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梁海明
只有增加財經語言,中國政府、各駐外使節和媒體機構,在涉外交流、對外傳播中更多使用財經語言,才有可能打好國際信心站,釋開各國對中國經濟、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疑惑,助推“一帶一路”的建設進程。
“一帶一路”沿線至少包括四種文明,近百個國家和上百種語言,由于每個國家所處的環境、自然條件、宗教、語言、民族和政治制度不大一樣,對外來信息的接受習慣也不盡相同,中國需要考慮沿線國家民眾最基本的認知邏輯,選擇好一種各國民眾基本都能懂的語言,以此增強對中國的認知,以及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
尤其是,2016年以來環球股市、匯市到大宗商品震蕩一浪接一浪。國際市場風云變幻,不但沖擊了不少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的經濟,國際上不少國家也開始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質疑:若未來國際經濟、金融市場的波動加劇,會否影響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進程?
對此,中國更需要、更迫切用一種國際上都能聽懂的語言,來消除各界對“一帶一路”的疑惑。
我認為,財經(財政、金融和經濟)語言應該是國際社會大多可以聽懂的語言,“一帶一路”未來的建設中需要更多使用財經語言和國際溝通、交流。當中至少包括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更多使用財經語言可產生“通感”。
國際金融體系逐步一體化,各國金融系統愈趨深層次聯結,金融漸漸成為一種國際共同“語言”,各國民眾對股市、外匯市場、債券市場、重金屬價格等共同的體驗,已產生了廣泛“通感”,面對金融市場的表現,語言、風俗、民族、國籍都不再是障礙。因此,中國如更多使用國際通用的金融“語言”,來宣傳新時期的“一帶一路”倡議,將可增加這一倡議對沿線各國民眾和機構的吸引力。
具體而言,中國應當更多使用金融語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溝通,讓沿線各國進一步了解中國作為地區性的經濟、金融大國,在區域經濟穩定中的重要角色。在此基礎上,中國可聯合沿線國家搭建區域性的金融合作網絡,并嘗試將已在滬港通中實現的境內外市場互聯互通拓展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樣不但沿線國家的政府和企業能感受到合作帶來的益處,連各國的普通民眾也可以分享中國經濟繁榮以及“一帶一路”帶來的嶄新投資機遇。
其二,更多使用財經語言可增強各國對“一帶一路”的信心。
不少研究報告顯示,由于世界經濟的下行趨勢以及金融市場的波動性擴大,預計2016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停滯于2%左右,加上隨中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未來幾年GDP6.5%至7%的增速可能會成為新常態。這不但令各國對中國經濟前景憂心忡忡,憂慮中國未來難以為世界經濟注入新的動力,同時也擔心隨中國經濟增速下調,外匯儲備減少,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進程將會減慢。
對此,一方面,中國政府包括各駐外使館、傳媒機構,應該更多使用財經語言,用國際社會易以理解的方式,及拿出有理有據,深具說服力的解釋,以令各國知道,即使在2015年中國經濟遭受國際各種因素沖擊,中國仍以占全球約14%的GDP總量創造了占全球約25%的經濟增量,對全球經濟作出超額貢獻,未來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動力的轉換,以及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能合作,未來必將為世界經濟提供更多的增長動力。
另一方面,中國也需要使用更多財經語言,更多以財經視角對外傳播,以令國際社會了解和適應,中國經濟增長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的新常態,同時能夠進一步掌握我國經濟變化,相信中國經濟的增速既是經濟規律,也是中國政府主動調控的結果,以此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信中國經濟增速雖放緩,但仍有實力、仍有能力推動“一帶一路”的建設,能夠促進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
因此,只有增加財經語言,中國政府、各駐外使節和媒體機構,在涉外交流、對外傳播中更多使用財經語言,才有可能打好國際信心站,釋開各國對中國經濟、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疑惑,助推“一帶一路”的建設進程。
(本文作者介紹:“一帶一路”百人論壇研究部主任、專家委員會委員,智谷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近著《“一帶一路”經濟學》。)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