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陳恩摯
不僅僅是陳光標,國內很多民企老板熱衷參與各種榮譽的評選,并設法擔任各類社會職務。希望借此來獲得安全感。換個角度來看,這一定程度,也說明了中國商人的自卑心態。其背后的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國歷代封建王朝一直奉行“抑商”政策。
近日,昔日“中國首善”陳光標[微博]因宣稱要收購《紐約時報》成了熱門新聞。與此同時,陳光標赴美期間所用的英文名片,一時間也引發眾多討論和爭議,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Most influential person of china”(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人)、“China moral leader”(中國道德領袖)……陳光標的英文名片有九個頭銜,網友調侃“令美國人震撼”“亮瞎美國人” 。
對此,陳光標解釋稱,印刷在名片上的頭銜都是有證書的。至于網友誤解,可能是因為翻譯問題。
其實,結合收購《紐約時報》的背景新聞,對他的英文名片或許更好理解一些。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是一份在全世界有相當影響力的英文報紙,總市值大概22億美元,由蘇茲伯格家族掌控。
先不談陳光標有沒有實力收購,一般情況下,洽購這樣一家報紙,有兩個途徑:一是聘請一家國際投行,二是通過私人關系,打入蘇茲伯格家族的社交圈子。從目前來看,陳光標并沒有聘請投行,所以,只能想第二個辦法。
盡管在國內有一些知名度,但陳光標想打入蘇茲伯格家族的社交圈子,難度不言而喻,因此,去美國紐約時,他帶去上述英文名片,包裝和展示一下自己。這就好比,一個小企業老板要去外面談個大生意,肯定要事先裝點一下。說實話,這也是大多國內企業老板談生意的套路。
據公開消息,不久前,陳光標用16噸人民幣搭建了個演播廳。所以,以陳光標這樣的性格,就容易理解了。當然,這也說明,他很享受和在乎這些頭銜。
事實上,不僅僅是陳光標,在國內,很多民企老板熱衷參與各種榮譽的評選,并設法擔任各類社會職務。在平日里,我遇到的人當中,名片上印有很多個職務的,一般也多為民營企業家。
這樣做,除了對生意可能有幫助,民企老板們也希望借此來獲得安全感、認同感。換個角度來看,這一定程度,也說明了中國商人的自卑心態。
其背后的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國歷代封建王朝一直奉行“抑商”政策。因此,在傳統觀念中,商人盡管擁有很多財富,但社會地位并不高。
對此,財經作家吳曉波[微博]在《中國自古“輕商”是個偽命題》一文做過剖析:中國歷代統治者深諳工商之于富國的意義,從來沒有輕視工商業,他們只是抑制民間商人而已。
因為,統治者與民間商人之間,存在對資源、財富等支配權的競爭關系,涉及利益。所以,統治者有“抑商”的利益沖動。
時至今日,在處于社會和經濟轉型期的中國,由于國企壟斷、法制不健全、對私財保護不力,及官員的權力缺乏約束和監督等因素,商人的境遇仍有些微妙。
不久前,廣東清遠市清城區一位環保局局長被曝在和朋友聊天時稱,“可以分分鐘可搞垮一間企業”。盡管有夸張的成份,一定程度也說明了目前國內商人的處境。
由于缺乏安全感和認同感,有很多企業家不得不花時間與各級政府官員聯絡感情,并設法擔任各類社會職務,成為“紅頂商人”。另外,不少企業家還選擇了移民,把財產轉移到海外。
這些做法和心態,顯然會分散民企老板們的精力,影響企業的效率,并使資金流失,成為國內經濟的絆腳石。
按經濟學理論,在合法的前提下,賺錢越多的人,付出的努力越多。個人獲得的金錢,與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有正相關關系。毋庸置疑,我們要善待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每個人的社會認可度,受尊重程度,應該與其社會價值盡可能匹配。
為此,不管是著眼于長遠經濟發展,還是出于情理上的考量,政府都有必要通過法制建設和政策設計,讓重商文化在中國深根發芽。要讓商人成為受尊重的職業,擁有更多的安全感。在我看來,這應該是當務之急,應該成為這一輪改革的重點。
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激發全社會的創業熱情,推動中國經濟二次崛起。
(本文作者介紹:青年經濟學者、財經專欄作家。)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