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互聯網理財平臺亂象層出不窮“穩健理財”竟是股票型基金!虧了!
來源:廣州日報
線下銀行渠道買理財產品,可能被理財經理誤導;但是,線上平臺買理財產品,雖然沒有理財經理推銷,但也同樣會被誤導。近日,有投資者陳華(化名)就向記者吐槽,在互聯網平臺買理財產品,結果買成了投資股票的高風險基金,還出現虧損。記者調查發現,支付寶、騰訊理財通、京東金融、陸金所等多個互聯網平臺,均存在分類不清、重營銷輕風險提示的亂象。
投訴:股票型基金與穩健理財產品混著賣
陳華告訴記者,一直都有在支付寶買理財產品,都是選擇首頁推薦的穩健型產品,而且由于信任支付寶,所以投資金額都不是幾千幾百元,而是十萬以上地投資。上個月又買了19萬元的理財,同樣也是在首頁推薦理財產品中購買的,買的是光大陽光對沖6個月持有混合C,顯示近一年收益率為百分之五點幾,不算很高,所以沒有預期還會虧損。
但是前幾天點進去看,陳華發現了本金出現虧損,這才發現光大陽光對沖6個月持有混合C,實際是基金產品,而且還是投資股票這種中高風險領域的基金。
“如今買了2周不到已經虧了1900元,而且還不能贖回,得等6個月期滿后才能贖回。我是要買有穩定收益的理財產品,不想買跟股票沾邊的基金,支付寶設置了理財產品、基金、股票等多個頁面菜單,我一直從未在基金和股票頁面消費過。但支付寶對這只基金有明顯的誤導消費行為,希望支付寶能賠償我的損失。”陳華如此表示。
3月8日,記者登錄支付寶查看,未在首頁找到該產品,不過通過搜索“光大陽光對沖6個月持有混合C”查詢到,該產品是投資股票的混合型基金,為中風險產品,鎖定期6個月,當日顯示近一年漲跌幅為5.71%。記者仔細翻查發現,該基金是光大證券管理的產品,投資股票占比達到60.25%,重倉貴州茅臺、中國中免、興業銀行等股票。
無獨有偶,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看到類似個案。有投資者吐槽稱,2月在支付寶理財產品里面收到光大陽光對沖6個月持有混合C的理財產品推薦,年化利率6.46%,產品詳情介紹跟其他理財產品一樣。自買入一直虧,后來在基金里面居然發現產品是股票型基金,之前買的基金產品單獨有基金頁面,一下就能分辨出來,支付寶把它放在定期理財頁面,并做不實宣傳,導致錯誤購買,遭受損失。
亂象1:分類不清 風險等級標注不準確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支付寶,目前騰訊理財通、京東金融、陸金所等互聯網平臺,在銷售理財產品中均存在各種亂象。
廣州的黃先生告訴記者:“最近跟朋友聊起在平安陸金所購買的幾款理財產品,才知道自己買的其實是基金產品,但是我購買時完全沒看到有基金的字樣,差點填資料的時候都填錯了。”
在黑貓投訴平臺,有用戶在上個月投訴京東金融對于其投放的存款產品標簽不合理。據了解,京東金融將“三峽寶-月得利”這一銀行定期存款產品,與靈活存取的產品放在同一類目。該用戶于2020年1月至4月多次買入了“三峽寶-月得利”共計超11萬元。但實際上該產品是定期產品,不應在靈活存取欄目下,現在取出需追扣5000多元利息,反饋給京東金融,京東金融方提出50元金額的賠償方案,該用戶對此未能接受。
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平臺產品的分類方式不清晰。在騰訊理財通的“穩健理財”項目中,記者看到多只基金公司發布的混合型基金產品,風險等級為中等。在支付寶的“理財”項目,理財產品與基金是在同一級類目里;而在理財產品中包括有以小號紅色文字注明“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等產品,貨幣基金、債券型基金雖然屬于中低風險產品,實際上也屬于基金產品。
此外,還存在標注“中低風險”產品出現暴跌的情況。有投資人向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反映,去年支付寶平臺上線高端理財平臺尊享投資項目,是嘉實基金旗下的嘉實添利1號,根據當時的宣傳,該固收類產品業績計提基準(年化)為5%,中低風險,31萬元起投。但是,這一中低風險產品運作一年下來竟然虧本了,1月底披露的凈值暴跌約10%,且截至目前仍未有明顯反彈。
記者了解到,嘉實基金將該產品的凈值波動原因歸結為“市場大類資產配置風格轉變”和“可能出現的大額贖回”。
亂象2:重營銷輕風險提示
此外,雖然線上理財平臺沒有了理財經理的口頭推銷,但是宣傳字眼也傾向營銷,而淡化風險提示。
記者進入多個理財平臺,發現近期基金產品最受推薦,在基金銷售頁面,10元起購的基金產品比比皆是,不僅交易便捷成本低,還有現成“好基”“熱基”推薦,一目了然。還有五花八門的概念引導投資者“去看看”“立即上車”,尤其是高達雙位數甚至三位數的漲跌幅更是搶眼,讓人眼花繚亂的同時蠢蠢欲動。而實際上,股票型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代表未來的收益。
“自2013年6月余額寶問世,在近8年的時間里,以支付寶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財平臺逐步優化用戶體驗,培養用戶投資理財習慣,一批90后、00后都逐步成長起來,互聯網已經成為基金、養老保障等投資品種的重要代銷渠道,銷售份額也逐年提升,便利的體驗讓很多投資者都習慣于在這些平臺購買投資產品。”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殷燕敏表示,不過也正是平臺持續優化的購買體驗、嵌套小額紅包等營銷活動,讓很多投資者不知不覺中就隨著流程購買了投資理財產品,但并不習慣于去閱讀產品說明書、風險說明書等具體的產品信息,這樣就會導致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與產品的風險不匹配,待虧錢時,用戶覺得自己上當了。
殷燕敏提出,對于平臺合規經營,不要一味追求銷售而用順滑的操作流程讓投資者忽略了產品風險,對于高風險產品做到足夠的風險提示。
提醒:不存在“保本理財”
有銀行理財資深人士告訴記者,當前,銀行理財加速凈值化轉型,打破剛性兌付,銀行理財再也不能聲稱“保本”,同樣,互聯網理財平臺的理財產品,同樣也沒有完全保本的。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監管1月發布新規規定,商業銀行不得通過非自營網絡平臺開展定期存款和定活兩便存款業務,目前最為保險的存款產品已在支付寶、京東金融、陸金所等平臺下架。“投資者要提高風險意識。”該人士強調。
廣東格林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封蕓建議,投資者應當充分認知投資有風險的大前提,如實完成平臺風險評估,正確認識自身的風險承受力。投資時應當對相關資料認真閱讀而并非草草略過直接簽字。
責任編輯:趙子牛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