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林:金融產品同質化仍然明顯 難以滿足創新企業

尚福林:金融產品同質化仍然明顯 難以滿足創新企業
2019年11月02日 16:57 新浪財經
原銀監會主席 尚福林原銀監會主席 尚福林

  新浪財經訊 11月2日消息,2019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年會11月2日在京舉行。原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出席并發表主題演講。

  尚福林在講話中表示,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金融發展不均衡不充分,金融體系不適應不匹配等問題仍然存在:

  一個是金融市場體系發展不平衡較為突出。典型表現就是,實體經濟在融資上過度依賴銀行,直接融資市場發展還不充分,資本市場短板明顯。今年前三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74.2%,企業債券占比12.8%,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僅占比1.3%。科學而且長效解決這個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當前降低經濟宏觀杠桿率過高風險的重要一環。同時,從積累資本的角度講,不管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還缺乏積累資本金的相應機制。這也是從長期看解決企業杠桿率過高的重要環節。

  另一個是金融服務體系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主要是由于多種原因綜合影響,我國商業銀行對服務民營企業顧慮較多。對服務輕資產、小規模的創新型企業,雖然最近兩年來,對于支持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金融部門下了很大工夫,在支持小微企業方面有很大進步,辦法仍不夠多。貨幣政策方面雖然相關部門也想了很多辦法,向民營經濟傳導的機制路徑仍不夠通暢。金融產品體系多元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尚福林指出,經過多年努力,傳統單一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得到了重大改進,但是金融產品同質化問題仍然明顯,難以有效滿足創新創業企業、綠色經濟轉型發展等多元化的融資需求,也還不能很好滿足居民財富積累的多層次資產配置需要,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渠道和機制還需要不斷拓展和完善。

  以下為演講全文:

  尚福林: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參加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19年年會。借此機會,就如何規范財富管理轉型中的金融創新活動,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問題,談4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服務實體經濟始終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二者共生共榮、不可分割。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是金融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金融最重要的職能是提供保證實體經濟順暢運行的資金循環體系,最根本的任務是引導提高經濟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和降低實體經濟交易成本。金融活動的實質是通過各種金融工具,促使社會儲蓄轉化為投資,促使分散的資金轉化為支持社會化大生產的資本累積,推動社會生產效率和水平提高。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金融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國民經濟順暢循環流轉。

  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巨大成就。金融作為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工具,根據實體經濟的需求變化,不斷深化改革、探索創新,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推動力。改革開放初期,針對當時我國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探索“中短期設備貸款”(后來改稱“技術改造貸款”),在當時銀行還只能放流動資金貸款的背景下,實際上是很大的突破。因為金融加大了供給支持,使我國輕紡品的供應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得到改觀,在上世紀80年代出現了輕紡品的買方市場。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推出了高速公路收費權質押貸款,突破了資金瓶頸。有的路邊上寫著“貸款修路,收費還錢”。大家有時候對收費不滿意,但是如果沒有這一條,我國的高速公路建設沒有這么迅速。與此同時,我國股票市場,從無到有,從投資、融資各個層面,融入到了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當中,推動社會資源向企業集中;期貨市場從零開始,目前已基本上覆蓋了適合做期貨交易的所有大宗商品,有效發揮了價值發現、套期保值的作用;保險業活力迸發,迅速恢復和快速發展,為支持投資、保障出口、服務實體經濟提供了重要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在供給側改革方面,大力推進了普惠金融、多層次資本市場等多個重點領域建設,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取得了重要進展和成效。回顧這些發展歷程,充分說明在金融改革過程中順應了實體經濟需要,有針對性地改進金融供給,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同時,經濟發展也反作用于金融市場壯大,使金融和經濟真正實現“雙贏”目標。

  當然,我們還要看到,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金融發展不均衡不充分,金融體系不適應不匹配等問題仍然存在。一個是金融市場體系發展不平衡較為突出。典型表現就是,實體經濟在融資上過度依賴銀行,直接融資市場發展還不充分,資本市場短板明顯。今年前三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74.2%,企業債券占比12.8%,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僅占比1.3%。科學而且長效解決這個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當前降低經濟宏觀杠桿率過高風險的重要一環。同時,從積累資本的角度講,不管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還缺乏積累資本金的相應機制。這也是從長期看解決企業杠桿率過高的重要環節。另一個是金融服務體系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主要是由于多種原因綜合影響,我國商業銀行對服務民營企業顧慮較多。對服務輕資產、小規模的創新型企業,雖然最近兩年來,對于支持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金融部門下了很大工夫,在支持小微企業方面有很大進步,辦法仍不夠多。貨幣政策方面雖然相關部門也想了很多辦法,向民營經濟傳導的機制路徑仍不夠通暢。金融產品體系多元化程度仍有待提高。經過多年努力,傳統單一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得到了重大改進,但是金融產品同質化問題仍然明顯,難以有效滿足創新創業企業、綠色經濟轉型發展等多元化的融資需求,也還不能很好滿足居民財富積累的多層次資產配置需要,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渠道和機制還需要不斷拓展和完善。

  二、創新永遠是金融改革發展的不竭動力

  金融的發展離不開創新,用創新手段對金融要素進行優化組合,是牽引實體經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抓手。回顧我國70年發展歷程,特別是40年改革開放進程,金融堅持服務業的基本定位,主要依靠宏觀上營造鼓勵創新的市場環境,微觀上激發市場主體創新活力,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市場體系不斷完善,機構種類不斷擴大,產品不斷豐富,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提高,金融業改革、發展和創新取得了輝煌成就。截至目前,金融業總資產已達到300萬億元,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5200多家。銀行業規模躍居全球第一,債券、股票、保險市場也都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為豐富優化銀行機構體系,試點和推廣設立民營銀行;為更好滿足科創企業融資需求,試點投貸聯動業務;為盤活信貸存量、增加社會資金使用效率,開展資產證券化;為提升資本市場對新興產業、科創企業的支持能力,在推出創業板之后,又推出了科創板等等。同時,為滿足居民財富增長積累后的資產配置需求和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合理融資需求,各類資管業務迅猛發展,在凝聚居民財富和企業閑置資本,優化社會融資體系方面,總體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同時,國際國內金融發展史反復證明,金融創新必須高度重視防范風險,特別是對那些打著創新旗號的非法集資、非法金融活動、龐氏騙局類金融詐騙行為等等要保持高度警惕。因為金融是一個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集中社會資金多、社會化程度高、杠桿作用大,有很強的外部性。另外,金融風險傳導速度很快,容易影響同類機構。而且稍有不慎,風險極易向實體經濟傳染擴散,甚至對金融系統和經濟體系帶來致命傷害。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教訓深刻,其帶來的國際、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影響至今仍未消散,務必要警鐘長鳴。我國金融改革發展歷程中,也先后經歷過清理“三角債”、治理“金融三亂”、處置巨額不良資產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防范金融風險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決果斷地整治各類脫實向虛的金融市場亂象,推動我國金融業穩妥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等外部沖擊,大力實施逆周期金融支持政策,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下一步,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金融創新更加需要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使命,這是金融唯一正確的出路。金融的利潤,來源于實體經濟。更加需要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更加需要科學把握金融創新和風險防控的精妙平衡。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隨著金融科技迅猛發展,催生出一些金融新業態,比如網絡借貸、虛擬貨幣交易、校園貸等,還有一些“影子銀行”業務。 現在有些東西做是做了這件事,說也是朝著那個方向說,但是從金融的基本邏輯上講,它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說句不客氣的話就在忽悠大家,忽悠公眾。忽悠的結果就是最后要爆雷,要出事。很多打著金融創新、科技創新旗號,其實是為規避監管和隱匿風險而創造的所謂“創新”活動,實質上是過去金融亂象的變種,只不過結構比原先更復雜、關聯度更高,危害更大。一方面,造成風險底數不清。一些產品多層嵌套疊加、期限錯配、隱匿底層基礎資產和實際風險承擔情況,造成金融風險跨行業、跨市場、跨區域的傳染性顯著增大。另一方面,抬高了社會交易成本。表外業務借助通道規避監管,即便穿透后確實投向了實體經濟,但在操作過程中,大大拉長融資鏈條,降低貨幣傳導效率,推高企業融資杠桿,增加企業融資成本。甚至有些只是讓資金在體系內部自我循環空轉,加重實體經濟負擔。此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運用,金融行為線上化,風險還可能延伸到其他領域。簡單復制過去手工操作的風險控制模式已經不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要求,需要重新設定風險防范的機制。這樣的“偽金融創新”違背金融規律,擾亂金融秩序,對經濟社會發展無益,必須堅決整治、抓早抓小、正本清源。在前期市場亂象整治過程中,監管部門壓縮交叉金融類高風險資金14.5萬億,重點是減少假借通道繞道監管和脫實向虛問題。這種借道脫離監管,最主要的問題是風險控制不落實,風險責任不明確。

  三、關于引導金融創新推進的幾點看法

  第一,要服務實體經濟。脫離了實體經濟,金融就成了“無源之水”。要圍繞實體經濟發展進行創新。

  第二,立足中國國情和金融本質規律。創新要正確把握金融本質,服從金融規律。金融創新活動既要注重吸收國外先進經驗,更要符合中國金融市場成熟程度,否則好的產品也會“水土不服”。舉個例子,眾所周知,現代金融體系建立在商業信用的基礎上,維護信用秩序、提升信用水平是現代金融秩序建設的基礎。發達國家先有商業信用,后有資本市場。而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是先有市場,后培育商業信用。我們有個詞叫改制上市,先改成股份制然后再上市。而股份制在國外成熟市場是先于資本市場幾百年就已經出現了。馬克思講到,商業信用的發展促進了債券、股票等虛擬資本的發展。因為有商業信用,一家企業大家信得過你,你才能發債發股票。如果沒有商業信用,你發債發股票就發不出去。而我們有上市企業做假、欺詐。市場上暴露的這些金融亂象,相當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商業信用的缺失。再比如,市場對金融資產進行風險定價,要基于充分的信息披露。市場上講“三公原則”,第一公就是公開,沒有公開的信息,投資者沒有辦法對這個企業進行公平定價。但市場上很多企業,很多所謂的“財富管理產品”信息不透明,造成定價扭曲,甚至掩蓋風險。在當前情況下,我們要立足我國金融市場的基本情況,以問題為導向,遵循金融的本質規律,推進金融創新,促進行業穩定健康發展。

  第三,統一市場規則。一些表外創新業務已經把銀行、證券、保險市場打通,風險監測和管控的難度顯著加大,很可能出現“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問題。要不斷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體系的金融框架。對于跨市場的創新業務,完善統一的監管規則,補齊制度短板,明確界定各方的風險防控責任,切斷監管套利。同時,對不同產品要有針對性風險防范措施,健全金融基礎設施,建好制度圍欄,筑牢“防火墻”,為防控交叉金融風險提供有效保障,防止風險藏匿轉移和相互傳染。

  第四,規范科技運用。現代科技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盡管當前暴露了一些問題,但不能因噎廢食。技術本身沒有對錯,關鍵是如何規范運用。信息是金融業加工的基本原材料,節約社會交易成本是金融創新的本質要求,現代金融創新離不開信息技術。在金融創新活動中,要依法合規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手段,降低資源配置成本、風險管理成本、貨幣流轉成本,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

  四、規范金融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四條建議

  第一,推動資本市場更加成熟。一是補齊股權融資市場短板。股權融資市場的有些功能是信貸市場無法替代的。以科技創新企業為例,行業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在技術初創和孵化階段,是風險最高的時期,這是間接融資的弱項,卻是直接融資的長項。通過股權融資形成自有資本,可以打通金融資源與技術專利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有利于更好支持風險較大、創新能力較強、失敗可能性較大的創新創業企業,更有利于降低實體經濟杠桿。二是激活直接融資市場發展動力,打造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增強金融體系彈性。要嚴格按照私募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的市場屬性,推動相關市場規范發展,尤其要嚴防私募變相成為公募,嚴禁借私募的名義非法集資;嚴把上市公司質量關,積極穩妥推動科創板持續健康發展;科學優化債券市場風險防控和處置機制,債券市場本身也是個信用市場,一家企業出現債券的違約,整個市場的融資成本就上升。應該建立起風險隔離機制,防止“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更好發揮資本市場聚集資本、配置資源、促進創新等功能。三是抓緊完善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加強資本市場透明度建設,夯實商業信用體系,要進一步完善市場化的正向激勵機制,加大對于失信行為懲戒的程度,特別是企業的失信行為,尤其是上市企業虛假信息披露,要嚴厲打擊,因為侵害的是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完善產品登記、資產流轉等配套機制和系統。

  第二,進一步豐富金融市場工具。為推動儲蓄向投資轉化更加優質高效,無論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都需要提供更多的金融產品工具供選擇。我們現在有很多創新,但是產品還不夠。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實體經濟需求的動態變化,穩步推出與實體經濟相協調的金融創新產品。針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豐富金融工具種類,增強金融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豐富保值增值功能強、個性化、高附加值的現代化金融產品體系,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投資需求。

  第三,加大普惠金融資源配置。我國在普惠金融方面,在全球是走在前列的,但是和社會需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既要進一步探索優化金融體系結構,發揮不同類型機構特點;也要增強各方合力,整體上推動加大對普惠金融等重點薄弱領域的資源投入。有句話說,大銀行辦大事,小銀行辦小事。農商行和城商行這類小銀行,毫無疑問必須堅決回歸服務“三農”、服務當地經濟發展、服務小微企業的業務本源,利用本地信息優勢和決策鏈條短的管理優勢,創新經營機制和服務模式,提高精準服務、靈活服務、貼心服務和普惠服務能力。另一方面,大銀行辦大事,同時也要推進普惠金融,這是我們國家整個信貸資源配置所決定的。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掌握了70%信貸資源,在普惠金融領域也必須積極作為,既是我國特有的金融結構所決定的,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制度的優勢所在,是職責所系、使命所在。

  第四,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堅決有力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是我國金融系統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在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中,要堅持與金融消費者的認知水平、接受程度、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原則,從源頭上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一是加強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提高金融消費者的金融知識水平、金融工具運用能力、金融風險防范意識。二是強化金融機構的主體責任。作為專業的機構,在金融交易中,特別是在對居民個人、中小微企業的金融交易中,往往處于強勢地位。為踐行“三公”原則,推動金融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強制要求金融機構充分盡到義務和責任。重點強化對創新產品和服務的宣傳銷售、信息披露、服務收費、投訴處理、聲譽管理、社會責任等重點環節的規范和管理。嚴格落實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評估、風險匹配原則、信息披露等規定,在金融機構和消費者之間形成良性互動。

  我就講這么多,請大家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趙子牛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1-06 指南針 300803 --
  • 11-06 三達膜 688101 --
  • 11-05 貝斯美 300796 14.25
  • 11-05 矩子科技 300802 --
  • 11-05 聯瑞新材 688300 --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