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紐約站記者、評論員 馮昊
美國幾次股災的形成都有其各自的原因,美聯儲在救市的過程中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但也并非全部奏效。回顧1929年的“大蕭條”,它讓我們反思該如何識別有難度的投機泡沫,以及如何在恐慌環境和極端行為中降低風險。
最近無論瀏覽哪一領域的新聞,好像都會和股市扯上關系。“全民炒股熱”帶著強烈的中國特色正逐漸成為經濟學研究的課題,中國股市的火爆程度也蔓延至海外,就連紐約的朋友都會開玩笑說:“最近不要去樓頂酒吧了,想必是擠滿了準備跳樓的人。”我們在關注政府如何保衛股市、狙擊惡意做空的同時,會產生這樣的疑問:資本市場較為成熟的美國是否也有股災?美聯儲和各金融機構又是如何救市的?縱觀歷史,美國三次致命性股災分別發生在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1987年道指暴跌22.6%而導致的大崩盤,以及由次貸危機引發的2008年金融危機。
1929的“大蕭條”和貨幣政策
1926年,在投機狂潮中被炒得離譜的佛羅里達房地產泡沫首先破滅,雖然華爾街并沒有從中警覺,但“大蕭條”的序幕已悄然拉開。當美聯儲宣布通過緊縮利率來抑制股價的暴漲,股票經紀商和銀行家們卻仍在極力鼓動人們加入投機。甚至有經濟學家公開表示:“股票價格已達到某種持久的高峰狀態。”
時任總統的胡佛在股市下跌時發表講話:“美國商業基礎良好,生產和分配并未失去以往的平衡。”盡管政府不斷力挺股市,但人們的神經已經異常脆弱,股市在經過曇花一現的上揚后就開始了噩夢般的暴跌。
關于這場危機的起因和教訓被曲解過很多次,然而真的是由于美聯儲遲遲不提高利率而導致泡沫破裂嗎?事實上,1927年底的股價并沒有被明顯高估。次年初,美聯儲也及時轉向了緊縮的貨幣政策,這對股市中相當一部分投機是有利的。同時,從緊的貨幣政策也確實對股價的飛漲起到了抑制作用。經濟活動的收縮可能無法影響危機規模的大小,但對聯儲在危機之后是否持續采用緊縮的貨幣政策卻至關重要。
1928年1月起,股價開始加速,當年暴漲了39%。股息支付也增長迅猛,價格分紅比率上漲了27%。美聯儲對股市投機的擔憂令其將貼現率上調至6%,這對于經濟衰退期來講是相當高的數值。與此同時,美聯儲通過降低銀行儲備進行廣泛的公開市場操作,超過四分之三的政府債券被售出。就美聯儲的可控范圍而言,這已經達到了緊縮政策的極限。
從1929年年初開始,紐交所的股息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平穩,隨后則逐漸下降。這在當時看來完全是1928年底的緊縮性貨幣政策起了作用。但是整體經濟增長很快開始放緩,許多國家都逐一進入衰退期。蕭條時期的短期利率始終在6%左右,而且基礎貨幣并沒有增長。價格分紅比率持續下降,直到1929年7月出現了短暫的價格反彈,股市在9月的第一周已經見頂。而當時高峰期的價格分紅比率為32.8,還遠遠低于60年代和90年代的最高值。從32.8到股市崩盤,分紅比率大約下降了30%。
股市崩潰后,紐約聯儲迅速采取行動來緩解信貸困境。許多股票經紀人手里的錢被紐約銀行接管,在銀行貼現窗口可以自由借出。同時紐約聯儲也從政府那里購買國債,以便可以向銀行系統注入大量儲備。通過這樣的方式,聯儲成功解決了初期的流動性危機,并防止股災蔓延到貨幣市場。
然而,這種緩解方式顯然治標不治本。流動性危機得以控制之后,貨幣政策再度恢復緊縮。盡管紐約聯儲反復強調要在公開市場購買國債,但卻遭到了其他聯儲成員的反對。一方認為從前的擴張性投資根本站不住腳,經濟無法修復;另一方則認為,貨幣擴張只會點燃新一輪的股市投機。在保持從緊的貨幣政策之時,當時的貨幣總量下降了2%到4%,長期實際利率隨之上升。
直到1930年底,價格分紅比率下降了16.6,粗略看來比長期平均值下降了34%。股市的瘋狂投機也算真正被消滅掉了。
1987的“黑色星期一”和救市啟示
1987年10月19日,道指一天內重挫了508.32點,創下自1941年以來單日跌幅的最高紀錄。不到7小時,紐約股指損失5000億美元,價值相當于當時美國GDP的1/8, 全球股市均受到強烈沖擊,股票跌幅高達10%以上。這個美國金融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讓許多百萬富翁一夜間淪為貧民,數以千計的人精神崩潰,甚至跳樓自殺。
雖然這次股災并沒有引發二次“大蕭條”,但卻讓投資者對新時代的股市波動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此次救市中的下限條款讓2010年的閃電崩盤避免了“黑色星期一”的發生。
盡管90年代的通脹率與前幾十年相比可圈可點,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仍然具有挑戰性。為了把不斷攀升的通脹率降下來,他們在70年代末開始采取相應的措施,到80年代中期,通脹率已經從10%將至4%左右。
自1987年開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其實可以分為六個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黑色星期一”之后,伴隨著不斷惡化的通貨膨脹,直到1990年的海灣戰爭開始才告一段落;第二階段是從1990年到1991年的衰退期,經濟修復緩慢,通脹在1993年底才得以緩解;第三階段則是美聯儲在94年到95年之間先發制人的從緊政策;第四階段是為了適應99年之前的蓬勃經濟,第五和第六階段則分別為了應對2000年前后的低靡需求和投資崩盤。
在第一階段中,美聯儲為了適應激增的貨幣需求和銀行儲備,做法類似于“大蕭條”時期的貨幣政策,也是采取廣泛的公開市場購買方式,同時將聯邦基金率的目標從7.5%降到了6.75%。
當時的央行[微博]官員們早已明白,充分的刺激性貨幣政策可以避免“大蕭條”的再次上演,他們擔心的是這樣做是否會對穩定價格造成風險。事實證明,盡管美聯儲在80年代初期讓價格恢復穩定,但通貨膨脹仍然從1988年蔓延至1990年。核心通脹率從1986年的3.8%一路飆升至1990年的5.3%,就業成本也從3%上漲至5%。
不斷上升的通脹預期讓30年期國債利率增加了兩個百分點,美聯儲又意外的對當時的通脹恐慌沒什么反應,直到1992年,國債利率都沒有返回7.5%的水平。
總之,1987年中期,美聯儲有足夠的理由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來對抗通脹。這次他們將貼現率從5.5%提升至6%,當時正值格林斯潘上臺,但“黑色星期一”的出現干預了之前可能會進一步緊縮的政策。
可以說貨幣政策的抑制被推遲了兩年,主要是由于聯儲在“黑色星期一”前后并不情愿采取行動來抵御通脹,那時候他們還認為可以進一步采取緊縮性政策。在那個通脹曾一度停止的時代,剛剛恢復的信譽度再度被攻破,美聯儲需要將短期利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當然同時也會伴隨著經濟衰退的風險。
次貸危機后,美聯儲如何穩定金融市場?
最近的一次金融危機是由次貸危機引發的。2007年初,越來越多的銀行和對沖基金宣布次級抵押貸款損失慘重,其中的大部分都被評級機構降低了信用級。
美聯儲嘗試救市,曾于2007年8月表示:“聯邦儲備會保障流動性,能夠促進金融市場的有序運行。”貼現窗口一如既往的可以作為資金來源的選擇。隨后,聯儲投票通過將主貸款利率下調50個基點,同時將貼現窗口的貸款期限延長至30天。到了9月份,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降低了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到2008年底,利率基本為零。
資金緊張的問題在2007年9月至10月間有所緩和,但11月再度上演。同年12月,美聯儲宣布與歐洲央行和瑞士國家銀行建立互惠貨幣協議,為歐洲金融市場注入美元融資。接下來的10個月里,美聯儲又相繼與14家中央銀行建立起外匯信貸額度。
與此同時,美聯儲還宣布建立定期拍賣工具(TAF),用以在固定期限內直接向銀行放貸。盡管銀行間融資市場持續施壓,貼現窗口的借貸仍然低靡,這也是美聯儲為什么會設定TAF的原因之一。因為去貼現窗口借錢實在是太沒面子,TAF的匿名性就合理解決了這個問題。截止2009年底,美聯儲通過TAF提供的資金超過了3萬億美元。
美國幾次股災的形成都有其各自的原因,美聯儲在救市的過程中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但也并非全部奏效。回顧1929年的“大蕭條”,它讓我們反思該如何識別有難度的投機泡沫,以及如何在恐慌環境和極端行為中降低風險。美聯儲雖成功穩定了股價,但這樣做的同時也促成了“大蕭條”。
我們很難從原因各異的股災中總結出“普世經驗”,然而可以吸取經驗來應對未來相似的挑戰。
(本文作者介紹:新浪財經紐約站特約觀察員,《環球財經拾趣》、《一周美股》主播,兼職模特。畢業于美國密蘇里大學經濟學系。)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全球新聞眼》是一檔由新浪財經全球記者和撰稿人團隊為您呈現的原創專欄集。真相遠比價值觀更重要。敬請關注全球新聞眼微信公眾號:全球新聞眼。掃碼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