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曹中銘
股市從加杠桿到去杠桿化的過程,亦是市場利益的再次分配過程。總體而言,像融資融券等業務,除了券商會受益外,到底又有多少投資者能從中獲利呢?
一根陽線改變信仰。不僅是對于K線走勢,對于投資者的信心,其實對場外配資同樣如此。隨著股指持續收陽,以及上證指數站上3000點大關,場外配資又再次悄然來襲。筆者以為,基于去年股災的慘痛教訓,A股市場應堅決去杠桿化。
近期股市行情向好,場外配資又開始蠢蠢欲動。雖然有傳聞稱恒生電子的HOMS系統將要解禁,但卻遭到當事方的澄清。而據媒體報道,真正“啟動”的是股價制銀行的配資。春節后,廣發、光大和招行等股份行放大了場外配資杠桿倍數,從此前的1:1或1:1.5,擴大到1:3的杠桿率。而且,如果有所謂的“夾層”,劣后的實際杠桿比率可能更高。其比例最高不超過1:5,配資成本則是6.4%。
顯然,無論是1:3還是1:5都屬于高比例配資,即便其一般都是通過信托、資管、基金子公司和私募來進行,高杠桿的特性則是不容置疑的。參與場外配資,像銀行方面往往不會承擔任何風險,風險幾乎全部由配資參與者來承擔。因此,場外配資,本身就是一項并不太公平的交易。
場外配資引發的風險已無須多言,去年的股災即是證明。可以說,去年股災導致投資者產生的虧損,有整個市場的高估值、市場監管方面的因素,個中場外配資成為股市暴跌的“導火索”亦是不容忽視的。夸張點說,是場外配資打敗了牛市,而恒生HOMS、上海銘創以及同花順等配資系統成為千夫所指其實一點也冤枉。
場外配資再次來襲,無論背后的資金出自何方,配資本身所隱藏的風險都是客觀存在的。而鑒于場外配資的危害性,去年監管部門采取了一系列去杠桿化的措施。關閉恒生HOMS等配資系統,清理傘型信托等“組合拳”魚貫而出。此外,監管部門對券商兩融業務也進行了整治。融資比例從此前的1:2降至1:1,同等條件下,融入的金額減少了,無形中風險也降低了。
雖然歷經監管部門的去杠桿化,但筆者以為股市去杠桿化還有進一步深化的必要。股市從去年6月中旬至今,出現三次“斷崖”式下跌,分別為去年6月15日至7月8日、8月18日至26日,以及今年的1月4日至27日。可以看出,這三波下跌都非常慘烈,短期內跌幅都非常深,對市場信心打擊非常大。更值得關注的是,無論是在監管部門去杠桿化前,還是去杠桿化后,只要某個交易日股指出現較大的跌幅,眾多投資者便會不計成本地奪路而逃。
實際上,這三波下跌,都發生了踩踏,這亦是慘劇發生的最根本原因。投資者如果不出逃,等待你的或許是更低的股票價格。正是這種踩踏引發的“羊群效應”,引發股災以及慘劇的發生。
股份制銀行1:3甚至是1:5的高杠桿風險自不必說,即便是券商兩融業務1:1的比例杠桿,其中的風險同樣是不容忽視的。去年兩融業務余額的峰值出現在6月18日的2.27萬億,而股市在6月15日見頂,意味著后知后覺的融資者遭遇了套牢的命運。而為了控制風險,出逃成為其無法脫逃的宿命,那么這部分融資資金就會加劇股市的波動。
除了銀行配資、券商兩融業務外,資產管理計劃、大股東股權質押等都不乏杠桿化,像今年1月份慧球科技董事長、實控人顧國平通過資管計劃增持股份被平倉,多家上市公司大股東參與的資管計劃瀕臨爆倉等消息就不絕于耳,此外,大股東股權質押亦是風聲鶴唳。在股市嚴峻的時候,資管杠桿增持計劃、大股東質押股份等差點引發了股市的再次大跌。
股市從加杠桿到去杠桿化的過程,亦是市場利益的再次分配過程。總體而言,像融資融券等業務,除了券商會受益外,到底又有多少投資者能從中獲利呢?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撰稿人 在三大證券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