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姜伯靜
不管是中國企業擊敗了他們,還是自身的原因,至少在今后幾年,屬于日本家電企業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日本家電產品在中國的輝煌!
在我的記憶里,二十多年前,我還在上高中的時候,二姐結婚,她的婚房里有一臺原裝進口的三洋彩電。據說,二姐夫“托人弄臉”才買到,花了上萬元。那時的上萬元和現在的上萬元不可同日而語,而那臺彩電在后來的價值體現也確實對得起它的價格。
這樣的印象,想必許多人應該都還很深刻吧?印象的主角,不單單是彩電,還包括其他家電。
但是,雖未滄海桑田,但卻時過境遷。二十多年后,昔日輝煌的日本家電品牌,確切的說是他們的家電業務,在今天風光不再,甚至有不少已經落入中國企業手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了!
下面,我們不妨用倒敘的方式,細數近幾年來那些被中國企業攬入懷中的、曾經耳熟能詳的日本家電品牌。
2017年11月,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收購Toshiba Visual Solutions Corporation的95%股權,海信電器持有TVS公司95%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并將獲得東芝電視40年全球品牌授權。
2016年8月,夏普被富士康收購。
2016年3月,美的以約537億日元收購東芝家電業務的主體“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80.1%的股權,東芝保留19.9%的股權,同時,美的獲得40年的東芝品牌的全球授權及超過5千項與白色家電相關的專利。
2015年10月,四川長虹和三洋電機株式會社、松下電器株式會社(三洋之前被松下收購)簽署協議,作為“三洋”品牌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電視品類排他性授權使用者,在中國大陸范圍內有權進行“三洋”品牌電視的開發、生產、銷售和服務。承繼日期為2015年12月1日,有效期至2019年12月31日止。
2011年10月,海爾集團公司從日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手中收購三洋電機在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的洗衣機、冰箱和其它家用電器業務。
雖然,上述日本家電品牌被中國公司收購的方式不一。但是,日本家電品牌半壁江山(可能比例更大,因為某些公司已經不再從事或者大幅減少家電業務)落入中國企業之手已是現實。
而今后,這種趨勢很有可能還會繼續。
那么,對于日本家電品牌的這種命運,我們該如何看待?日本家電企業,是真正潰不成軍了,還是在轉移陣地?
我之所以會有“轉移陣地”這種說法,是因為我看到一本書中有下面這樣一個片段。
在被譽為“迄今惟一一本關于中國企業競爭情報的MBA式教案”的《企業生存的第四種理由》(2002年出版)一書中,有一個案例,叫“日本家電企業對中國市場的分析”(第244頁)。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根據調研,日本家電企業制定出針對中國家電市場的戰略與策略。其前兩點分別是:1,制定市場培養戰略;2,立即研發適合中國國情的良好產品。而值得注意的是第三點,這里我摘錄一下。日本家電企業認為,“整機原裝進入中國不會維持很長時間,屆時中國自己的家電企業一定會急劇發展,中國政府為保護自己的家電企業,會限制進口整機和散件。因此,中國市場會出現以下軌跡:整機需求出現——整機需求急劇增加——整機需求下降——散件需求急劇增加——散件整機均受限制——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需求的迅速增加。”
這個中國家電市場發展軌跡,是不是很熟悉?
當然,這則經濟情報案例的真偽,還有待商榷。但是,日本家電企業在中國家電市場的發展軌跡,卻確實如此。如果這個策略是真實的,那么,中國家電企業近幾年的發展,應該遠遠超出了這則情報分析的預料。應該說,日本家電企業猜中了開始,卻沒有猜中結尾,估計他們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品牌會被中國企業收購。
不過,“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需求的迅速增加”,也是很有前瞻意義的,很值得我們佩服。因為,中國家電企業的確是按照這種軌跡發展的。
我不能說日本家電企業有先見之明,但是,面對他們的敗退,我們卻必須要認真分析。
首先,日本家電企業在傳統業務方面,確實已經陷入瓶頸。
這個瓶頸,就是利潤。
舉個較遠一點的例子,我們看2011年。
根據媒體報道,2011年,松下、索尼、夏普這三家日本家電企業的虧損總額累計達到了1.6萬億日元,按照當時的匯率約合200億美元。
這一年,松下創下了一個記錄:77年以來的最大年度虧損。
而看較近的例子,那就是2015年的東芝。2015年,東芝出現5500億日元的虧損,創下了東芝140年歷史上最大虧損紀錄。
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日本家電企業在傳統業務方面,確實已經陷入瓶頸。并且,這個瓶頸很難突破。
如果找原因的話,那么中韓對手尤其是中國對手的崛起,以及生產成本的劣勢,是最致命的原因。對手步步為營,日本家電企業節節敗退。雖然,日本家電企業還有著技術上的優勢。
第二,將業務甚至品牌轉讓給中國公司進而避免血拼是日本家電企業的最佳選擇。
在我看來,其實,在中國市場,掌握技術甚至上游資源優勢的日系企業是可以和中國家電企業拼死一搏的。但是,那樣的結局雖然不一定誰勝誰負,卻肯定會互相傷害。這種血拼,想必不是已經陷于虧損泥淖的日本家電企業所愿意看到的。
所以,即便說日本家電企業在亞洲之外的市場還有優勢,但將業務甚至品牌轉讓給中國企業進而避免血拼是最佳的選擇。
雖然,將品牌使用權轉讓給中國企業對日本企業來說并不是一件太光彩的事情。
而轉讓給中國企業后,這些日本企業的日子顯然好過了一些。比如,卸去三洋包袱的松下,2016會計年度第三季度(從4月1日截止到12月31日的9個月)的純利潤增加;夏普,則在2016會計年度第三季度實現了十九個季度以來的首次盈利。
第三,客觀地看,日本家電品牌雖然敗退卻并非潰不成軍,任何放大的看待都是不合適的。
國內媒體援引日本電機工業等機構的數據顯示,日本家電尤其是白色家電的出貨額在最近兩年特別是今年以來的一段時間還是很不錯的。
而對于家電品牌被中國企業收購,日本國內媒體也頗有微詞,甚至有對日本家電企業在物聯網時代失去發展機會的擔憂。
對于這種敗退,我并不認為日本家電品牌的敗退是潰不成軍。客觀地看,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的力量,讓他們不得不如此。我們的家電企業能夠收購日本家電品牌,屬于占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以東芝為例,它在核電方面的虧損,它的財務丑聞,它的退市隱憂,讓其疲于應付。出售家電業務,也是無奈之舉。如果沒有這些因素,我想東芝應該還會固守。
因此,一些認為日本企業拋棄了這些業務的說法我是不認可的。而潰不成軍,則更加不成立。
第四,日本部分家電企業,正在借頹勢轉型,轉移陣地。
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
從幾年前,國內媒體就開始分析一個趨勢:那就是日本家電企業正在積極的轉型。
現在看,日本的部分家電企業,正在借行業的頹勢、自己的頹勢,轉移陣地。而轉型的陣地,則是方興未艾的互聯網。
比如松下,正在向汽車供應商轉型,它已經將無人駕駛、自動駕駛做為未來的方向。
再比如東芝,已經在人工智能、云計算、無人駕駛方面布局。同時,國內媒體援引日媒的報道稱,“東芝社長綱川智表示,出售半導體存儲器業務后,東芝將變為電梯等樓宇相關業務和發電系統等‘以社會基礎設施業務為主體的企業’。”
不過,他們這些互聯網方向的轉型,又何嘗不是中國企業正在做的呢?
從以上這幾點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中國企業擊敗了他們,還是自身的原因,至少在今后幾年,屬于日本家電企業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但是,他們并沒有潰不成軍。而在失去了屬于自己的時代以后,日本家電企業正在積極的轉移陣地。不過,在新的陣地,中國企業肯定不會像幾十年前那樣從頭開始了。未來的輸贏,會更加精彩!
(本文作者介紹:專欄作者,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最佳新聞評論獎得主,iDoNews 簽約專欄作者。)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