錢義務機構及相關責任人進行反洗錢處罰,罰單733筆,罰金累計6.28億元,其中機構罰金約6.08億元,個人罰金約0.2億元。
進入2021年,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依舊是監管重點。各地監管機構嚴禁消費貸、經營貸違規流入房市,“反洗錢“持續加碼。
2月10日,因流動資金貸款“三查”不盡職;非真實轉讓問題資產;違規給房地產企業融資等違法違規問題,中信銀行貴陽分行被罰80萬元。
鳳凰網財經統計,2021年2月,銀保監會及央行給銀行開出218張罰單,共涉及98個機構,罰沒合計7530.80萬元,其中中信銀行一家獨領16張、罰金高達3031.5萬元。
3月11日,山西銀保監開出2021年2號罰單,中信銀行太原分行被罰600萬元,分行原行長郭勇被禁業終身。
拉長維度,中信銀行也是“罰單大戶”。自2018年以來,其已連續4年收到超兩千萬的巨額罰單。
罰單背后,暴露出中信銀行內部管理的混亂失序,除了風控水平也拷問合規經營意識。
比如房地產業務。
自高層“房住不炒”定調以來,房地產融資規范政策密集出臺。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多次強調:加強房地產市場資金管控,嚴禁違規“輸血”房地產。
然財報顯示,2018年,房地產業超越制造業,成為中信銀行貸款集中度中最大行業。2016年-2018年,其逐步縮減對制造業的授信額度,從3858.22億元跌至2950.05億元。
截至2019年6月末,該行公司貸款中房地產貸款余額3048.50億元,占比15.71%,按行業分類排第一位;個人貸款中住房按揭貸款余額為7339.84億元,占比44.55%。
2019全年,中信銀行不良貸款率1.65%,為近四年來最低。但房地產業不良貸款規模34.26億元,較2018年增長超2倍,不良率由0.35%升至1.19%。
顯然,這是逆勢而為,大罰單也就不足為奇。
2018年12月,因理財資金違規繳納土地款等6項違法違規事實,中信銀行被銀保監會罰款2280萬元。
2019年8月9日,因存在未按規定提供報表且逾期未改正、錯報、漏報銀行業監管統計資料等13項違法違規事實,中信銀行被銀保監會沒收違法所得33.6677萬元,并罰款2190萬元,合計被罰2223.6677萬元。
2020年2月20日,中信銀行被罰2020萬,19項違規中有13項涉及房地產業務。包括違規發放土地儲備貸款;信托消費貸款業務開展不審慎;個人經營性貸款資金被挪用于購房;非真實轉讓不良信貸資產;簽署抽屜協議互投涉房信貸資產騰挪信貸規模等等,違規行為幾乎涉及房地產貸款的各個方面。
僅此來算,不到4年間,中信銀行因此被罰超7千萬元。
2020年4月8日,一紙通報指出,原行長孫德順嚴重違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決策部署,系金融領域腐敗問題特別嚴重、性質特別惡劣、數額特別巨大的典型。
03
2020改觀 2021看點幾何
面對種種問題危機,改變已迫在眉睫。
好在,中信銀行的2020,在負重前行中,不乏改觀之色。
2020半年報顯示,中信銀行營收1020.13億,同比增長9.51%,凈利潤259.64億,同比下降9.96%,歸母凈利潤255.41億,同比下降9.77%,扣非凈利潤同比下降9.65%,這也是自2009年以來,中信銀行中期報告凈利首次出現負增。
對此,中信銀行行長方合英給出解釋:凈利潤負增主要受疫情影響,為增強抵御風險能力,中信銀行加大撥備計提力,如果把撥備整體因素去掉,該行撥備前利潤增長應達14.3%。
所言不虛。
2020年上半年,中信銀行信用及其他資產減值損失合計477.25億元,同比增加135.35億元,增長39.59%。其中,計提貸款及墊款減值損失382.53億元,同比增加46.54億元,增長13.85%;計提金融投資減值損失66.79億元,同比增加56.57億元,增長553.52%。
眾所周知,2020年是金融業去杠桿、去風險大年,中信銀行上述表現提升了資產質量、順應監管導向,值得肯定。
同時,受疫情讓利實體影響,2020年上半年,中信銀行凈息差1.99%,同比下降0.12個百分點;凈利差1.91%,同比下降0.11%。
由此壓力,也不言而喻。不良貸款余額、不良貸款率雙升:不良貸款余額772.87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11.70億元,增長16.89%;不良貸款率1.83%,較上年末上升0.18%;撥備覆蓋率175.72%,較上年末上升0.47%。信用卡不良貸款余額120.38億元,不良率2.50%,較上年末上升0.76%。
方合英表示:“預計未來,不良資產風險相對來說壓力會比以往要提升。”
結合疫情深遠影響,這個判斷有前瞻性。不過,中信銀行的發展張力,還是在后半年爆發出來。
2021年1月22日,中信銀行公布全年業績快報:營收1947.31億元,比上年增長3.81%,歸屬于銀行股東的凈利489.80億元,比上年增長2.01%。凈利重回升勢可喜可賀。
截至2020年末,中信銀行不良貸款率1.64%,比上年末下降0.01%;撥備覆蓋率171.68%,比上年末下降3.57%。
向好數據,值得肯定。凸顯中信銀行較強的活力韌性,也意味其已初步消化了房貸去化的不利影響。但挑戰也不少,相比往年,其增長勢頭仍有所放緩,資產風險壓力也不容忽視。
關鍵轉型時刻,自然更考驗領導層大智慧。
3月15日晚間,中信銀行官網公告,因工作安排原因,李慶萍向董事會辭去該行董事長、執行董事等職。中信集團董事長朱鶴新出任該行董事長,正式就任前,方合英將代為履行職責。
一定意義上說,李慶萍是近幾年中信銀行零售轉型戰略的關鍵性角色,素有“金融鐵娘子”贊譽。聯合百度設立“百信銀行”應屬典型案例。
中信銀行表示,李慶萍在擔任董事長及有關職務期間,持續推進公司治理體系建設,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強力推進零售業務轉型,加快推動對公業務一體化建設。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2020年評級報告指出,中信銀行的主要業務包括公司銀行業務、零售銀行業務和金融市場業務,其中得益于零售金融業務戰略轉型的推進,該行零售金融業務在近三年內保持顯著增長。
那么,面臨種種困境,沒有了“金融鐵娘子”的中信銀行,將何去何從呢?
2021年2月,朱鶴新在履新中信集團近一年之際,接受央視采訪時透露,中信集團正在整合旗下所有金融類資產,按照監管要求成立金融控股平臺。“這一工作將在今年年內完成。”金控集團的打造將圍繞“一個中心、一個客戶”的理念展開,通過協同中信集團旗下各個業務板塊,提供多維度、綜合性的金融服務,以增加客戶的粘性。
中信集團的綜合實力,無需贅言。大平臺大協同,對中信銀行必然也是一件好事。
危和機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機。中信銀行的2021,將有哪些質變,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潘翹楚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