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蔡凱龍
金融數據共享必將引發全球金融巨變。正因為共享的是最核心的金融數據,牽扯到各方利益,甚至重新洗牌,因此金融數據共享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
金融數據共享必將引發全球金融巨變。變革的浪潮將席卷銀行、金融科技公司和個人。監管也必須相應調整和改變。正因為共享的是最核心的金融數據,牽扯到各方利益,甚至重新洗牌,因此金融數據共享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
四座大山
挑戰一:銀行的抵制。
銀行的利益首當其沖。對銀行來說,金融數據共享等于把自己最寶貴的資產拱手相讓。在金融科技公司不斷蠶食銀行業務的大環境下,開放金融數據的直接后果是客戶的流失和利潤的減少,甚至會面臨生存問題。
PwC 咨詢公司在2016年的一個調查報告中指出,Open Banking 大潮下,以居民為服務對象的銀行和支付最有可能受到影響。銀行業估算他們將損失24%的業務。
面對可能產生的嚴峻后果,很多銀行抵制金融數據共享。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收到的社會意見中,銀行和銀行協會的代表各自提出了擔憂和疑慮:金融科技公司享受大多數據共享的好處,銀行為何需要承擔與之相關的費用;有些銀行規模小,預算有限,而且IT系統老舊,根本無力承擔數據共享的負擔;一些銀行認為數據共享等于主動交出市場和客戶控制權,本身對銀行來說極其不公平;目前沒有統一法規,加上基于用戶隱私安全考慮,很多銀行認為不應該冒然推進金融數據共享變革。
如何通過設置合理有效的機制,平衡銀行的利益,打消其顧慮并調動其積極性,是金融數據共享通往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礙。
挑戰二:用戶數據的安全和隱私保護。
如果說醫療數據代表的是個體的生理特征,那金融數據則體現的是用戶的金融屬性。因此金融數據共享和醫療數據共享一樣,面臨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
銀行一直是客戶信賴的數據保管者,因為銀行耗費巨大的財力和人力保障數據和隱私安全,同時面臨諸多法律規范。在金融數據共享推進中,監管機構、銀行和個人最大的疑慮是:金融科技公司如何保障共享數據的安全和用戶隱私?
共享數據的隱私和安全挑戰來源于3個方面。首先,基本的安全性:如何保證共享過程中,數據不會被盜用和篡改,隱私不會被侵犯?其次,使用范圍和透明性:如何保證共享數據只能在客戶授權范圍和時間內使用?如何用直接明了的方式讓用戶了解什么數據共享,誰在使用,有何風險?用戶如何收回共享授權,如何保證收回共享授權后,數據真被共享方永久刪除?最后,明確職責:客戶在共享數據的安全和隱私受損后,該找誰負責?如何補救?如果補救處理不當如何申述?
保障數據的安全和隱私在任何行業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而金融業的數據直接涉及個人財產,所以這項任務就變得更加重要而且充滿挑戰。金融數據共享涉及多個企業之間的利益和職權劃分,成為參與各方面臨的最大難題。
挑戰三:公平原則的維護。
共享金融數據目的在于打破不公平的數據壁壘。可是在打破舊的不公平后,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引發新的不公平。
譬如在推進金融數據共享中,金融科技公司是受益方,而數據接口的技術開發由銀行來承擔,如何創造機制打破這種責任和利益不匹配的不公平;又譬如在金融數據共享所倡導的銀行轉型成為平臺生態圈,必然造成強者恒強、大者越大的格局。大銀行更加容易壟斷并擠壓中小銀行的生存空間,如何在效率和公平上找到合適的平衡?再譬如金融科技公司在使用共享金融數據給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時候,是否也和銀行一樣受到同樣的法律法規監管?如果要在金融數據共享的監管上區別對待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如何把握尺度以杜絕法規的不公平造成的監管套利。
挑戰四:模式的選擇
金融數據共享的最終目標是最大化消費者的權益。但是條條道路通羅馬,推動金融數據共享有多種途徑。 英國和歐盟,根據本國情況選擇自上而下的模式,由政府主導制定政策,銀行配合。 而美國更選擇自下而上的模式,由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均衡博弈,以市場機制推動為主而監管為輔。
兩種方式各有優劣:自上而下的方式目前看來實現成果效率高,但是公平性欠缺;同時行政命令很容易扼殺商業和技術的創造性,一刀切的行政命令會對一些沒有實力的銀行和機構造成巨大的負擔,導致發展不可持續的后果;自下而上的方式讓市場主導可以激發創新,達到市場各方利益均衡, 可是缺乏有效的金融數據共享標準,效率不高。同時離開政府的大力推動,銀行開展金融數據共享的積極性不高,因此進展緩慢,也不易保持公平性。
銀行的抵制,數據安全和隱私的保護,公平原則的維護以及實現模式的選擇,這些重任如同四座大山,壓在監管的肩上。在銀行不愿主動變革,金融科技公司和個人勢單力薄的境況下,監管無疑是金融數據共享發展最大的推力。
監管不僅要平衡各方的利益,維護用戶數據的安全和隱私,力求公平公正,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實現方式。同時監管還要確保數據共享的標準,統一共享的規范。 另外,監管還需要協調監管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政策,如果必要,還需要協助立法機關對法律法規的適度調整。這些都非常考驗監管者的智慧。
金融科技監管決定金融數據共享模式
由于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金融環境成熟度差異大,尤其是法制環境不同, 各國對未來金融的發展都有不同的戰略布局,因此對金融科技也采用相應的監管模式。金融數據共享作為未來銀行變革的趨勢之一,對其監管方式的選擇,不可避免受到各國金融戰略布局,尤其是各國金融科技監管模式的影響。
各國的經驗只能參考無法照搬,最合適的模式只能由自己探索。但是了解各國監管的現狀和背后形成原因,有助于我國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金融數據共享監管體系。
全球金融科技有3種不同的監管模式。
第一類,適合美國技術驅動型金融科技發展的限制性監管(Restricted Regulation)。
優秀的人才體制和成熟的資本環境,加上硅谷特有的技術創造力,美國形成了以技術創新為主的金融科技業態。而美國對本國金融科技采用 “按部就班”的功能性監管,即不論金融科技以何種形態出現,抓住其金融本質,把所涉及的金融業務,按照其功能納入現有金融監管體系。把金融科技公司一視同仁當金融公司監管,美國這種限制性監管是相對比較嚴格的。
正因為如此,加上美國銀行巨頭積極在金融科技上的布局,美國眾多科技界巨頭GAFA都未曾像BAT一樣大規模涉入金融領域。美國的金融市場雖然不小,但金融機構服務的完善和普及,留給金融科技公司發展的空間并不大。優秀的金融科技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碰到市場體量、金融牌照和數據等方面的瓶頸。這導致美國優秀的科技金融公司眾多,卻沒有出現大型的金融科技巨無霸。美國各界也在反思,是否對金融科技相對嚴格的監管阻礙了其創新和成長。監管趨勢在逐步調整和松綁,推動金融數據共享就是其中一項舉措。
第二類, 適合中國市場驅動型金融科技發展的被動式監管(Passive Regulation)。
和美國相反,中國的金融科技以市場和商業模式為驅動。中國的巨大市場需求和有待完善的現有金融服務體系,尤其是法規監管的滯后,給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中國相對寬松的被動式監管,助力中國金融科技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短短3年內,中國金融科技茁壯成長,成為全球金融科技的領頭羊,在第三方支付、網絡借貸等方面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并孕育出螞蟻金服、陸金所和京東金融這樣的巨無霸金融科技公司。目前中國對金融科技的監管正在逐步調整,以解決前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一些問題和風險。但是總體上,還是相對寬松的。
第三類,適合以英國為代表的主動型監管(Active Regulation)。
這類國家包括英國、歐盟國家、新加坡、澳大利亞、香港、日本和韓國。他們都有較為發達的金融業,都在打造全球或者地區的金融中心。 區別于美國和中國,這類國家既沒有技術也沒有市場的優勢。為了發展金融科技,監管挺身而出成為金融科技主要引導和推動力量。其中英國最具代表性。英國致力于把倫敦打造成世界金融中心,因此在監管金融科技上也是推陳出新,不留余力。大家所熟悉的“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 是英國推出的創新金融監管的一部分。 由于“監管沙盒”松綁了現有金融法規對金融科技發展的束縛 ,促進金融創新的效果明顯,因此很多國家都紛紛效仿。
這三類金融科技的監管模式,對應了各國對金融數據共享的三種不同態度。
第一類:主動型監管的國家是全球推動金融數據共享的主力。
英國和歐盟無疑最積極的推動者。兩大標志性政府舉措:英國CMA的Open Banking改革方案和歐盟的PSD2, 規劃出未來Open Banking發展雄偉的藍圖。
英國監管當局意識到,雖然給予政策上松綁,本國金融科技公司的規模還是相對較小,一來是因為本國市場不夠大,二來是傳統銀行在數據上占據優勢形成壁壘。英國政府率先推行Open Banking戰略, 決定讓數據松綁。英國的財政部早在2015年就成立Open Banking 工作小組,聯合多家大型金融機構、研究學者和消費者代表,制定并推出Open Banking 標準。英國的競爭和市場委員會CMA,在2016年發布Open Banking規劃,成立專門委員會, 制定未來詳細的工作計劃,并最早于2018年實現階段性成果。英國通過引領全球的Open Banking,進一步強化倫敦的全球金融創新中心的地位。
歐盟國家尤其是德國一直很重視本國銀行數據的共享。德國2010年推出Open Bank Project計劃。該計劃7年來積累銀行開放數據的寶貴經驗,也通過開源軟件提供眾多優秀的銀行API接口。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在2016年1月推出PSD2,規定在2018年1月13日起,所有在歐盟的支付數據都必須對第三方服務商開放。同時配套的歐盟統一數據保護法案GDPR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也將在2018年5月生效,替換20多年前過時的數據保護法案,為Open Banking推進提供完善的法規體系。
在英國和歐盟的帶動下,亞洲國家紛紛加入。最積極的非澳大利亞莫屬,緊隨其后的是新加坡、日本和韓國。
澳大利亞政府在2017年8月份發布專項報告《Review into Open Banking in Australia》,詳細闡述澳大利亞如何選擇最佳的Open Banking模式,在法規上如何調整,以及如何制定相應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作為跟隨者,澳大利亞政府強調Open Banking作為開拓性前沿政策所面臨的諸多挑戰,因此密切關注別的國家特別是英國和歐盟在這方面的進展。
新加坡的金融管理局MAS (the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專門成立金融數據API注冊中心,推動各金融機構積極加入數據共享。 該中心已經有6大類,134個API接口。花旗,新加坡華僑銀行OCBC(Oversea-Chinese Banking Corporation )和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是該中心3家主要的數據共享銀行。
日本議會在2017年5月26日通過了內閣提出的日本銀行法案修正案(又稱金融科技法案)。該法案重點在于促進日本金融科技發展,其中有專門條款用來鼓勵金融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通過公開API共享數據,讓用戶能夠通過規范的API共享數據渠道,全面地管理跨機構賬戶信息。
韓國在2016年8月成立了由韓國金融電信清算機構(韓國官方清算組織)和Koscom 公司(韓國大型金融IT公司)共同管理的公開API數據平臺。該平臺有16家銀行和25家證券公司加入,同時對包括金融科技公司在內的第三方機構開放,共同推動金融數據共享。
第二類,美國暗潮涌動,蓄勢待發。
美國監管并沒有公開支持金融數據共享,但美國卻是金融數據共享最盛行的國家。 原因在于《多德-弗蘭克法案》為美國金融數據共享奠定了法律基礎;美國的金融市場競爭激烈,金融機構相對開放包容,更加愿意主動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美國金融科技公司整體實力較強,多家個人綜合財務管理公司已經實現了客戶金融數據的共享。
由市場推動的美國式自下而上的金融數據共享,也有顯而易見的弊端: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明確的法律規范,金融科技公司不得不和眾多金融機構分別簽訂數據合作協議,連接不同的數據格式,過程復雜,成本巨大。而且金融科技公司和大金融機構合作時處于劣勢,因為數據源掌握在對方手里。 2015年,摩根大通JP Morgan和第一資本Capital One 曾經因為在用戶數據安全方面和Mint產生分歧,一度中斷提供數據給Mint用戶。
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也意識到缺乏具體規范的問題,因此于2016年11月對公眾征求意見,引發各界激烈的討論。針對面臨的種種挑戰和問題,CFPB今年10月推出金融數據共享9大原則,在金融數據共享的獲取、范圍和使用、監控和知情、授權支付、安全、公開、準確、追責和效率方面,詳細闡述了監管的指導意見。
CFPB從保護消費者權益出發,是傾向于推動金融數據共享,以打破大型金融組織的數據壟斷和壁壘。可是偏偏非常不巧,2016年年底美國政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特朗普意外上臺,美國共和黨全面主導議會參眾兩院。特朗普和共和黨是極力反對奧巴馬時期民主黨通過的《多德-弗蘭克法案》,上臺后多次修改該法案。而CFPB恰恰是該法案的直接產物,因此CFPB的權限及其主管的留任,目前都存在巨大不確定性。
在如此政局不明朗的過渡期,CFPB并沒有全力推動金融數據共享,一方面是因為美國政壇變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給美國多點時間,觀察英國和歐盟推行Open Banking的成效。等特朗普對金融法案修改塵埃落定,現任CFPB主管明年任期截止換上共和黨派人士,以及明年英國和歐盟的Open Banking計劃按部就班推進后,美國在2018年將會有一系列推動金融數據共享的舉措出臺。
在金融數據共享上,英國和歐盟是波濤洶涌,美國是暗潮涌動,而中國卻風平浪靜。或許中國的時機還未到來。
成功轉型的銀行
監管大力推動金融數據共享,最需要的是銀行的積極配合。有遠見的銀行,早已走在監管的前面,投入金融數據共享的變革大潮中。
花旗銀行是國際大銀行積極擁抱金融數據共享的典范。
花旗銀行作為一家百年國際大銀行,卻對Fintech顯示出其靈活進取的積極一面。花旗銀行2015年專門成立Citi Fintech部門, 大力推進Citi孵化器,舉辦花旗香港金融科技大獎賽(Citi HK Fintech Challenge 2017), 成立專門的風投基金Citi Venture,積極投資金融科技創新公司。花旗在5年內投了8大類23家知名金融科技創新公司,其中包括R3, DAH,Kensho, Betterment, Plaid 和Chain這些大名鼎鼎的金融科技公司。花旗因此被CB Insight 評為美國10大銀行對金融科技分類投資的榜首。
同時,花旗力推和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創造了“Fintergrate”的新詞(Fintech Intergrate意味和金融科技公司融合)。2017年花旗與大牌在線支付公司Paypal簽訂戰略合作,讓花旗和Paypal的用戶相互可以使用對方網絡,實現強強聯手合作。
花旗在開放API和推動Open Banking也是不留余力。2016年11月,花旗在全球推出Citi開發者中心,開放出包括用戶賬戶、授權、轉賬、信用卡、花旗點數等7大類API. 開發者既能方便快捷,搭積木般用花旗的API模塊“拼湊”出想要的金融應用程序,還能使用花旗海量的數據。借助于花旗的全球影響力和其API的開放性,Citi開發者中心在短短一個月吸引了1500位開發者。
Abhijit Bhattacharya, 花旗Citi Fintech負責應用開發服務的負責人說 :“Open banking 對花旗來說,就是讓更多的外部機構和個人使用花旗的API,讓他們能用到我們花旗的金融服務”。
花旗代表的是像 JP Morgan Chase、Captial One、 Barclays、DBS、 HSBC、Goldman Sachs、Bank of America這些積極推動Fintech, 擁抱金融數據共享的國際大銀行。
BBVA 區域性銀行積極轉型升級的代表。
BBVA是一家百年以上的西班牙大銀行,主要在西班牙和西班牙前殖民地拉丁美洲開展業務。這家銀行在2015年就開始積極的數位化轉型,并在全球范圍內投資和收購創新互聯網移動銀行以擬補自身的不足。BBVA先后3年內,以1.7億美金收購了SIMPLE(美國一家手機移動銀行),1億美金收購Holvi (芬蘭一家在線銀行),1.1億美金收購Atom(英國第一家手機移動銀行)。
BBVA的轉型并不僅限于并購,它雄心勃勃地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家Bank-as-a-Platform(BaaP)的平臺型銀行。2017年5月,在經過一年測試后,BBVA開放了它8大類API,成為全球第一家以商業化運作開放API的銀行,實現了BaaP的轉型。任何用戶都可以調用和開發他的API, 根據使用服務和數據情況付費。比如說在線電商,可以在用戶購買電器的支付界面,調用BBVA的借款API, 可以方便地使用BBVA的借款服務,如果恰巧用戶是BBVA現有客戶,BBVA還能在用戶授權下,調用客戶數據提供更加精準的貸款方案。全部的過程,電商只要根據服務和數據支付少許費用。
當BBVA的全球客戶解決方案主管Derek White, 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說 :“我們通過商業化方式開放數據和服務,真正意義上實現了Open Banking, 不僅僅提早符合歐盟的PSD2規范,而且搶先成為數字化體驗的最佳平臺”。BBVA的戰略非常明顯:既然金融數據共享勢不可擋,為什么不先發制人搶盡先機?
緊跟在BBVA的背后的,是美國Bancorp 和德國的Fidor銀行,他們都是地區性銀行,都在借金融數據共享的大潮積極轉型成為銀行服務平臺。
CBW 社區小銀行銳意進取鳳凰涅磐的楷模。
CBW 全稱 Citizen Bank of Weir, 在2009前,這是一家毫不起眼,坐落于美國中部堪薩斯州的小鎮,有124年歷史社區小銀行。2009年Weir小鎮僅有661個人,而CBW的當時資產規模僅達7百萬美元。就是這么一家默默無聞的小微社區銀行,經過8年的華麗轉型,如今成為美國銀行界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是眾多金融科技公司競相追逐的合作對象。
CBW的轉機發生在2009年。由于受到2008年金融風暴打擊,CBW開始資不抵債,美國監管勒令其停業關閉。離開硅谷搬到堪薩斯的前Google工程師Suresh和他的太太買下了這家銀行,開始對CBW進行徹底的改造,使其煥然一新。Suresh把科技業的創新精神灌注到這家銀行,不僅把高效的數字化手段運用在銀行內部運營上,而且對外開發出500多個API接口方便合作伙伴使用CBW的服務和數據,全力把CBW造成為服務金融科技公司的全新數位銀行平臺,成為美國本土第一家實現Open Banking的銀行。
在Suresh的經營下,CBW脫胎換骨,成為美國最具有科技創新精神的銀行,多次被權威機構評為“全美最創新的社區銀行”。
CBW的優勢在于它既有銀行全牌照,又小且靈活 ,開放且勇于創新,這和大銀行形成鮮明的對比。金融科技公司在尋找銀行作為合作對象,不愿意和大銀行合作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決策緩慢,保守和封閉,而且非常強勢。 因此眾多知名金融科技公司,比如Moven(美國著名手機銀行), Ripple Lab(全球著名區塊鏈跨境支付公司), Omeny(美國知名在線支付公司)都搶著成為CBW的合作伙伴。銀行平臺服務一躍成為CBW的重要收入來源。
類似CBW還有德國的SolarisBank, 他們體現了小銀行在轉型大潮中銳意進取的精神。
從國際大銀行花旗銀行,到地區性銀行BBVA,到社區小銀行CBW,他們站在金融數據共享大潮上,把固步自封的對手遠遠拋在腦后,成為引領銀行未來轉型之路的弄潮兒。
不開放的銀行,未來岌岌可危。
(本文作者介紹:點石資本創始人,財經專欄作家。)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