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國際司司長朱雋: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及應對

央行國際司司長朱雋: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及應對
2020年04月01日 21:49 第一財經

金融315,我們幫你維權】近來,ETC糾紛、信用卡盜刷、銀行征信、保險理賠難等問題困擾著金融消費者,投訴多石沉大海、維權更舉步維艱,新浪金融曝光臺將履行媒體監督職責,幫助消費者解決金融糾紛?!?a target="_blank">黑貓投訴】

  原標題:央行國際司司長朱雋: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及應對

  26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呼吁各國加強宏觀政策協調,聯手加大宏觀政策對沖力度,防止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峰會聯合聲明表示,G20國家正在向全球經濟注入超過5萬億美元,降低此次大流行病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的損害,恢復全球增長。本文對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和應對進行了分析。

  一、疫情沖擊下,全球經濟衰退壓力加大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速度快、烈度高。截至3月30日,中國以外新冠肺炎累計確診超過61萬人,覆蓋全球約200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死亡超過3.3萬人,歐洲、美國相繼成為疫情新“震中”,美國、意大利確診人數已超過中國。目前看,全球疫情將持續蔓延,擴散的速度和烈度都將超出此前預期。

  新冠疫情對實體經濟沖擊加劇,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直接沖擊消費和服務業,破壞總需求。疫情直接導致商鋪關閉、公共活動停止,對消費和服務業造成重創。全球經濟中服務業占比68%,歐美國家服務業占比更高,面臨的沖擊和損失可能更大。一些影響已現端倪。波音公司等暫停了部分工廠生產,萬豪酒店等宣布高管降薪、安排部分員工休假。

  二是生產經營停滯,破壞總供給。疫情已經覆蓋幾乎全部全球價值鏈重要節點,歐美受疫情沖擊嚴重的地區已陸續出臺停止必需品以外一切經濟活動的嚴格防疫措施。涉及人員接觸的生產活動被迫停止,限制人員流動將使商務活動難以開展。疫情沖擊會經由全球價值鏈向全鏈條所有國家傳導,全球經濟活動面臨停滯的風險。

  三是就業壓力快速上升。疫情沖擊下,生產經營活動的停滯對勞動力市場產生直接影響。國際勞工組織3月18日預測,此次疫情恐導致全球2500萬人失業,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多出300萬。美國26日公布的前一周申請失業救濟人數達到328.3萬人,有統計數據以來首次突破70萬人,也遠超金融危機時期最高的66.7萬人。

  四是市場預期惡化。主要經濟體PMI大幅跳水。3月,美國制造業和服務業PMI初值分別僅有49.2和39.1,日本分別為44.8和32.7,英國分別為48和35.7,歐元區綜合PMI初值31.4,均位于50枯榮線之下。

  隨著疫情沖擊加劇,國際組織和市場機構分三輪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第一輪是今年2月底,當時普遍認為疫情只會對中國產生短期沖擊,對全球經濟影響有限。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2月22日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仍有3.2%,僅比1月預測下調0.1個百分點。第二輪是3月初,疫情開始全球蔓延,全球增速預測普遍降至1%左右。經合組織(OECD)3月2日預測在1.5%-2.4%之間,國際金融協會(IIF)3月5日預測1%。第三輪是隨著全球疫情大爆發,普遍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IMF表示,2020年全球經濟負增長,程度可能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IIF3月23日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值從1%下調為-1.5%。

  二、金融市場劇烈震蕩

  金融市場一度陷入恐慌,風險資產和一些避險資產均遭到拋售。3月9日-21日,美國、加拿大、巴西、韓國、印度、印尼、泰國、科威特等國股市多次熔斷。2月21日-3月23日,美國道瓊斯指數下跌35.9%,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巴西等國的股指均下跌40%左右。市場恐慌之下,不僅股票等風險資產價格大幅下跌,黃金等傳統避險資產亦遭到拋售。

  市場流動性壓力加大,美元荒再現。美元指數從3月9日的94.6迅速上漲到3月20日的103,8個交易日內的漲幅高達8.9%。歐元、日元、英鎊分別對美元大幅貶值6.3%、8.0%和12.0%。人民幣對美元貶值2.4%,在主要貨幣中表現最好。為緩解美元流動性的緊張,美聯儲不僅加強了與歐央行等5家央行現有的貨幣互換,還重啟了與9家央行的美元互換。

  新興市場資本流出壓力加劇,債務壓力攀升。疫情不確定性、油價暴跌及金融市場動蕩的沖擊下,新興經濟體疫情爆發以來資本流出達到創紀錄的830億美元。一些重債國償債壓力大增,還本付息面臨困難。目前已有近80個成員國請求IMF援助。IMF宣布約1萬億美元可用于支持各國應對疫情,包括融資支持、中期貸款和中期借貸便利、通過防災救濟基金免除最不發達國家的債務等。世界銀行也宣布了14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世界銀行和IMF還于3月25日聯合呼吁,官方雙邊債權人對于請求債務延期的最貧困國家暫停償債要求。

  過去一段時間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的根源在于疫情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以及金融市場對疫情的準備不足,出現了恐慌情緒。隨著發達經濟體穩定市場的政策陸續出臺、效果逐步顯現,目前金融市場情緒緩和,出現回升。但在疫情對實體經濟沖擊加劇的背景下,金融市場信心尚不穩固,一些消息面的沖擊仍可能觸發市場震蕩。需要警惕的是,當前全球金融體系存在一些風險隱患。一是發達國家股市高位運行多年,資產估值面臨大幅調整的壓力。二是全球流動性總量充裕、結構性短缺,市場恐慌下,局部的流動性緊張可能引發跨市場的風險傳染。三是企業部門債務水平較高,疫情沖擊下,銀行不良資產和企業債券違約可能上升。

  三、各國貨幣、財政政策雙管齊下,但前期效果不及預期

  貨幣政策響應快、力度大。3月3日至26日,全球約40家央行共降息超過50次。美聯儲“暴力”降息150個基點,重回“零利率”并推出無限量的量化寬松,歐、日、英等央行紛紛大幅加碼寬松。各央行還普遍加大了流動性支持力度,推出各種定向支持工具。特別是美聯儲出臺了一系列融資支持工具,既重啟了一級交易商信貸工具(PDCF)、商業票據融資工具(CPFF)、定期資產支持證券貸款(TALF)等2008年危機時救助工具,又推出了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流動性便利(MMLF)等2008年工具的升級版,還新增了一級市場公司信貸融資(PMCCF)和二級市場公司信貸融資(SMCCF)等工具。

  主要國家財政政策響應速度和力度不及貨幣政策。美國囿于總統選舉和兩黨之爭,在財政救助方案上難以取得共識,3月6日和18日,分別推出的救助方案僅有83億和1000億美元,而第三輪規模2.2萬億美元的救助方案一波三折,直至3月27日才正式出臺。歐盟財政爭論耗時久、效率低。直至3月23日,歐元區各國財長才同意臨時放松《馬斯特里赫特條約》關于“財政赤字不超過GDP的3%、公共債務率不高于60%”的約束,增大財政政策靈活性。目前,歐委會已推出的疫情應對基金總規模為370億歐元,歐盟各成員國推出的財政支持約占GDP的2%。此外,一部分經濟體政府債務較高,財政空間有限,出臺大力度財政政策存在難度。

  前期一些國家宏觀政策穩定市場效果不及預期??赡艿脑蛞皇亲畲蟮氖袌霾淮_定性是疫情蔓延和防控,響應快、力度大的貨幣政策無法直接作用于疫情防控,穩定市場信心需要更有力度的疫情防控和財政政策。二是美聯儲高頻率密集出臺政策,令市場應接不暇,政策效果未能充分顯現。三是在恐慌的情緒下,市場對央行力度較大的政策舉措存在悲觀的解讀,惡化市場對前景的判斷。

  目前看,G20等主要國家已經加大了疫情防控措施和宏觀政策的力度,積極對沖疫情對社會、經濟和金融的影響。隨著發達經濟體在疫情沖擊面前逐步站穩腳跟,近日金融市場已逐步回升。部分發展中國家可能受限于醫療衛生設施條件,疫情防控能力不足,同時抵御經濟下行和金融市場波動的能力也相對弱,面臨挑戰更加嚴峻,需要國際社會加大關注和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市場上出現了一些將此次疫情沖擊與“大蕭條”相比較的觀點,這些判斷過于悲觀,但也提醒各國當局對極小概率情形出現的風險應保持警惕,各方應加強合作,共同應對。一般認為,大蕭條的獨特特征包括:經濟衰退持續超過18個月,GDP下降超過10%,失業率高達25%以上等。百年來公認的大蕭條只有1929-1933年一次,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大衰退”,但并未達到“大蕭條”的標準。一些機構認為,此次全球經濟短期衰退程度可能將超過2008年,但持續時間、產出下降和失業攀升的幅度能否達到“大蕭條”的標準尚待觀察:在各國當局攜手合作、共同抗疫,有效控制疫情并托底全球經濟的情況下,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仍主要是短期的、可控的;但如果疫情發展持續失控,實體經濟惡化疊加潛在金融風險的爆發,不能排除出現“大蕭條”的可能。國際社會應充分警惕經濟衰退風險和系統性金融風險,各方應加強合作,共同應對。(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司長)

責任編輯:陳鑫

疫情 央行 新冠肺炎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4-09 銳新科技 300828 --
  • 04-08 安寧股份 002978 27.47
  • 04-08 朝陽科技 002981 --
  • 04-02 越劍智能 603095 26.16
  • 04-01 成都先導 688222 20.52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