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陸路
這會導致企業內部一出了問題就認為是公關部沒有做好工作,或者認為只是公關部應該處理的事情。而忽略了處理事件的癥結。比如麥當勞,供應商從上海福喜改為河南福喜的舉動,就是為了回應而回應,把問題只當成“公關的危機”在處理的結果。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企業只要有負面消息,外界就紛紛嚷嚷說某某企業出公關危機了。
恰逢今年又是流連不利,近期馬航事件、福喜事件、紅會與郭美美那些糾纏不清,給了各大嘴豐富的素材。今天一個業界資深人士點評麥當勞[微博]的新聞稿,明天一個學者跳出來說馬航公關危機的互聯網管控等等,好不熱鬧。
而事實上,所謂公關危機是根本不存在的,充其量是有危機公關。
舉例來說,麥當勞的福喜事件實際上是產品安全危機和信任危機。當然從結果上,它導致了企業與公眾的關系處于緊張的狀態。這也是很多人愛用“公關危機”這個詞的其中一個原因。但把企業遭曝光的形形色色的問題都統一稱為“公關危機”的危害是,容易讓人忽略問題產生的癥結,而流連于解決緊張狀態的表面。
這會導致企業內部一出了問題就認為是公關部沒有做好工作,或者認為只是公關部應該處理的事情,而忽略了處理事件的癥結。比如麥當勞,供應商從上海福喜改為河南福喜的舉動,就是為了回應而回應,把問題只當成“公關的危機”在處理的結果。
從企業外部來說,輿論對于所謂“公關危機”的津津樂道,充斥著陰謀論的心理。這種對事件的畸形關注的基礎是,把公關定義為解決問題的手段。無論是通過明地里的一篇妙手生化顛倒是非的新聞稿,或是暗地里的搞關系、壓負面等。
因此甚至有人在危機時期新聞稿上的斷句上大做分析文章。這里并非要說這些研究完全沒有價值。存在即合理,再小的細節也能做出學問。這里要反對的是社會一面倒地本末倒置,把公關看成了危機的本身。認為只要通過更高明的公關手段,就能解決危機的現象。這就像看一個電影,服裝固然也有研究的說道,但重要的是電影的思想內容本身。當然,對于內容本身就是7000件服裝的PPT的電影除外。
理想的公關在處理危機的層面上,是一種幕后工作。并非出了危機才出來工作,更不是對著鏡頭掉個淚博取同情的戲碼。而是要為企業營造一種長期的危機意識,確保各部門在日常運營中能減少危機出現的可能性。并在危機真正發生的時候,確保企業負責人能及時獲得全面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實質性決策,進行有效的公眾溝通。哪怕是危機公關這個詞,也是要慎用的,這個詞容易讓人把危機處理看成是一種技巧,而忽略了長期的策略性思考。
很多人說麥當勞在去年315危機中公關做得很好,所以能平穩過渡,而在福喜事件中由于公關工作有失水準而把企業帶進更深的危機。我們當然不能否認在具體操作上的一些差別。但本質上,315危機是關于產品質量的個體事件。
在此之前公眾對于麥當勞的信任還是不錯的,因此才能安然渡過丑聞。而福喜事件涉及的供應商問題決定了這個事件是個普遍問題,又加接連出事產生的信任崩潰。哪怕有再好的公關手段,都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再次幫助麥當勞輕松二次逃生。
因此,純粹的“公關危機”是不存在的,是個偽命題。公關不是臨時解決問題的救命稻草。對于所謂“公關危機”的津津樂道,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是個危險的事情。宜警惕。
(本文作者介紹:外企伙計,資深職場菜鳥。)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