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陳建奇
危機以來超寬松的貨幣環境與經濟的低迷暴露了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著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各國應該重視推動結構性調整,而不是簡單將穩增長放在突出的位置。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央行逐步回歸常態,也才有可能真正降低近年來央行超常規行為的負面風險。
央行[微博]的行為直接引發貨幣松緊,容易對對經濟社會構成較大影響,因而如何約束央行的行為備受關注。早期通過貨幣與黃金掛鉤來約束央行的發鈔行為,但20世紀70年代美元危機后黃金不再是貨幣,各國央行發鈔依賴于各國的主權信用,央行的行為失去了黃金的硬約束,央行常常成為政府的“錢袋子”。
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率先開啟超寬松的貨幣政策,大肆購買國債及其他債券,向市場大量注入流動性,此后其他世界主要經濟體央行紛紛效仿。盡管央行超常規寬松政策是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巨大沖擊的無賴之舉,但截至目前央行長達七年多的持續的干預就值得擔憂,央行如此長期大規模釋放貨幣可能引發巨大風險。
央行資產暴漲引發無底線擔憂
盡管各國央行大多有其各自的貨幣政策規則,比如通過就業水平、物價水平及經濟增長等指標來決定央行貨幣政策的松緊度。但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蘇分化,外部環境持續動蕩,內生增長動力有待夯實,在財政債務高位運行引發財政政策空間縮窄的背景下,很多國家開始將宏觀經濟穩定的任務寄希望于央行。
央行獨立性開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影響,這在近幾年來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表現中得到了驗證。宏觀經濟下滑期待央行通過寬松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環境不佳引發的壞賬期待央行來購買,商業銀行等金融風險希望央行來救助,股市風險、債務危機希望央行寬松政策買單,結果是美聯儲為代表的主要央行持續實施超常規寬松貨幣政策,截至目前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大多沒有回歸常態,央行資產的大幅暴漲增大了央行無底線的擔憂。
從金融危機以來世界主要經濟體央行資產來看,大多經歷了巨幅上漲的現象。美聯儲資產從2008年8月的9100億美元上升至2015年8月的44751億美元,七年時間增加了3.5萬億美元左右,增量是美聯儲在2008年之前所有時間積累的資產總和的近四倍左右,體現了美聯儲資產巨幅增長的特征。
日本央行資產從2008年8月的10048億美元上升至2015年8月的29387億美元,增長了19399億美元,增量是2008年之前所有時間積累的資產總和的一倍左右。歐洲央行資產從2008年8月的21302億美元上升至2015年8月的28658億美元,增長了7356億美元。中國央行資產從2008年8月的29175億美元上升至2015年7月的54770億美元,增長了25595億美元。
本次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曾經將失業率降至6.5%作為調整超寬松貨幣政策的時點,美國失業率早在2013年就已經降至6.5%以下,但截至目前美聯儲仍然沒能退出寬松的貨幣政策,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央行也沒有明確退出寬松政策的時間表,如此長期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引發的央行資產暴漲確實釋放了無底線的事實,由此引發的潛在問題值得提前研判。
央行非常規行為的潛在風險正逐步顯現
前幾年美歐日等主要國際貨幣發行國央行大量發行貨幣導致全球貨幣環境極為寬松,大量資金進入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但隨著近期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增強,新興市場面臨著資本大幅流出的考驗,巴西等新興國家貨幣危機風險劇增,不少新興經濟體匯率出現大幅貶值震蕩的局面,國際金融風險顯著放大,預示著央行非常規行為的潛在風險已經開始釋放。
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國際貨幣,美聯儲的寬松政策不僅誘發國際資金的寬松局面,還促使國內的資金過于充裕,美國存款機構現金和儲備金額分別從2008年7月的3089.6億美元和459.8億美元,急速飆升到2015年7月的27282.8億美元和26493億美元,分別是2008年7月份的8.8倍和57倍,表明商業銀行資金過度寬松的現象,由此引發的風險不容忽視,尤其是在此背景下美國股市屢創新高,滋生的資產價格風險難以低估,美國能否有效避免類似2007年房地產資產價格泡沫破裂風險有待觀察。
更為重要的是,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仍然處于衰退邊緣,中國等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宏觀經濟減速分化,除美國之外的世界主要央行仍將持續推行寬松的貨幣政策,由此將進一步推升本已高位運行的央行資產負債表,央行的獨立性將進一步受到影響,央行的底線將遭受更大的挑戰,如此寬松的局面會繼續引發什么潛在風險,或許沒有人可以預見,而這才是最大的不確定性。
央行盡快回歸常態才是遏制潛在風險的根本。假如國家可以無限發行貨幣,那么國家就不必再征稅,社會也就不必再發展,通過政府印鈔就可以無限為老百姓社會福利買單。然而從歷史來看,沒有哪個國家央行能夠長期印鈔,現在也沒有理論支撐央行長期寬松的合理性。央行必須認識守住不能超發貨幣的底線,應為社會構建健康的金融環境。
結合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實際來看,商業銀行等諸多金融中介“不差錢”是普遍的現象,危機以來超寬松的貨幣環境與經濟的低迷暴露了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著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而不是簡單的總需求不足問題。因而,各國應該重視推動結構性調整,而不是簡單將穩增長放在突出的位置。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央行逐步回歸常態,也才有可能真正降低近年來央行超常規行為的負面風險。
(本文作者介紹: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世界經濟室副主任、副教授。)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