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曹中銘
A股是一個“陰謀”橫行的市場。比如,高溢價并購大股東的資產,或有利益輸送的“陰謀”;上市公司實施定增,能夠分享其中利益的都是“特定投資者”;更不說傳聞等導致市場暴跌的現象。
近日,市場上流傳著“最強減持禁令4月8日到期”的傳聞,也讓投資者繃緊了神經。傳聞的大意為,繼去年7月8日減持禁令實施6個月之后,大股東減持股份三個月的減持禁令將于4月8日到期。既然禁令到期了,那么大股東減持將不會受到約束。但事實并非如此,而所謂的減持禁令4月8日到期,明顯屬于“被誤讀”。然而,在此背后,又是否隱藏著不可告人的“陰謀”呢?
去年A股走出一輪“過山車”行情,上半年牛氣沖天,而自6月15日開始股市風云突變。期間滬深股市出現暴跌,其慘烈程序為A股歷史上所罕見。在這非常時刻,監管部門及時出手,采取了多項措施維護市場穩定,其中就包括去年7月8日發布的證監會18號公告。該公告規定,從即日起6個月內,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持股5%以上股東(以下并稱大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這亦是股災期間監管部門出臺的首個減持禁令。
在今年1月8日來臨前,為了監管政策的有效銜接,更為了安撫市場,證監會又制定了《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其中的核心條款第九條規定,上市公司大股東在三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一。而被誤讀的也是這條規定。該規定所指的“三個月”,并非從1月9日至4月8日的“三個月”,而是指在任何的三個月內。也就是說,只要監管部門對該條規定不進行修改,那么今后在任何三個月內,上市公司大股東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均有1%的“天花板”限制。
隨著新股發行越來越多,市場上累積的大小非也越來越多,巨量的大小非也猶如懸在市場上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大小非的減持不僅使市場資金面備受壓力,也對投資者的心理上產生嚴重的影響。而且,從此前的大小非減持看,其從市場上“竊走”了巨額資金。因此,市場對于大小非的減持是存在一定的恐懼心理的。而自去年7月8日開始,大股東減持股份被禁6個月后,又被套上了三個月1%的“緊箍咒”。如果在4月8日后“開閘”,大股東減持沖動將會得到宣泄,那么對當前疲弱市場的沖擊是可想而知的。恰在此時,市場上出現對大股東減持禁令的“誤讀”,不能不讓我們也同樣“誤認為”是“別有用心”。滬深股市在4月8日前夕上演“黑色星期四”,是否又與之有關呢?
A股市場常常出現導致市場暴跌的傳聞,也被投資者解讀為背后存在某種“陰謀”。如今年2月25日,市場上有傳言稱,自3月1日起創業板將全面停止審核,后續按注冊制實施,主板和中小板暫時未定擇期再做安排。監管部門對此進行了澄清,但該傳言導致當天滬深市場出現暴跌,其中,上證指數暴跌6.41%,深成指暴跌7.34%,創業板跌幅更是高達7.56%,整個市場為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傳播者發布如此傳言的“陰謀”,顯然是為了搞亂市場,也或許是為了在期指上大賺一筆也未可知。但時至今日,對于該傳言,除了澄清外,還沒有來自監管部門方面的任何“說法”。
夸張點說,A股市場就是一個“陰謀”橫行的市場。比如,高溢價并購大股東的資產,或有利益輸送的“陰謀”;上市公司實施定增,能夠分享其中利益的都是“特定投資者”;這幾年高送轉流行,但某些上市公司高送轉背后,往往其股份解禁緊隨其后;更不說傳聞等導致市場暴跌的現象。在這一切的背后,誰是受益者不言而喻,而中小投資者頻頻成為埋單者同樣不言而喻。
防范市場上的“陰謀”,一靠及時完整的信息披露,二靠嚴厲打擊,但這兩點我們又做得如何呢?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撰稿人 在三大證券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