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防糧食危機囤米囤面”:2011年搶購的鹽吃完了嗎
這與其說是“危機意識”太強,不如說是科學素養太弱。
▲甘肅臨夏回應市民搶購米面油:備貨充足價格平穩,大家理性購買。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疫情發生以來,“搶購”時不時成為高頻詞語。繼口罩、酒精、84消毒液、雙黃連之后,有些人搶起了米面油。
近日,一則“市民連夜搶購米面油”的視頻引發輿論關注。據新京報報道,事發地是甘肅臨夏。眾多市民連夜集中到售賣點購買,有些店鋪米面油很快售罄,有人推平板車一次買十幾袋。
值得注意的是,“囤米囤面”現象并非臨夏一地僅有。從社交平臺上很多網友反映的情況看,不少地方受到“疫情可能引發全球糧食危機”傳聞的影響,也存在搶購米面油的情況。有些微信群中,有人在號召群友“空下來去超市買點米,囤三個月的量”。
涉食品的傳言,總能引發不小的風吹草動。一則“疫情可能引發全球糧食危機”的傳聞,竟引發囤米囤面的搶購潮——從視頻來看,臨夏當地搶購的場面一度非常混亂,頗具視覺沖擊力。這不免令人唏噓。
結合既往情況看,每逢出現公共突發危機事件,民眾就容易發生搶購潮。發生在2011年的搶購碘鹽事件,至今在互聯網上仍有余波。此次抗疫以來,口罩、酒精、消毒液的緊俏程度自不待言,而搶購雙黃連等藥物事件也曾成了奇觀。
在這類集體無意識的搶購潮中,一些人的智商稅被收割了不止一次。這不是一地特有景象,事實上,在國外,也發生了民眾搶購事件,一些人甚至在鏡頭面前大打出手。
眼下疫情在海外兇猛,生活中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全球糧食危機跟民眾米面油物資短缺的傳導鏈條確實存在。
面對類似“糧食危機”的傳言,民眾如果去查證是否屬實,確實需要付出比較高的注意力成本,信息門檻也相對較高。相比之下,一拍腦袋、拿出小推車去商店購買的決策成本,則輕易好下得多。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也是看似荒誕不經的搶購潮之下很多人心里揣著的一本“成本賬”。
對公權部門而言,自然應隨時關注市場行情,及時介入調查。如果存在商業推手惡意炒作,必須依法依規嚴厲處罰,而不能只看到炒作本身,看不到其制造恐慌的后果。
對公眾來說,這與其說是“危機意識”太強,不如說是科學素養與獨立判斷能力有些弱。從常識來看,動輒反應過度的搶購潮,于公于私都有不小的負面影響。
于私,這不僅會驟然增加生活成本,還會帶來很多麻煩。以2011年搶鹽為例,因為輕信謠言,甘肅的一位郭先生花重金買下13000斤食鹽。結果,一萬多斤食鹽不僅給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不便,他還被送外號“搶鹽哥”。他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不用求也可想見。
于公,短期內的搶購行為,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更重要的是,如果因為似是而非的炒作、惡意誤導而導致資源擠兌,囤米囤面的傳導鏈條大范圍擴展,民眾恐慌行為對經濟造成實質性傷害,那更是悔之晚矣。
事實上,針對外界疑問,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遼衛日前就明確表示,“糧食供求總體寬松,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王遼衛還指出我國當前糧食自給率高、儲備充足、對進口依賴度低——專家“敲了黑板”、“畫了重點”,這無疑給那些連夜出門搶購糧食的民眾吃了一顆定心丸。
相信在有關部門及時介入,專家學者答疑解惑之后,各地“囤米囤面”的風潮會很快被摁下。但這也給民眾提了個醒,任何時候,都別讓恐慌情緒戰勝了理性,也別被帶了節奏——你的每次搶購,都是在繳智商稅,也是將自己往“淪為笑柄”的路上推。
實在忍不住,也先問問自己:自己2011年搶購的鹽或更早之前的板藍根,吃完了嗎?
□梅堂(媒體人)
責任編輯:趙慧芳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