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理財二手市場失寵?浦發民生等多家銀行紛紛下架理財轉讓業務
此前一度備受追捧的銀行理財轉讓業務下架了。近日,浦發銀行發布一則公告稱,該行將于2021年3月23日起,停止理財產品轉讓業務。除了浦發銀行,記者還注意到,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等多家銀行近期也陸續暫停或停止了這一業務。
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理財產品轉讓業務一定程度上平衡了部分投資者對理財產品收益率和流動性的需求,但轉讓的理財產品大多是預期收益型的,而今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的最后一年,銀行理財面臨的凈值化轉型壓力上升。因此,不難理解理財轉讓業務紛紛下架。
同時,考慮到目前尚未有針對理財產品轉讓的監管文件出臺,也有觀點認為,對監管風險的顧慮可能是一部分銀行停止理財轉讓業務的原因。至于未來是否有更多銀行加入其中,還要結合市場需求與監管風向來看。
理財轉讓業務被停
所謂理財轉讓業務,主要是指用戶需要提前支取理財資金時,銀行允許用戶將理財產品轉讓給第三方,并為其提供相關的轉讓服務。
這一業務誕生已久,早在2019年前后興起,曾報道,當時理財產品收益率整體處于下行通道,相較之下,轉讓區理財產品的收益更具吸引力,因而備受投資者追捧。上線這一業務的銀行多以股份行和城商行為主,比如,浦發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寧波銀行、浙商銀行等;國有大行中,建設銀行也設置了理財“轉讓專區”。
通過發展理財轉讓業務來促進銀行理財規模的增長,被業內視為銀行破解“負債荒”的一次嘗試。畢竟理財轉讓于投資者而言,兼具了高收益性與高流動性。
記者了解到,理財轉讓主要包括兩種模式,一種是協議轉讓,轉讓方自行尋找到受讓方,雙方就價格達成一致后在銀行平臺辦理轉讓手續;另一種是平臺掛單轉讓,轉讓方將所持有的理財產品價格信息掛在銀行轉讓平臺,投資者自行挑選。
“當時,客戶在轉讓時大多會選擇折價轉讓,這對于買方而言,性價比會比較高,有的收益率甚至可以超過5%,像這類產品一上架,短時間內就被搶光了?!币晃怀巧绦欣碡斀浝韺τ浾呋貞浾f。
如今,兩年光景過去,不同于當時的火熱,理財轉讓業務被陸續下架。近日,浦發銀行發布了一則《關于停止理財產品轉讓業務的公告》,稱因系統升級改造,將于2021年3月23日起,停止理財產品轉讓業務,該行電子渠道(App、網銀)原理財轉讓相關入口界面將同步下架。
除了浦發銀行,記者還注意到,民生銀行也于今年發布過類似公告,稱根據資管新規要求,需不斷壓降預期收益型產品規模,綜合評估業務開展的必要性,該行決定自2021年1月4日起,停止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含增利、翠竹等)轉讓業務。
更早之前,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也公告暫停了理財轉讓服務。興業銀行于2020年8月發布消息稱,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該行將對系統進行升級改造,系統升級期間將暫停理財產品轉讓服務;中信銀行則于2019年7月發布公告表示,因系統升級,該行于2019年8月1日起暫停新發銀行理財產品和存續周期型銀行理財產品的線上轉讓服務;招商銀行于2019年10月發布公告稱,因系統升級改造,該行將對理財產品線上服務轉讓進行調整。
針對暫停理財轉讓服務的銀行,記者采訪獲悉,截至目前,興業銀行和招商銀行均未恢復轉讓服務。不過,也有銀行的轉讓服務仍然在線,比如寧波銀行、浙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其中,寧波銀行產品數量較多,大多為凈值型產品。
或與理財凈值化轉型相關
對于多家銀行下架理財轉讓服務,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對記者稱,這可能與理財產品全面凈值化轉型有關,目前距離資管新規過渡期截止已不到一年時間。
“理財產品轉讓業務一定程度上平衡了部分投資者對理財產品收益率和流動性的需求,但轉讓的理財產品大多是預期收益型的,而今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的最后一年,銀行理財面臨的凈值化轉型壓力上升。因此,不難理解理財轉讓業務紛紛下架。”周茂華說道。
一位股份行相關人士也對記者稱,隨著凈值化轉型的推進,出現在轉讓區的理財產品不僅僅有固定收益型,也有凈值化的,但有的用戶還沒意識到這個情況。“比如,在轉讓平臺看到一個高收益的產品后,就會想要賣掉原來的,去買高收益的,但他沒意識到其實收益率是波動的,買賣之后反而可能會造成損失。”
事實上,此前就有業內人士提及,流動性較高的理財產品,如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產品、開放式凈值型產品,并不適合做份額轉讓業務。
另從行業來看,中信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章立聰對記者表示,銀行下架理財轉讓業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銀行短期內的負債壓力有所緩解。當銀行迫切需要擴大資金來源時,會傾向通過理財轉讓業務來促進長期限銀行理財發行增長。由于開年以來結構性存款監管邊際放松,銀行開始通過結構性存款攬儲,這表現為2月底較年初,結構性存款規模增加了5537億元,因此對于理財轉讓業務的需求也隨之減弱。
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當理財產品收益率下行時,轉讓區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往往高于新發行同類同期限產品,而目前銀行理財收益相對較高,章立聰認為,為避免后續投資者傾向于購買“二手理財”使得新發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難度加大,銀行存在下架轉讓業務的動力。
那么,在當前背景下,是否會有更多的銀行加入下架隊伍中?畢竟對于銀行來說,理財轉讓業務有存在的必要性,它作為一種創新業務使得理財產品兼具了高收益性與高流動性,提升了銀行理財產品對流動性需求大的投資者的吸引力,從而促進理財融資量的增長。
對此,周茂華告訴記者,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臨近,保本型理財產品加快清退,預計未來以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為標的的轉讓業務將陸續下架。考慮到理財轉讓業務占銀行理財產品和負債規模比例小,理財轉讓的下架對銀行負債影響有限。
章立聰也對記者表示,目前業內尚未有針對理財產品轉讓的監管文件出臺,對監管風險的顧慮也可能讓一部分銀行暫停理財轉讓平臺的建設,未來銀行的行動可能需要同時結合市場需求與監管風向來看。
“目前來說,由于理財轉讓本身也不是普及很廣的業務,下架的影響并不大,如果未來出現跨行轉讓平臺等模式,使理財轉讓的交易活躍度大幅提升,那屆時如果沒有這項服務的銀行可能會在競爭中失去一定的吸引力?!闭铝⒙斶€說道。
責任編輯:潘翹楚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