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君君
[ 市場對于下半年理財產品是否能繼續回暖存在爭議。某私募基金固收研究員對記者表示,經歷過多次降息后,部分居民取出存款,在目前證券市場賺錢效應不明顯、資金回流房地產概率有限的情況下,固收理財或是居民比較理想的投資方向。 ]
近日,多家銀行理財公司紛紛打響產品費率“價格戰”,最低費率可降到“0”。
去年的“破凈”陰霾還未掃凈,如今又用讓利的方式招攬客戶,現在是理財產品上車的好時機嗎?
理財產品費率“價格戰”已打響
理財產品迎來“降費潮”。進入下半年,大多數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完成存款掛牌利率調降動作。在銀行存款利率持續走低的背景下,債券市場走牛,部分理財產品凈值回升,理財市場也隨之回暖,為招攬客戶,提升產品的“回血率”,理財公司借機推出產品費率“打折”促銷活動。
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目前,已有興銀理財、杭銀理財、中銀理財、光大理財、華夏理財、招銀理財、中郵理財、華夏理財、北銀理財等10余家理財公司打出“降費牌”, 涉及降低固定管理費、銷售服務費和理財產品贖回費等。
以興銀理財為例,旗下“興銀添利天天利1號E”等產品的投資管理費、托管費和銷售服務費自6月底下調,分別從0.30%、0.03%和0.30%降至0.01%、0.01%和0.15%。
招銀理財更是“下血本”。日前,該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招卓價值精選”的權益類理財計劃產品(類公募基金)。產品說明書顯示,在產品當日累計凈值低于1元時,將從下一自然日起暫停收取固定投資管理費。
“‘不賺錢就不收管理費’的舉措,或許能夠增強客戶體驗,也體現了發行方對產品及投資經理的信心。”一名銀行理財子公司權益研究員對記者說。
興業研究公司金融監管高級研究員陳昊表示:“該類產品從管理費收取的角度開展設計創新,一方面可以緩解投資者對于‘破凈’的焦慮;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將管理費與收益情況相結合,科學設置管理費率。”
不過,記者注意到,前述產品雖然“破凈”不收管理費,但該產品還要收取托管費、認購費、申購費等多項費用,每年度0.08%。
前述權益研究員對記者表示,理財公司降低理財產品的管理費和銷售服務費,是想要提升理財產品的吸引力和提升理財產品規模。“居民還是要關注理財產品本身的屬性,比如說風險等級、投資期限、投資方向、管理水平等。”他說。
下半年收益率或不及預期
在各大理財子公司的大力推廣下,理財產品的規模有所回升。根據廣發固收首席分析師劉郁的數據,7月首周,銀行理財存量規模回升至26.59萬億元,相較季末(6月30日)資金回流了8134億元,其中理財子規模較前一周五增長7891億元至25.79萬億元。
理財市場規模回暖、產品費率同期下降,是否意味著下半年理財市場會繼續向好,居民要借機上車嗎?
針對規模回升,中金固收分析師王海波認為,從歷史情況來看,每年的7月份理財規模較同年6月份都會出現較為明顯回升。“受到6月末銀行剛性存款增長的要求,同期銀行理財規模大概率是走低的,7月只是回到一個正常的水平。”某私募基金固收研究員對記者表示。
市場對于下半年理財產品是否能繼續回暖存在爭議。某私募基金固收研究員對記者表示,經歷過多次降息后,部分居民取出存款,在目前證券市場賺錢效應不明顯、資金回流房地產概率有限的情況下,固收理財或是居民比較理想的投資方向。
部分業內人士有不同觀點,認為下半年理財產品風險仍存。“上半年理財市場回暖主要依賴債券市場走牛,運氣比較好。下半年,經濟開始邊際走強,債券市場偏強走勢不一定會延續,以固收類投資為主的理財市場回暖天花板是可以看到的。”某公募基金宏觀行業研究員對記者說。
當前,我國理財市場中的大部分產品屬于固收類,收益率與債券市場的表現關聯性極大。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2》,截至2022年底,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6.13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4.50%,較去年同期增加2.16個百分點;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為1.41萬億元,占比5.1%,較上年同期減少2.28個百分點。此外,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相對較小,分別為0.06萬億元和0.02萬億元。 且截至2022年底,理財公司存續產品達1.39萬只,存續規模為22.24萬億元,存續規模占全市場的比例達到80.44%,且全部為凈值型產品。
上半年,我國債券市場走牛,同期理財產品的單位凈值增長幅度卻低于債券收益率。中債新綜合財富指數上半年累計漲幅2.88%,逼近去年全年漲幅;剔除近6月無凈值的產品,截至7月13日,全市場共有698款理財產品單位凈值小于1。其中,有10款理財產品單位凈值不及0.8。在普益標準研究員王杰看來,經過上半年明顯上漲,近期債市止盈情緒已有所轉強,投資者有必要關注支撐債市的利好因素能否持續。
針對本輪理財產品“降費潮”,某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研究員對記者表示,“降低產品費率只能作為攬客的短期舉措,從長期來看,可持續性比較低。”
居民存款是否應當“搬家”,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投資者應當基于自身的風險偏好、流動性需求、投資經驗等多重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后再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