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薛洪言
未來的社會,已經由物權獨占(專利獨占、物資獨占、經營權獨占)轉向物權共享,所有權和使用權變得可以分離,而在金融業,很多情況下依舊停留在物權獨占時代,但物權共享也是必然是趨勢。
凱文凱利在《必然》中提到,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可以制造的物品越來越多,每個個體都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消費不完的東西,一切都開始顯得過剩,于是,人們的需求開始更多地反應自我價值和個性釋放。這個時候,能夠連接過剩的工業制造能力和個性化消費需求的企業便應勢而起。
過去十幾年,基于互聯網的方式來滿足人們在商品消費上的個性化需求,誕生了諸如亞馬遜、阿里巴巴等公司;基于互聯網的方式來滿足人們在大眾信息獲取上的個性化需求,誕生了諸如谷歌、百度等公司;基于互聯網的方式來滿足人們在旅游、出行、餐飲、娛樂等方面的個性化需求,誕生了諸如攜程、滴滴、美團等公司。
沿著這個清單往下列,自然還能找到一些新的紅利點,比如為滿足人們對個性化問題解決和學習的需求,催生了現在的知識付費業態;為滿足人們對于個性化購物的需求,誕生了一批細分領域的電商企業……
在這個邏輯架構下,我們會發現,互聯網金融的崛起邏輯可以被重新界定,沿著這個架構,我們也可以更好地預測下互聯網金融的下一波紅利點。
互聯網金融崛起的邏輯及現階段問題
從利用新技術手段去滿足人們個性化需求的角度來看,P2P的崛起,是用互聯網的方式滿足人們個性化的借貸和理財需求。余額寶之所以成為明星產品,也是因為用創新的產品模式滿足了人們對活期、高息和安全理財的需求,同時也盤活了基金公司的貨幣基金這款產品。再來看看第三方支付,則是滿足了人們在互聯網上便捷支付的需求。
但是,需求只是一端,需求能否被充分滿足,還要看看供給側。
就P2P而言,需求(理財)和供給(借款)是合二為一的,因此具有自我壯大、自我強化的進化能力,不過隨著監管對借貸限額和接入第三方資產端的限制,這一行業的發展空間必然面臨供給側資產端的限制,空間有限。
就第三方支付而言,則是一方面自己成為供給方,同時也依托支付賬戶綁卡的模式連接銀行等傳統支付工具,得以突破了供給側的瓶頸實現了快速增長。不過,隨著監管對行業普惠、小額化的定位,行業的發展空間也會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就互聯網理財而言,基于貨幣基金的各種寶寶們,基本已經獲得充分的發展;而人們對于更高息(即超過4%以上,4%是現階段寶寶類理財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的定期理財的需求,互聯網金融企業則面臨供給不足的瓶頸,即資產端的瓶頸。只有小額的消費金融是合法合規的資產來源,而連接大額非標資產的通道已經被斬斷,恰恰后者才是資產的主要來源。
在新的監管框架下,大額資產的流轉被限定在正規的持牌金融機構內部,所以,對互聯網金融企業而言,要做好互聯網理財業務,便要首先成為一家持牌金融機構,從而打通大額非標資產的供給側通路。
金融領域未來的紅利在哪里
接下來,再講講關于未來的一些想法。未來的社會,已經由物權獨占(專利獨占、物資獨占、經營權獨占)轉向物權共享,所有權和使用權變得可以分離,而在金融業,很多情況下依舊停留在物權獨占時代,但物權共享也是必然是趨勢。
在金融領域,還有很多沒有被滿足的潛在需求,同時也有很多針對性的閑置供給盈余,機會便產生于這種需求與供給側的連接和資源整合上,而這種資源的重新整合,不僅體現在C端,在B端也很明顯。
比如,一邊是低成本的個性化理財咨詢需求大量存在,另一邊龐大理財師隊伍則有大量閑置時間,苦于找不到出口。
比如,低成本借貸需求依舊很旺盛,而同時,大型銀行中的手握大量的低成本資金無處投放。
比如,面臨快速變化的社會,很多人都需要為未來買個保險,鎖定一部分確定性,潛在需求很大;而同時,大量的保險公司手握各種資源,卻不能推出幾款能夠滿足人們需求的爆款產品。
比如,一些金融機構具有盈余的風控能力;而同時,一些金融機構卻苦于風控不得力,導致不良飆升。
比如,一些金融機構擁有海量的用戶,但生產金融產品的能力單一;而同時,一些金融機構具有優秀的產品生產能力,卻苦于找不到用戶。
……
相信,這種資源逐步共享的過程,也是金融業進行重構的過程,現在,這一趨勢正在發生,一種新的模式正在金融業興起,只是尚未流行。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