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 周其仁
歐債危機對于全球的投資經濟發展的信心沖擊比美國金融危機還大。中國作為一個后起的國家,全球化能夠得到好處,但全球化受挫的時候也會首當其沖。這是把經濟拉下來的第一個原因。
中國經濟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大家都說我們面臨著經濟高位下行的趨勢,如何來理解這個“高位下行”?“高位”是怎么來的?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經濟增長10%以上,反正戰后都沒有看到過這樣的奇跡。這首先是因為中國人自己的努力。但也不僅僅是。
中國人一直很努力,在改革開放前中國人勞動積極性就很高,卻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為什么過去沒有這么好的經濟成長的成績呢?這種“高位增長”有一個很大的坑,這是一個巨大的、全球化的勢能的釋放。所以,這不完全是由于中國人自己的努力,而是中國人努力放在全球舞臺上的評價所帶來的。我們在過去很長時間內不做這種評價,關門、封閉、冷戰,關門、底子薄,就導致了長期貧困。
我們現在才理解,開放對于中國多么的重要。一個農民就是收入低,一個工人的收入也低,實際上就是成本低。關起門來卻成本低,白白低了一回,關門就只是中國公司自己之間的競爭。而開放后,就成了全球評價,中國人、中國產品、中國工人、中國的工程師、中國的管理者、中國的企業,都在全球舞臺上評價,這一評價釋放了一個巨大的勢能。
這是為什么呢?冷戰以后,這個世界上有另外一個海平面。戰后以工業化最發達的7個國家為代表,他們都不關門,互相投資、互相貿易。所以,在中國加入全球化之前,國際貿易主要是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國際投資主要也是發達國家之間的投資,他們打成一片。緊接著,戰后的技術革命、和平環境,讓這些國家升到一個很高的水平。而我們關起門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這個都沒錯,錯的是搞階級斗爭。人家沒有搞這一套的,就上去了,其參照性就變了。
什么叫工人、藍領?他們一年收入應該是多少?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我們的工人,多少年來都一個月50塊人民幣。雖然全世界的工人、藍領在名義上都是相同的,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一開門我們才發現,同樣是藍領工人,同樣是干活的,有人竟收入這么高。我們看過很多發達國家的公司,人家就生在發達國家,就是念完書以后到公司上班、買房買車,他們生產一個產品就是這個價格,這個價格里就含著工人收入,含著資本的回報。
這完全是兩個海平面,冷戰造成的這兩個海平面相差多少?拿中國的參數來看,他們人均收入是我們的100倍。1980年我們說要在2000年翻兩翻,達到人均800美元,沒翻之前是200美元,一翻400美元,兩翻就800美元。
在我們人均200美元的時候,美國是多少呢?美國是人均13500美元,這樣算雖然不到一百倍,但是別忘了還有收入分配。我們是窮國,要搞知識積累,所以我們落到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口袋里的錢,要比美國收入分配落到個人口袋里的錢要少很多。我們要擠出錢來勒緊褲腰帶搞國家積累、搞兩彈一星。所以,在個人收入方面,不要說農民對于農民,就是制造業工人對于工人跟人家都差80倍到100倍。
1979年修建廣州白天鵝賓館,是由于改革開放引外資進來,不能請對方住招待所,一定要有標準的hotel。賓館里所有的硬件,甚至連水龍頭都是進口的,廚師也是從香港請的。一個香港廚師來工作,工資相當于100多位中國員工薪水的總和。相差一百倍的工資也得付,人家不來,我們就只能繼續窮下去。世界就是這樣的一個秩序。
鄧小平的開放起了什么作用?他把兩個海平面之間打了一個通道,當海平面不一樣中間不通,勢能就不能釋放出來,而一打通通道,實現對流,資本技術嘩嘩地就到中國來了。為什么資本會進來呢?這是邊際生產力率的變化。同樣的資本,跟美國年薪幾萬美元的工人結合,或是到中國來,報酬哪一個高?這就是外資逐漸地進入中國的一個基本經濟道理。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環境要改善,觀念要改變,法律要修正,“批資本主義”要去掉。當時,我們這個地方只想來一點外資,跟我們勞動力結合;來一點技術,改變我們的落后,讓中國發展快一點。誰也沒有想到,中國會有這么大的產出可以出口。1980年,中國這么一個出口額99億美元的出口大國,出口產品主要以資源性產品為主,包括大慶油田開發的石油,當時石油在國內沒有什么需求,像是抓一個大龍蝦出口,中國人舍不得自己吃,而是用外匯來買設備。這個是當年中國跟國際的來往方式。
外資、技術、商業模式、想法等一進來,再跟中國的工人、知識分子,企業家一結合,是會有這么多的東西的。上海洋山港現在是第一大港,我曾去訪問過,那個老總九十年代到鹿特丹學習的時候,簡直就是吳下阿蒙,什么都看不懂。看到國外這么發達的港機,他跟我講,他當時就在想什么時候中國的上海港也能有一臺;現在你去洋山港看看,一兩百臺排成一條線,單位速度第一,總量世界第一,超過新加坡港。那用來運什么東西呢?“Made in China”。
為什么中國會變成了世界的工廠?我在人大上學的時候天天聽的就是十億人口八億農民,這就是中國國情。把農業變成制造業,變成多少億產業工人,這個是開放的結果。
一開放,有現成的市場;一開放,有大量的資本進來;一開放,我們可以學到過去難以學到的東西,這是高位增長最重要的一條。其標志事件是:1999年,中國簽WTO,5年預備期,2002年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的成員。
隨后,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的所有成果就在這個檔口爆發。我們從多少年來的可憐流量的貿易國家,變成世界上最大的貿易生產國家,在危機沖擊之前,我們貿易順差相當于GDP11.7%,達到了最高。而創造外向主導模式的,當年是日本,日本最高的時候順差占其GDP5%。
所以,高位增長是有一個由來的,是有中國人努力的原因,但這個努力是放到了全球評價、高海平面評價上才帶來的高位增長。同樣一個東西,美國工人做,是個什么價?這個其實我們自己算過,20年、30年我們的增長速度很高,但沒有把父輩的積累算進去,其實我們前一輩窮了很多年。50塊、60塊拿了很多年,我們都沒有算過。把這些一起算上,其實沒有那個奇跡。
三種力量促使中國經濟高位下行
冷戰、封閉讓改革開放發生的很晚,到1980年才開放,而一開放就把戰后形成的這個全球化的勢能釋放出來,這就是高位增長的主要原因。那為什么又下行了呢?
首先,高度依賴全球市場。這能不受全球需求的影響嗎?我們好多的時候進出口相當于GDP66%、67%,而大國沒有這個數。這樣,美國經濟一旦出事,我們怎能不受影響?2006、2007年,出口影響20%、30%,到了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影響一來,下跌20%,里外里50個百分點,這個是當年為什么4萬億放到經濟里面去,卻沒有見效。
因為美國進口一萎縮,我們的出口就萎縮,沿海、農民工、GDP、財政、穩定,全部都會有問題。再拖一拖,4萬億加上9萬億的信貸,一下就爬上去了。但是,我們經濟畢竟主要是靠對外的,而國際經濟就根本沒有好轉。雖然,美國政府的救市讓美國沒有陷入1929年、1933年那種大危機,因此我們就以為還“有戲”,但其實是歐債出了問題。
出什么問題?政府出了問題。這個對于全球信心打擊非常大。市場出問題政府救,那政府出問題了誰救呢?只能熬,但這一熬就沒有頭了。所以,歐債危機對于全球的投資經濟發展的信心沖擊比美國金融危機還大。中國作為一個后起的國家,全球化能夠得到好處,但全球化受挫的時候也會首當其沖。這是把經濟拉下來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大量行政手段進入經濟體。由于經濟連年的高速增長,我們就得調控。上一屆政府忙了10年,基本上都是忙調控:房價,地價等。為什么呢?這有個宏觀環境。美元進來了、順差進來了、外國投資進來了。美元在中國不能花,花人民幣要跟誰兌換?當然是跟商業銀行換。商業銀行都是變成了美元在投,這怎么在中國做生意?這就要在外匯市場,把美元投換成人民幣。
這個過程中,我們這個高度依賴出口的國家就是產生了一個政策目標——要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穩定。人民幣在中國都是成本:雇工人、交稅,買電,都是用人民幣,做出來的產品出口,要美元起價,人民幣對于美元升一分錢,出口企業成本壓力就是上來了。
2010年,我跟任正非在達沃斯論壇聊過一次。他說對于他的企業已經有很大的收入來自于國際市場,人民幣兌美元是不得了的。由于華為的設備在全球的生產基地還是中國,成本是人民幣做的,產品是美元計價。
人民幣對美元一升,那么中國政府、央行就要維持人民幣對于美元匯率的問題。維持這種穩定就有代價,什么代價?進來1美元,你說我匯率穩定,7塊對不對?那7塊人民幣就出去,你要變成6塊出去就是升了。可是進來不是一塊美元,一天進來好幾十個億美元,每天這樣進。
所以,我們大量的基礎貨幣,跟商業銀行去換匯,就變成了國家外匯儲備。國家外匯儲備一條線地往上升,看起來很好。朱镕基到北京的時候,中國外匯儲備只有180億美元,來了以后搞了匯率并軌一年增加320億美元,這就是500億,后來很快就是5000億、1萬億、2萬億、3萬億、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這個機制是什么機制?主要都賣給央行。央行拿什么買?拿基礎貨幣買。這樣,基礎貨幣就進入了市場,中國就進入不差錢的時代。貨幣太少了是不行的,太多了也是要出問題的。貨幣供應超過了商品資本服務的增長,物價就是漲。這個熱那個熱,這個漲那個漲,這樣就要調控。不調控好多中國人就過不去,因為他們工資沒有漲,消費沒有增長怎么受的了。
而調控,在我們這個轉型的體制,說是以法律和經濟手段為主,實際上做不到,一定要用大量的行政手段。行政手段這個東西,中國是個政府非常強勢的經濟體。你說好就是好,你說問題他就是問題。一調控,行政部門一起上,一個部委發文件不管用,五個部委聯合發。增長太快出問題,就要勒制,要控制房價、控制地價等。我們這個行政控制就是進入經濟體,這個東西是有很強的滯后性。
為什么呢?因為為了宏觀穩定要加強調控,到了下面的部門、處,這些都是有權力的,就需要各種審批,不要小看審批這個事情,這是會上癮的。這是我們國家高速增長當中的一個代價:大量行政手段進入經濟體。高速增長沒關系,可一下行就發現,到處裝著剎車、吸鐵石,到處都在消磨企業家精神。由于過去窮,不辦企業不可以;而現在都生活過得去,辦企業太麻煩,企業家的斗志就下來了,企業家精神就被衰減了。這是把經濟拉下來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中國是債權經濟而非股權經濟。特別像中國這種經濟,如今改革改了30年我們還是間接融資為主、銀行為主。而銀行就是一個債權,這個債權為主的經濟就是上去下來都是會放大。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債務是一個杠桿。經濟熱的時候,大家都是對未來看好的,借貸需求非常的旺,因為物價都是在漲,物價減掉以后真實利率是負的,誰借錢誰合算。借了錢買房,房價漲的都會超過利息,很多家庭都懂得這個道理。借錢買資產,資產漲得快,是很合算的。
這個杠桿作用在好的時候會放大,而壞的時候,物價指數一下來,名義利率哪怕不變,真實利率就迅速轉正。這是現在很多企業和地方困難的根本原因。股權為主的經濟體沒有這個問題,股權這個東西放進去不能退,好就是分紅,不好就是一起賠,這是股權為主經濟的特征。
但我們是債權為主,好的時候會比好還要好,而差的時候呢?最近很多的行業財務成本上升,所謂財務成本大部分就是還債。很多人為什么跳樓了,就是想不通自己怎么借這么多的錢。他們忘記了好的時候借錢是很劃算的,但市場一翻臉就發現借了很多的錢。因為曾經利率是負的,而現在利率轉正了,很多的行業、企業都被頂的很難受。我所講的就是以上這三個力量把中國經濟拉下來。
(周其仁教授在華夏基石十月管理高峰論壇上的演講文章)
(本文作者介紹:教授、博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