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金融e觀察(微信公眾號:sinaeguancha)專欄作家 董崢
銀行卡保險在國內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但這些年中,銀行卡保險一直處在一種“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這個險種聽上去似乎是對銀行卡提供了保障,而在實際操作理賠時,持卡人會遇到很多麻煩。
上周,某產品上線了一款“銀行卡安全險”的新聞刷遍了媒體。據稱,這款保險設置了五檔保費,對應不同的保額,最低一檔是4.88元/年保1萬,最高是135.88元/年保50萬元。
從保險的范圍來看,該險種基本上覆蓋了主要的銀行卡容易被盜刷的場景,所以獲得了一定數量用戶的追捧。一些媒體寫出了“***推銀行卡安全險,**又給了銀行狠狠一巴掌!”這種吸引眼球的文章。
然而,銀行卡保險在國內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一些銀行尤其針對信用卡推出過類似的保險產品,另外一些機構或者保險公司也都推出專用或財產險中附加的銀行卡保險險種,在目前國內銀行卡風險日益加劇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險種很容易得到用戶的青睞。
這些年中,銀行卡保險一直處在一種“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這個險種聽上去似乎是對銀行卡提供了保障,而在實際操作理賠時,需要當事人提供很多證明材料,特別是由公安機關開具的報案回執,再按照銀行的要求與流程提供一系列手續。由于銀行卡盜刷案件大多不是當時就能發現,而且多是異地盜刷,甚至境外盜刷,持卡人的報案和銀行掛失都有一定程度的延遲,一旦部分公安機關不予配合,持卡人的損失理賠就會遇到麻煩。
另外,所有的盜刷保險服務均有不少“免責”條款,并且解釋權與認定均為保險方,尤其是銀行認為不應補償的行為的損失或費用。因此,持卡人購買銀行卡保險時,最好仔細研讀相關的保險條款,而不要看到“銀行卡安全險”,就認為所有的銀行卡被盜刷的損失都會被賠償。
之所以在相關銀行卡保險中設置了繁瑣的流程,銀行或保險公司也是有其難言之隱的。在現行銀行卡相關法律、法規缺失的市場環境下,央行、銀監會、中國銀聯以及發卡銀行都沒有一個針對持卡用戶風險界定的標準,也沒有一個如美國信用卡產業中風險責任由發卡銀行來承擔這樣的“制度性”政策,那么發卡銀行就面臨著持卡人巨大的道德風險,即持卡人違規用卡后將風險推卸給銀行的情況。因此,發卡銀行很自然地會選擇盡量減少自身損失的方式,這樣就與持卡人之間形成了一種“敵對”關系。
在國外銀行卡的損失,都是由發卡機構承擔后,通過購買相應的保險來分散風險的,但國內沒有類似保險,必須由發卡銀行自身直接面對潛在的損失。如果貿然大規模推出此業務,風險防范的綜合成本過高。由此可見,單靠推出銀行卡保險本身來防范銀行卡風險的作用并不大,更應該由央行、中國銀聯、銀行的出臺配套的法律法規來配合。
前幾年個別信用卡發卡銀行推出“失卡保障”的服務,部分銀行推出了針對信用卡的收費保險,也都由于賠償范圍受到限制而呈現出“雞肋”的趨勢。昨天央視中播放了一段網上購買銀行卡信息的調查節目,但是從頭到尾不過是把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地展示在觀眾面前,結論也不過是提醒持卡人防范這個、注意那個,并沒有從根本上提出解決辦法。
因此,作為持卡人還是以保護好保護好自己的銀行卡才是根本,不能過分依賴銀行卡保險來為自己“保駕護航”,否則出了問題后,真正受到損失的還是持卡人自己。
(本文作者介紹:我愛卡網主編,信用卡市場資深研究人士。專注于信用卡行業發展、服務營銷領域研究多年,從事信用卡產品及服務營銷的策劃及市場工作。)
責任編輯:秦婷 SF165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