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蔡凱龍
隨著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中國銀行走出海外,全球金融數據共享必然直接或者間接影響我們。
當今銀行正面臨4方面的挑戰:
首先來自客戶對銀行越來越高的期望。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客戶對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要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基本的支付、儲蓄和理財。客戶需要金融服務更加便利、快捷和高效的同時,成本也要更低??蛻粜枰鹑诜漳芙Y合用戶的實用場景,像水和電一樣,按需出現??傊蛻羝谕鹑诜漳軒韨€性化和智能化的數字體驗。
其次,跨界競爭對手的挑戰。在數字體驗上遙遙領先的,恰是對銀行虎視眈眈的跨界競爭對手:科技公司。除了為數眾多的小而美的金融科技創新公司外,還有實力雄厚、既大又全的中外科技業巨頭跨界進入金融服務領域:美國摩拳擦掌中的GAFA(Google, Apple, Facebook, Amazon)和中國早已進入金融服務領域的BAT(百度騰訊阿里) 。他們具有得天獨厚的技術和用戶優勢,以及提供極致客戶體驗的基因。
科技巨頭們還有一個“核武器”,那就是他們的平臺戰略。每個科技巨頭都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平臺,都是一個自我演化的生態圈。這些自帶流量和客戶的科技巨頭跨界金融業,給銀行帶來巨大的震撼。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的成功,凸顯銀行自身的不足和其面對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
再次,銀行技術水平落后。如果把科技公司的先進技術比作飛機大炮,銀行內部的IT系統只能算小米加步槍。銀行現有的IT系統大多建于上個世紀中后期, 采用的技術和系統構架理念, 相對陳舊和落伍。造成公司內部數據很難統一,部門與部門之間數據割裂。加上長期的系統升級和打補丁,銀行IT系統顯得異常臃腫,不僅效率低下而且維護成本極高。銀行意識到自身IT系統落后的嚴重性,可是重新構建一個新系統成本極高,風險也不小,尤其會對銀行的穩定性產生不可預測的影響。改變核心IT系統對銀行來說阻力重重。
最后的挑戰來自監管的壓力。如果沒有監管的驅動,銀行是不會積極主動去改變的。銀行有跨界競爭對手夢寐以求的金融牌照和客戶交易數據兩大法寶。憑借這兩個優勢,銀行的金融霸主地位很難被撼動。各國監管都也意識這點:由牌照和數據產生的金融行業壁壘給社會和消費者帶來額外的成本,與普惠金融的大趨勢格格不入。近幾年,各國監管紛紛在金融牌照申請上松綁。在金融相對開放的西方國家,金融科技公司申請金融牌照的案例比比皆是。即便在金融管制相對嚴格的中國,騰訊的微眾銀行和阿里的網商銀行依然取得了銀行牌照。 監管已經發出信號:金融牌照不再是銀行的護身符。
然而客戶數據依然是銀行的保護傘。客戶的金融交易數據,仍然牢牢把握在銀行手中無法開放和共享。各國監管開始重視并著手解決這一難題:英國的Open Banking,歐盟的PSD2,美國的金融數據共享指導意見, 還有 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日本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正在緊鑼密鼓籌備符合各自國情的金融數據開放政策。各國監管把金融數據不共享當作是金融壟斷的最后一道壁壘。
客戶的期望,對手的跨界競爭,自身IT系統的落伍加上監管的驅動,銀行已經被逼到了墻角。銀行迫切需要新的商業模式來適應未來金融數據共享的時代。
6種變革方式
銀行的變革勢在必行,但改變從來都不會是一蹴而就。適合銀行的,是切合實際并循序漸進的新商業模式;是既能充分利用銀行現有的體系構架,又不需要“傷筋動骨”徹底改換底層核心系統的技術改進;是和對手既有競爭也有合作的開放模式。在金融數據共享席卷全球的大潮中,銀行無法置身事外。選擇合適的方式參與金融科技的變革,這是銀行必然的選擇。
第一種方式:內部研發和實驗室。有研發實力的大銀行,不惜花重金在自己的研發部門,探索如何利用新技術改造現有的系統、產品和服務。比如匯豐銀行(HSBC)研發的人臉識別注冊,美洲銀行(Bank of America)推出的智能客服等。除了現有的研發部門,國際大行還設立多個內部實驗室,以更好地促進內部創新,比如巴克萊銀行紐約的“Rise”實驗室, RBC在硅谷的創新實驗室等。內部研發的優點在于可控性強, 但缺點是技術創新程度和應用場景范圍會受到內部固有的局限。
第二種方式:建立加速器和孵化器。意識到內部研發和實驗室這兩種方式在創新上的局限性,很多銀行把目光投向外部。與初創企業合作,幫助孵化早期創新金融科技成為一種共贏的模式。銀行通過加速器和孵化器,了解第一手的創意和技術,并且獲得優先投資優秀初創企業的機會。銀行還能引導初創公司,針對銀行現有的體系進行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從外部推動銀行的變革。優秀初創企業也能充分利用銀行資金、渠道和應用方面的扶持,得到快速成長。
美國的富國銀行(Wells Fargo),荷蘭國際銀行(International Netherlands Groups, 簡稱ING),美國硅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日本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UFG),南非標準銀行(South Africa Standerd Bank) 都采用這種模式。其中新加坡星展銀行(DBS)設在香港的Fintech孵化器成效斐然,在兩年內已經成功孵化出17個優秀創新項目。 加速器和孵化器模式的優勢在于靈活成本低,創新力強;劣勢在于銀行對項目控制力不足,早期的項目影響力還不夠。
第三種方式: 創立全新獨立的數字銀行品牌。銀行為了適應數字化銀行的需要,同時凸顯與傳統銀行的區別,集中銀行內創新的資源, 創立全新且相對獨立的數字化銀行品牌。 比如日本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UFG)旗下的JiBun 銀行, 法國 BNP Paribas旗下的Hello Bank銀行, 意大利UniCredit金融集團下的Buddybank。
全新獨立的數字銀行的優點在于:可以集中優勢資源,擺脫原有銀行體系固有的束縛,同時能給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數字化服務,打造一個全新數字化銀行的形象;缺點在于成本高,創新度略顯不足。
來源 Fintech Evolution 2017 by Igor Pesin from Life.SREDA VC
第四種方式:與大型金融科技公司戰略合作。銀行意識到金融科技公司代表的是一股不可忽視的變革力量。 成熟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創新產品和服務,也是銀行現有客戶所需要的,但是銀行內部開發顯然成本過高。銀行和大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正成為目前的趨勢和主流。
中國的工農建交大銀行分別和BATJ戰略合作;花旗銀行和Paypal,美洲銀行(BOA)和FutureAdvisors(全球知名的智能投顧公司),富國銀行和SIGFIG(全球知名的智能投顧公司),英國巴克萊銀行和Circle(全球知名支付公司),摩根大通和TrueCar(在線智能買賣汽車平臺)都結成合作關系。
銀行和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好處立竿見影,可以迅速地給銀行現有的客戶帶來全新增值服務和產品;不足之處在于銀行對產品的控制力較弱,并不一定掌握合作的主動權,同時銀行相應的內部創新會受到抑制。
第五種方式:投資和并購金融科技公司。西方銀行一直在投資和并購領域非?;钴S,尤其是在對自己行業有深遠影響的金融科技領域。很多成長起來的知名金融科技公司,早期都得益于銀行的資金扶持。比如西班牙的Santander投資了Ripple(知名跨國區塊鏈支付公司),摩根斯坦利投資Affirm(在線消費信貸平臺),荷蘭銀行ABNAMRO投資Digital Asset Holding(著名分布式賬本技術服務公司)。
對于估值合理、成長空間大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金融科技公司,銀行會毫不猶豫利用自己雄厚的資金優勢,花巨資并購。比如高盛并購了Honest Dollar(一家先進的退休資金管理服務公司),法國的Societe Generale 銀行并購了TagPay數字銀行。值得一提的我們經常使用的微信二維碼掃描,離不開銀行資本的支持。南非標準銀行2016年收購的FirePay支付公司,FirePay是二維碼掃描技術的先驅和領導者,微信和其他二維碼掃描都用它提供的服務。
投資和并購的好處在于對公司更多的控制主動權,也更容易融合內部和外部的創新資源,快速地提升數字化金融服務;不過需要承擔巨大的投資風險,成本不菲。
第六種方式: 開放的BaaP金融平臺服務模式。銀行除了直接提供服務給客戶,通過開放API接口,也提供服務給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從而間接服務客戶。銀行轉身成為金融服務的基礎平臺,與金融科技公司的關系從競爭變為合作共贏。就跟傳統的軟件和計算都轉為軟件即服務(Software-as-a-Service簡稱SaaS)和云計算一樣,銀行變成一個按需配置的金融服務平臺(Bank-as-a-Platform)簡稱BaaP或云金融。
銀行通過這個平臺,既能發揮銀行品牌、風控和牌照優勢,又能充分利用客戶數據以及現有的基礎設施,加上金融科技公司的技術,給客戶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產品和服務。同時還可以通過平臺的服務費,彌補因為開放數據而造成的客戶和利潤的流失。更加關鍵的是,銀行不需要對核心系統大動干戈,只需要配置合適的API接口,就能滿足共享數據的外部需求,還能有助于內部數據之間的交互,可謂一舉多得。
銀行成為BaaP或者云金融平臺是最具有競爭力,最有可能跟跨界的科技巨頭一爭高下的模式。
云金融和云計算
云金融的概念來源于云計算。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企業對計算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采購服務器、架設機房并管理的方式,由于運營成本極高而被淘汰,企業轉向云計算。云計算為企業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網絡基礎設施及軟件、硬件運作平臺,并負責前期的實施、后期的維護等一系列服務,企業無需購買軟硬件、建設機房、招聘IT人員,即可通過互聯網使用云計算。計算力成為一種隨叫隨到的服務,想用就用,就像打開自來水龍頭就能用水一樣方便。
云金融也是如此。企業和個人的金融需求日益增加,但是很少有企業有能力組建自己的銀行并申請各種金融牌照。于是銀行成為企業和個人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可是由于成本和技術的原因,銀行無法完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時候,金融科技公司憑借技術和成本優勢,脫穎而出,填補需求的空白??墒墙鹑诳萍脊緹o法跨越金融牌照和金融數據這兩個壁壘。云金融模式應運而出。 銀行開放自己的數據,把銀行各個業務功能服務模塊化,讓金融科技公司和企業能夠像玩積木一樣,在銀行提供的平臺上,迅速組合搭配所需要的金融服務。
在云金融的模式下,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關系就像我們智能手機里的操作系統和App應用程序一樣。
在智能手機時代以前,我們的手機只有簡單的電話和短信這兩大核心功能。智能手機時代來臨,用戶對手機功能要求大幅增加。這時候需要有強大的手機操作系統平臺,比如iOS和Android安卓,支撐五花八門的APP以滿足我們各種需求。
未來的銀行在云金融模式下,仍然提供底層的存款和支付等核心功能以及基本的用戶管理服務。但是用戶對金融有更高的要求,用戶大部分時間在使用由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結合場景的金融服務。就像我們現在使用App的時間和頻率遠大于使用手機電話和短信功能一樣。對用戶來說,雖然面對的界面不同了,但是底層仍然是銀行搭建的云金融服務平臺。
云金融并不是邊緣化銀行功能,而是讓銀行成為幕后英雄。
金融數據共享和API
云金融的實現,需要以金融數據共享為基礎。而金融數據共享目前最主流的技術方式是API。
API的全稱是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是編程軟件中的一個術語,指的是一個應用程序的預先定義的函數,目的是方便外部調用該應用程序時,既無需訪問源碼也不用理解內部工作機制的細節,直接按照接口參數調用即可。API的作用就像家電產品說明書,我們不需要了解家電內部如何工作,只要了解說明書就可以使用家電。API比家電說明書更特別的地方是它不僅僅可以用來調用功能,也可以用來交換數據。
目前金融數據在平臺內和平臺之間的共享,主要通過API接口來連接。API是實現金融數據共享,銀行轉型成為云金融的關鍵第一步。
對銀行來說,采用API接口最大的優勢在于增加數據的共享性和擴展性,卻又不用對原本銀行核心系統做大幅修改,這符合銀行對業務連續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API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可以分層管理。 可以根據接口數據的權限,可以分為三層:對外公開層,對合作伙伴層和對內不公開層。API的分層接口可以幫助銀行在實現數據共享的同時管理共享的范圍以確保數據的安全。
并不是所有銀行都提供API接口,因此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和銀行的數據共享目前只能通過屏幕抓?。⊿creen Scraping) 。這種方式模擬用戶登陸銀行系統界面,從登陸進去的界面抓取需要的數據。屏幕抓取弊端之一是不穩定,因為每個銀行界面經常變動,屏幕抓取需要定期根據界面的變動調整,否則數據會抓錯。屏幕抓取的最大的麻煩在于需要用戶提供各種賬戶的密碼,萬一受到黑客入侵將造成巨大損失。 2015年,摩根大通JP Morgan和第一資本Capital One , 因為對Mint(美國最大個人財務管理服務公司,連接絕大部分金融機構)使用抓屏方式不滿,以給用戶帶來安全上的威脅為由,一度中斷該數據共享服務。
由于API的突出特點,各個國家監管都力推API成為數據共享的標準方式。英國的CMA在Open Banking改革計劃中,提出在2018第一季度各家銀行實現API的統一部署;歐盟在PSD2推動中也非常重視開放支付API的推進;德國在2010年就開始Open Bank Project,研究銀行API的標準;新加坡、日本、韓國和香港的金融監管機關都有各推動API的計劃。
與監管的重視相呼應,積極擁抱金融數據開放的銀行和金融機構,都不留余力推進API的開發,其中包括Citi Bank,J.P Morgan Chase, Capital One,Visa, Master和BBVA 等。
各個國家和銀行對API的重視,也催生了專門的API管理技術公司,給銀行提供專業的API管理。比如MuleSoft,apigee,3scale,akana和 TibcoMashery等等。
在監管,銀行,金融科技公司,和技術公司的共同推動下,API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為金融數據共享和云金融模式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就像Open Banking的倡導者Chris Skinner說過:“任何人在未來都能通過APP, API接口和一些分析軟件,建立自己的銀行”。
金融數據共享離中國并不遙遠。11月10日,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宣布大幅放開外資進入中國銀行、證券、基金和保險行業,并取消多種限制。9月29日,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Open API計劃,決定在2017年底之前制定Open API的標準,所有在香港有業務的銀行,都必須通過API開放金融數據,這當然也包括大批的中資銀行。隨著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中國銀行走出海外,全球金融數據共享必然直接或者間接影響我們。
全球的金融數據共享才剛剛開始,也面臨諸多挑戰:法律法規和監管,銀行的反對,數據安全隱私,商業可持續性以及技術更新等等。盡管挑戰重重,但是金融數據共享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我們應該做好準備。
(本文作者介紹:點石資本創始人,財經專欄作家。)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