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董希淼
針對內部人才培養的內向型企業大學通常存在于企業大學設立的初期,隨著企業大學的發展,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客戶需求的多樣化,金融企業大學可以考慮成為服務于外部企業的外向型企業大學,幫助客戶篩選和培養人才,形成企業與客戶之間的良好互動。
近三十年來,中國金融業的迅速崛起,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的數量大幅增加,質量不斷提升,不少金融機構逐漸從“引進國外金融人才”,轉向“培養國內金融人才”。而縱觀全球,金融機構培養人才的模式按照組織形式的不同,主要形成三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金融機構人才培訓部門主導培訓。在培訓實施管理架構方面,將培訓部門作為獨立的職能部門,與該機構的其他業務部門合作,根據金融機構在戰略規劃、經營管理、業務發展等方面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實施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國外的不少銀行金融機構大多運用這樣的模式充實自身的人才儲備庫。例如,花旗銀行在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設立分支機構的同時,也設立了培訓中心,以實現業務與人才輸送的同步;瑞士銀行通過成立學習與發展中心,以開展全球的員工培養計劃,按照該機構業務部門對員工能力的需求,設計和開發相應的學習方案,交由業務部門實施。
第二種模式是金融機構與外部教育機構聯合辦學。相較于第一種企業內部的培訓機制,與外部機構聯合組建學院的方式,不僅是出于金融機構對自身人才輸送的考慮,更是一種對社會責任的關注。通常,組建這樣的學院是金融機構與合作的教育機構立足于打造將教學、科研、實踐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綜合型商學院。例如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堪稱是中國一流大學與世界主流金融機構強強攜手的經典案例。知名教育機構的優勢在于可以為政府部門或企業培養金融人才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而金融機構的參與使該學院培養出的人才更具實際工作能力,更能適應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創新帶來的巨大挑戰。
第三種模式是金融機構發起設立企業大學(商學院)。金融機構獨自發起設立企業大學的目的,在于將理論知識學習與實戰應用、商學研修,甚至學員的職業生涯規劃相整合。此類模式的企業大學不僅基于對金融機構選拔、培訓和孵化高級金融人才,也重視對該金融機構的企業客戶培訓、輸送潛在的優秀員工,為該金融機構的企業客戶設計并實施員工培訓的解決方案。例如,由招商銀行發起成立的招銀大學,其現在發展的態勢已經完全有別于單純的銀行內部培訓部門的定位,成為一家兼具內部教育培訓、外部教育培訓、教育培訓研究、銀行發展基礎研究、工商管理教學和研究等功能的金融企業商學院。
就當前國內金融機構而言,人才培養的職能大多由各自機構中的培訓部門來承擔并實施,真正意義上已經成立并積極推進的金融企業大學屈指可數,農業銀行的農銀大學,招商銀行的招銀大學,浙商銀行的浙銀大學等已經設立的金融企業大學也正在圍繞各自的定位,結合自身企業的需求,逐步在探索中前行。
2016年,由金融科技(Fintech)引發的變革,對金融企業在支付清算、借貸融資、財富管理、零售銀行、交易結算等領域整合能力的需求不斷加強,對互聯網技術的運用要求日益提升。如何為這類金融企業輸送關鍵崗位人才,及時充實金融科技的人才隊伍,是當前金融企業大學區別的其他培訓機構,進而幫助金融企業獲取先發優勢的根本所在。
因此,無論是銀行的還是非銀行的金融機構,設立企業大學或者培訓機構,應當區別于傳統的高等教育機構,同時也有必要超脫于現有的內設培訓部門。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能夠做到“三有”:
首先,做“有特色”的企業大學。在“互聯網+”浪潮涌動與金融脫媒加速推進的背景下,互聯網企業跨界參與金融已經屢見不鮮,人員隊伍、技術開發、業務創新、產品設計等需求應運而生。對于企業內部來講,設立企業大學的意義在于能夠為企業在人力、智力、知識等方面的需求給予資源,提供人才培養計劃,以適應企業的整體發展。
其次,做“有預見”的企業大學。企業大學對人才的塑造和加工,對知識的管理和補充,應走在企業業務發展的前面,引領這個企業,甚至帶動全行業的進步和發展。對于百度金融來講,其最大的優勢在于流量,這在當前國內的互聯網企業中具有領先地位。但如果要跨界發展金融,勢必需要整合金融業務以及身份識別、大數據風控、智能投顧、量化投資、金融云等一系列技術。
再有,做“有格局”的企業大學。針對內部人才培養的內向型企業大學通常存在于企業大學設立的初期,隨著企業大學的發展,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客戶需求的多樣化,金融企業大學可以考慮成為服務于外部企業的外向型企業大學,幫助客戶篩選和培養人才,形成企業與客戶之間的良好互動。如何留住客戶、擁有忠誠的客戶,不僅在于單個產品產生對客戶的吸引,更需要“一站式”的服務以優化客戶體驗。充分發揮企業大學的職能,滿足客戶對于人才培養的需求,也無妨作為一個金融企業在提供核心金融產品和服務時的一項增值服務。
在金融科技的風口上,不少企業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進軍金融科技,既要尊重金融的邏輯,也要學習科技的規律。而金融企業或互聯網公司辦企業大學,正為金融與科技搭建了相互交流、學習、滲透的平臺。因此,這更像是金融與科技融合的一場新實驗。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近著《有趣的金融》。)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