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梁海明
深港通肩負的責任更大,不會墨守滬港通模式,未來從通達致融和新才是它的真正生命力,以及成敗的關鍵。
萬眾期待的深港通,終于宣布開通了。筆者相信,深港通的使命不是通而是融,讓兩地金融市場真正融合。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要求則是新。
自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6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將適時啟深港通試點之后,各界對這一機制的關注迅速升溫,與推出后反應平淡、火花不多的滬港通形成鮮明對比。
對于兩地證券市場而言,滬港通的任務是通,而深港通的最高使命是融,讓兩地金融市場真正融合起來。再進一步的要求則是它還要新,應當考慮在深港通基礎上,創新推出粵港通,以及創建全新的深港交易平臺。
深港通的使命是融
深港通的回響比滬港通大,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與上海香港相隔較遠不同,深港兩地人員來往頻繁,而且兩地擁有實體經濟合作的深厚基礎,兩地投資者對彼此市場的認識都比較深,不少投資者都有兩地投資的經驗,深港通可望吸引更多投資者,尤其是更為成熟的投資者參與,并通過股市上的融通,帶動兩地企業在資金、業務上的合作。
二是,經歷滬港通之后,兩地投資者可更快掌握深港通的規則和操作,讓新機制運作得更有效率。深港通擁有巨大的后發優勢,參與其中的各方并不需要如滬港通一般經歷一段時間的摸索,兩個市場上的投資者也已經在過往滬港通兩年來的操作中積累了不少投資經驗。
第三、深圳股市以中小盤股和成長股為主,預計會吸引更多高風險偏好和喜歡發掘潛力股的投資者。雖然上海交易所規模較大,深圳交易所規模稍小,但深市民營企業與中小企業較多,例如有不少創新、科技、酒類、消費與醫療保健類企業,有活力的企業比上海更多。如果投資人想找中、小型或是成長的大型股,深圳有更多機遇,從深圳股市挖到寶,會比在上海股市有更好的回報。甚至可認為,要尋找中國的下一個投資亮點的話,非深圳莫屬。
雖然不少人對深港通期待很高,但筆者卻是審慎樂觀,準確的說應該是短期審慎,長期樂觀。
之所以短期審慎,是由于滬港通開通早期,外界同樣懷有很大憧憬,各大媒體長篇大論紛紛唱好,但自開通以來,在市場氣氛、宏觀經濟數據及各種技術限制因素影響下,境內境外許多主要機構投資者仍靜而觀之,市場反應并此前設想的那樣熱烈。如果深港通初期的市況、宏觀經濟不配合,投資氣氛稍遜,這一機制在初期很有可能重現上述局面。
不過長期的樂觀則在于,在滬港通基礎上,深港通若能在制度設計思路上更加開放,尤其是在融、新兩個字上下工夫,即使初期遇冷,但長期仍然看好。
深港市場之間,不能跟滬港一樣局限于通,通是滬港通已經達成的任務。融才是深港通的真正使命。
首先,深港通未來應當考慮降低或取消投資者資產門檻。目前滬港通與深港通仍然有50萬元人民幣的資產門檻,顯然限制了互聯互通機制的活躍性。未來深港通如果能降低門檻,例如降到20萬元或以下,甚至是取消,將令兩地投資者互相融合、不分彼此,大大增加它的吸引力,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其中。
其次,深港通的可投資范圍應當進一步擴大,放松投資限制。滬港通機制下,滬港兩地標的股共有500多只,基本為藍籌股或行業領頭企業。深港通則引入了市值篩選,按照6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深證成分指數和中小創新指數成分股加上A+H中深圳上市A股的標準,將有超過400只中小板和超過200只創業板股票被納入投資范圍,總市值占到深圳A股總市值70%以上,在香港方面可投資的股票涵蓋面則更大,標的股的范圍已經接近港交所上市股票總市值的90%。
換言之,從投資范圍來說,深、港市場事實上已經相當接近徹底的互聯互通,未來如果機制運作正常,可以考慮讓深港兩市的藍籌股、中小盤股和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全面聯通,不但有助於吸引更多投資者,也有望促使深港兩市市值上漲,更可壯大兩市主板,提振深市中小企業板以及兩市的創業板。
深港通創新動作
此外,深港兩市要有創新的意識,要有敢闖的新動作。一方面,廣東自貿區已經掛牌成立,深港兩地可利用這一政策,考慮在深港通發展成熟的基礎上,創新推出粵港通。
作為直轄市,上海無論是經濟實力、獲得的資源支持均比深圳乃至廣東要多和早。深圳要取得突破,可以研究在廣東自貿區背景下,通過先行先試的深圳前海片區與廣州南沙片區、珠海橫琴片區,在金融領域整合分工,聯合廣東省會廣州、經濟特區珠海,在深港通的基礎上探索打造粵港通。
目前粵港兩地服務貿易自由化基本實現,但市場互聯互通仍局限在股市。粵港通可考慮進一步在債市、期貨甚至銀行間市場等更多金融領域復制互聯互通。此舉可吸引更多投資者,加強深穗珠乃至廣東全省與香港的金融融合,對珠海、香港及廣東全省經濟發展大有裨益。
尤其是關系密切的深港之間,也應考慮合作創立多種類的深港交易平臺。港交所近期公布計劃要在2017年內,在前海地區復制一個LME(倫敦金屬交易所),而港交所和深圳市政府正在考慮該平臺的股權合作,這當然可以看做是深港交易平臺的一個起步。盡管一開始這個平臺僅有基本的金屬交易,隨后再擴展到有色金屬交易,而且暫時不允許海外投資者交易,但這一平臺的發展目標則是最終與境外市場聯結,將股市上的互聯互通完整復制到期貨市場。
目前全球科技創業成風,但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的股市,受限於制度、技術等因素,只能眼睜睜看著眾多中國內地企業前往美國、新加坡上市,導致墻內開花墻外香。 同時,日本、新加坡和臺灣的交易所,也正在計劃啟動類似滬港通、深港通的互聯互通機制,致力橫跨東亞、東盟國家及大中華市場,以抗衡中國滬深港三市聯合帶來的沖擊,以此爭奪更多市場份額。
創新互聯互通平臺
對此,已經在股市、期貨方面有共通合作基礎,又有互補特色的深港兩地,應以更加創新的精神和創業的態度來拓展合作、向前一步,考慮在深圳前海地區共創新的港深交易平臺。
該交易所可如前海LME一樣,由港深兩地合資,并且共同經營和管理,在交易平所的規則、制度和技術等設置上進行創新,在考慮內地和香港市場現實的前提下,結合采用美國的交易所或歐洲、澳大利亞等地交易所的規則,交易所并以人民幣取代美元、港元,作為交易和結算貨幣。在上市的要求上,既要接地氣,無須過於高大上,又要有創新,在顧及兩地市場現實情況的同時,汲取歐美交易所的精華,創造一個嶄新的交易平臺,以此吸納準備前往美國上市的企業,以及迎接已在美國上市、卻有意回歸的企業。
此外,全新、開放的交易平臺以中國為紐帶,可深化各國商界的關係和經濟的聯系,也將有助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的認同。 隨全球各國金融系統趨于互聯互通,金融語言已漸成為國際共同的語言,各國民眾對企業上市,股價、股市的波動等共同的體驗,已產生了具有廣泛認同性的“通感”。在這種“通感”面前,不同的語言、風俗、民族和國籍都不再是界限。 在中國未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領域的合作中,“港深交易平臺”可以給沿線國家的企業,以及前往沿線國家投資的中國內地企業、香港企業多一個可供上市的交易所,更會增加沿線國家的民眾、投資者這種“通感”,以金融語言的方式“潤物細無聲”般的增加與沿線國家的溝通。
全新的交易平臺可摸索出比滬港通、深港通更多的有益經驗,推動中國在金融、會計和法律等眾多高端服務業乃至相關制度上與國際市場全面對接,兩地未來若能共建這樣的新型交易平臺,應該是港交所、深圳前海地區所樂見、希望促成之事,而且對香港、深圳,中國乃至全球金融市場都有深遠的意義。
此一交易平臺對全球金融市場有深遠意義的原因,是由於在環球金融市場接連遭受襲擊、動蕩難安之際,新型交易平臺有助於發揮環球金融市場避風港之效,人民幣也將有可能發展成為國際貨幣。
國際金融新避風港
在新型交易平臺或可作為國際金融市場的避風港問題上,筆者此前曾在多個公開場合指出,在2008年爆發環球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經濟、金融市場立陷困境,為挽狂瀾于既倒,美國推出的量化寬松政策(QE),該政策其后引發多國央行跟隨,令全球各地金融系統各方面都高度同質化,這種同質化實際上是擴大了風險的關聯性,從而增大了整體脆弱性。如果多數金融機構共同的風險假設被證明是錯誤的話,整個金融系統都會受到感染,在未來三、四年或會引發新一輪的環球金融危機。
除了上述因素有可能引發下輪環球金融危機之外,筆者相信至少還有以下幾個因素或將引爆環球金融危機。
其一,歐洲多家銀行接連陷入財困,易引爆金融危機。雖然環球銀行體系看起來較上幾次金融危機時更為健全,但實質未然,在2016年10月,除了德國最大市值的上市銀行德意志銀行深陷巨額虧損、股價下跌、市值縮水等的危機之外,身為歐洲第三大經濟體的意大利,該國金融業的不良貸款比率高達18.1%,不但遠超5.7%的全歐元區平均值,且該國這一比率更是美國的10倍,即使在2008年爆發環球危機之時,美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比例僅有5%。
屋漏偏逢連夜雨,意大利銀行的3600億歐元不良貸款中,除了2100億歐元確定打入壞帳之外,近年歐洲央行的負利率政策,對意大利銀行業獲利能力已是一次重擊,更加深其困境。而英國脫歐普遍加重了歐洲銀行的壓力,歐洲央行將把低利率維持更久,以此希望力阻英國脫歐對歐元區的沖擊,這很可能引爆意大利銀行全面危機,進而容易引發歐洲乃至環球金融危機。
其二,全球債務過度膨脹,存在爆發危機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字顯示,全球債務水平已亮起了紅燈,截至2015年底全球債務高達152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總規模的225%,當中1/3是公共債務,占全球GDP總規模的85%。加上目前在各國央行只有更寬松,沒有最寬松的貨幣政策下,環球金融市場充斥大量廉價資金,觸發全球企業大舉借“便宜錢”,有國際評級機構估計,全球企業債務規模有可能由當前的逾50萬億美元增至數年后的75萬億美元。
在這種全球杠桿化、泡沫化之下,一旦未來幾年利率回升上漲、經濟持續萎靡不振,將極大增加企業的償債壓力,若屆時企業償債能力出現問題,且銀行收緊信貸,將引發企業破產潮,銀行亦將遭受重擊,隨之引爆環球新一輪金融危機。
其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增大了爆發主權債務危機的風險。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加劇了大宗商品生產國的財政困難,如原油價格近期雖有回升,但仍是從最高點下跌了約70%至80%,不少原油出口國出口收入大幅下滑,但財政支出卻難削減,導致財政赤字愈來愈高,若包括原油價格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容易引爆這些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進而引發金融危機。
而且,大宗商品價格長期低迷,擴大了大宗商品出口國的經常賬戶逆差,而經常賬戶逆差持續擴大,將會對這些國家的貨幣帶來貶值壓力,部分大宗商品出口國的貨幣這兩年來已貶值超過30%,部分貶值接近60%。由于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正是由亞洲貨幣貶值從而演變成爆發金融危機,現今如多國貨幣匯率持續貶值,也將容易引發一場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
如果未來兩三年內爆發環球金融危機,筆者認為,屆時港深交易平臺將不是一個選擇,而是一個必需,這是因為中國強大及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不但有助于擴大全球總需求及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此無疑有助於既與國際金融市場有關聯,但又較為獨立且有中國堅強后盾作依靠的港深交易平臺,極具吸引力,也有避風港的功能,這將會令愈來愈多企業選擇到港深交易所停泊和發展。
助推人民幣成避險貨幣
使用人民幣作為交易和結算貨幣的港深交易平臺,也有助于推動人民幣發展成為國際避險貨幣。
2008年爆發環球金融危機之后,國際市場對美元價值及由美元主導的國際金融質疑聲不絕,美國政府有關“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麻煩”做法,令國際市場上有不少聲音希望改變美元擁有“囂張特權”這一國際貨幣秩序。而且,各國也希望避免采用美元作為主要結算貨幣,而必須承擔匯率波動風險、信用風險、貶值風險和要承受因美國轉嫁金融危機而殃及本國經濟金融體系等的風險。
但是,由于歐元、英鎊及日元因為所在區域、國家經濟增長乏力,匯率也顯著波動,可供國際社會選擇的國際貨幣并不多,已經正式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SDR(特別提款權)籃子內的人民幣,將成為一個新選擇。
由于港深交易平臺使用人民幣作為交易和結算貨幣,各國企業通過交易平臺籌得人民幣,不但有助于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化,也可通過擴大、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流通和地位,既增加安全的國際儲備資產的供應和選擇范圍,降低對美元這一國際主要儲備貨幣的依賴性,又減少美元匯率波動對國際市場所帶來的沖擊。
因此,而一旦爆發環球金融危機,有可能更加吸引各國將人民幣作為避險貨幣,從而增持人民幣,甚至還會推動國際大宗商品以人民幣作為標價和結算貨幣的可能性,這無疑將提升人民幣的匯率,扭轉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劇的態勢。
總而言之,深港通肩負的責任更大,不會墨守滬港通模式,未來從通達致融和新才是它的真正生命力,以及成敗的關鍵。以中國內地、香港兩大市場為基礎,全新、開放的交易平臺更將成為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紐帶,深化世界各國在經濟、金融領域的聯系,以及推動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
當然,必須承認的是創建港深交易所說易行難,不但需要港交所與深圳前海地區共同努力,也需要香港與深圳、廣東,乃至人民銀行、兩地證監會等部門的通力協助,更需要得到各界的認可和共識,才可成事。
(本文作者介紹: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近著《“一帶一路”經濟學》)
責任編輯:鄭洋洋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