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金融e觀察(微信公眾號:sinaeguancha)專欄作家 楊凱生
實際上技術的進步,電子化、數字化應該是有利于降低成本的,這是肯定的。但是在現在的這種模式下,是不是真的能降低成本?我們曾經算過,傳統銀行一筆柜臺業務成本大概是一塊多錢,電子化業務成本,無論是網銀還是電話銀行,平均下來是三四毛錢,這是明顯降低的。
我們既然要說數字技術推動了普惠金融,恐怕要說明在沒有數字技術的時候,普惠金融發展到底存在什么困難,或者說在數字技術和傳統的金融服務的條件下,普惠金融發展有什么區別。現在我們知道互聯網金融已經有了官方權威定義。傳統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從事金融業務,以及其他非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從事金融業務,都叫互聯網金融。北京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剛剛發布的《數字科技推動普惠金融》所說的普惠金融看來還是狹義的,僅僅談的是通過數字技術開展的普惠金融。
數字技術能為普惠金融帶來什么?
要說數字技術有利于普惠金融發展,恐怕要著重說說原來的情況下究竟怎么不利于普惠金融發展。大家現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不全面,存在一些偏差或者不夠全面的說法。比如說常見的說法是數字技術極大地減少了金融業務的成本,因此它有利于普惠金融發展。
既然降低了成本,那么在互聯網信貸、互聯網支付、互聯網理財業務等方面,能不能將其降低成本和傳統金融業務中的通過信息化技術處理信貸、支付、理財的成本做一個比較?而不是簡單地說傳統業務由于需要進行人工調查,所以成本理所當然會更高。而且既然成本低了,為什么互聯網借貸利率要比傳統金融利率高得多?
既然支付業務通過互聯網來做成本降低了,那為何要通過其他方式渠道的回報來覆蓋成本,否則就不能維持可持續發展?這和普惠金融的定義究竟是個什么關系?
普惠金融說的是要以可承擔的成本和可持續的商業原則為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低收入人群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務。是不是可承受的成本?是不是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為什么有些原先不收費的業務現在已經在考慮收費了?其實不少互聯網金融公司先期主要是為了吸引客戶,增加客戶粘性,收費問題下一步再說。按照時興的說法就是要先“燒錢”。現在似乎沒有一家互聯網金融機構愿意公布支付業務的真正成本到底是多少。所以互聯網金融業務極大降低了金融業務成本這個說法要認真研究,說法要準確。
實際上技術的進步,電子化、數字化應該是有利于降低成本的,這是肯定的。但是在現在的這種模式下,是不是真的能降低成本?我們曾經算過,傳統銀行一筆柜臺業務成本大概是一塊多錢,電子化業務成本,無論是網銀還是電話銀行,平均下來是三四毛錢,這是明顯降低的。
所以現在說這個問題,我覺得要有一些計算和比較,才能讓大家心服口服。比如說P2P,說是由于不需要人工調查了,完全是通過互聯網進行信貸審批的,同時我們又總是說互聯網企業還沒有進入央行的征信系統,承認我們的征信根本不完善,這里有矛盾吧?因此我們簡單地說互聯網借貸成本極大地降低恐怕還不夠準確,完全靠有限的一些社交行為數據來判別客戶風險恐怕也不夠可靠。而實際上我們看到在P2P的發展過程中隨之出現的風控不足甚至大量的跑路與這方面的認識都有一定關系。
所以我認為要看到互聯網金融有效的一面,也要看到還存在的問題,或者還有哪些方面需要繼續努力。
對互聯網金融的冷思考
比如說征信不完整,就不可能使得信用調查從大家說的耗時耗力的傳統人工調查到完全在網上瞬間就可以完成。現在傳統金融機構也有強大的計算機網絡,在技術上實行信貸全部網上審批沒有問題,但是現在實際上只做到個人信貸業務的一部分是網上審批,其余的都是人工和機器審批相結合,為什么?我們認為高分段自動準入,低分段自動拒絕,中間分段應該是人工加機器識別。如果100%都可以自動審批,這個風控的可靠性是值得研究的。
現在有關部門、媒體對互聯網金融出現的風險表現出了很大的容忍,出了涉及多少萬人鬧事的風險問題,基本上采取的是盡量冷處理。可以想象如果這個問題是發生在某一個傳統金融機構身上,會是什么現象?會炒到什么程度?這些現象我覺得需要研究。
國際上來看小型金融機構放貸利率高于中型機構,中型機構的放貸利率一定高于大型機構,這跟管理成本等都有關系。因此這些機構,小貸公司也好,包括P2P也好,它們的放貸成本高于大型銀行是非常自然的,不必奇怪。但是我們現在需要注意的是什么?現在有一種說法是,要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就要辦更多的小型金融機構。如果說辦更多小型銀行對解決融資難或多或少有些幫助的話,對解決融資貴邏輯上則是不通的。利率是要覆蓋成本和風險的。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展開,利率高低最終要由借貸雙方的市場行為決定。
互聯網金融真的能惠及貧困人口嗎?
最近我到貧困山區,接觸了幾個貧困縣的農民和基層干部,他們那里已經有了電商在賣豬肉、賣羊肉、賣核桃,我覺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確實對貧困山區的脫貧致富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我反復問他們,如果你們需要錢,現在你們能不能通過互聯網借貸借到錢?我走了四個縣,問下來,基本上也是沒有覆蓋的。相反,他們會找傳統銀行,比如農信社、農業銀行,包括工商銀行等。
貧困人口接受互聯網金融服務的可能性,或者真正覆蓋面將來能做到多大?這一點確實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我們想象互聯網金融很方便,但是實際上在推進過程中并不完全如此,而且也不完全是一個農民的文化水平問題。
(本文作者介紹:工商銀行原行長、銀監會特邀顧問)
責任編輯:鄭洋洋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