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張揚
P2P平臺求監管,但是我們不求牌照。因為牌照意味著變相壟斷、意味著排他性,也意味著非市場化競爭,更意味著P2P或為他人做嫁衣。P2P公司之間模式各異,業務流程尚未完全定形,未來還有諸多變化可能,在這種背景下,牌照監管不利于創新。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一直是媒體和公眾熱衷的話題,P2P網貸去年爆發過一輪倒閉潮,2013年初至今,短短一年間已經有超過100家網貸公司出現各式各樣的風險事件,即使P2P行業的龍頭企業也被爆出資金卷入房地產,可能導致連鎖反應,且不論這一事件是否真與P2P業務有關,但是P2P網貸行業暴露出來的風險毋庸置疑,也一直讓我們這些從業者反思。
P2P被監管是既是大勢所趨,亦是人心所向。一直以來,P2P平臺頭上一直被緊緊扣上“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機構”的三“無”帽子。P2P監管有多難?打個比方說,現在的P2P行業就像一個超大的自修教室,沒有老師管,教師中自然有搗亂的,有胡鬧的,也有想認真學習的,甚至說還有各種學生準備進入這個教室,但是因為環境太吵雜,免不了劣幣驅逐良幣,想認真學習的也專心不了,想規范發展的也會收到各種事件的影響。所以,作為P2P企業的我們求監管,希望能有一個安靜整潔的發展環境。
監管創新是關鍵
P2P被監管,不僅是輿論界的要求,也是P2P業內的希望,業內主流P2P公司都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希望被監管。對“求監管”的呼聲也一浪高過一浪。隨著風險事件不斷升級,P2P會不會被一刀切?又會由哪一監管部門負責監管?是否會采用發牌照的形式做監管?監管又能否有效解決P2P行業現在的問題?
首先,P2P被“一刀切“的可能性并不大,因為P2P本質上是民間借貸的一種進化形式,民間借貸是受法律保護的。從市場的角度來說,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國內投融資需求被嚴重壓抑,2009年第一季度,僅浙江一省倒閉的小微企業就有9萬家,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小微企業的融資就存在龐大的市場,這也是為什么從10年至今P2P行業呈爆發式增長的原因。另一方面,中國的銀行占據了86%的國內金融資源,但是在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基本在50%左右,因為銀行業對金融資源形成壟斷,系統性風險集中在銀行體系內,致使貨幣效率低下,央行[微博]也只能一次次地超發貨幣。如果中國能真正運用好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工具,就能把資金導入到真正有需求的小微企業領域,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表面上看是在對銀行做有效補充,深層次看其實是我們金融體系的重要拼圖,未來有可能替銀行業承擔部分零售業務的風險,把部分金融風險從銀行體系剝離并通過分散的方式加以消化。
社會投融資需求自金融風暴以后被嚴重壓抑,在這種背景下,必然產生新生事物滿足市場的需求,P2P就是這樣一種事物。所以即使把P2P一刀切,只要市場需求存在,必然出現其他形式的投融資方式,市場需求不會被切斷。一些P2P公司的合規性雖然存在爭議,但是一刀切的結果并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大量P2P公司從線上發展為線下,甚至演變為地下錢莊,這對監管來說更為不利。
P2P的監管可以說是世界性難題。從目前國外的監管經驗來看,美國證監會[微博]SEC把P2P視為有價證券的發行平臺,以lending club為例,在具體的流程上,先由webbank把資金放給lending club的借款人,lending club的再為webbank的這筆放款做資產證券化。P2P本質是一種金融脫媒的產物,借款人和投資者是直接交易,但是因為監管強勢介入,美國包括lending club在內的公司已經不再是P2P的平臺,另一方面在lending club與webbank的合作中,如果lending club從webbank購買了有價證券,再轉讓給投資者,lending club無形中承擔了流動性風險,而P2P對比銀行最大的優勢就是不承擔流動性風險。而歐洲國家對P2P的監管更嚴格,需持有銀行牌照,方可經營。
對比國外,美國的資產證券化模式在中國并不可行,銀監會早在2011年就下發了《關于人人貸有關風險提示的通知》,銀行不會介入P2P的交易環節中,歐洲對P2P的要求更不可能在國內落地,目前民營銀行的牌照尚在試水中,未來部分P2P公司或有可能向此方向轉型,但眼下還看不到這樣的趨勢。中國互聯網金融能否領先于全球,P2P能否健康有序地發展,關鍵看監管能否創新。
牌照魔咒
我們P2P平臺求監管,但是我們不求牌照。因為牌照意味著變相壟斷、意味著排他性,也意味著非市場化競爭,更意味著P2P或為他人做嫁衣。
目前,許多P2P公司在求監管的過程中提出了牌照,畢竟牌照意味著合法化。可是目前無論銀行、第三方支付、保險、電商、以及BAT等巨頭都對P2P這個行業虎視眈眈,一旦用發牌照的方式來推進P2P的監管,必然造成大量原本不從事這個行業的公司潮水般涌進行業內,這勢必會影響整個行業的正常發展。2011年,首批第三方支付公司獲得支付牌照,其中就包括了中國移動[微博]、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微博]等巨頭的身影。如果給P2P發牌照,極有可能出現相似的一幕。
事實上,即使第三方支付已經合法化,有超過250家獲得了支付許可,但是真正嶄露頭角的公司并不多,根據統計,第三方支付年交易量在1000億以下的基本無法實現盈利,許多第三方支付的公司靠著母公司強大的背景進行補貼才勉強支撐。在互聯網金融的熱潮下,搶牌照也已經成為了各種非金融公司的共識,百度[微博]CEO李彥宏就表示互聯網金融的大潮不可逆,應加快推進相關牌照的落實。在國外早已被邊緣化的保理牌照在國內有公司不惜千萬爭取,如過有P2P業務的牌照,也會引來一陣牌照熱,但是最終能生存下來的公司并非靠牌照。另外,許多原先并非從事P2P業務的公司為了短期內獲得牌照,也可能買殼爭牌照。這都會抑制現在努力創新,實踐普惠金融之路的P2P公司。
再者,P2P公司現在還處在學習探索階段,正像還在學校學習的學生,如果現在就發牌照,無異于給學生發畢業證書,這對學生進一步探索業務有害無益,有拔苗助長之嫌。P2P模式始于互聯網,最終需要回歸金融,尤其是回歸市場化的金融,中國的P2P有以拍拍貸為代表的純線上模式,有以人人貸、新新貸為代表線上加線下結合模式,有以宜信為代表的線下債權轉讓模式,有以開鑫貸為代表的小貸公司通道模式,有以陸金所為代表的擔保模式。P2P公司之間模式各異,業務流程尚未完全定形,未來還有諸多變化可能,在這種背景下,牌照監管不利于創新。
監管三建議
無論國內外,P2P的監管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因為這種模式尚未定性,未來發展還存在各種可能。如果把P2P納入監管,那首先進入監管的必定是較優秀的平臺,這些平臺的創新能力就會受到抑制,原本無序的平臺則可能依舊野蠻生長。甚至一些P2P公司會改頭換面,以其他的名目來繞開監管,例如有些平臺完全可以稱自己是民間借貸的第三方風險控制,做著相同的業務模式,甚至把較透明的互聯網模式引入線下,反而給監管造成難度。
其實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視為一個整體,近期監管層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行為即可視為一個信號,第三方支付是互聯網金融的基石,如果規范了第三方支付、P2P、眾籌等其他創新的模式亦難以突破此藩籬。對監管層來說,P2P監管成本、投資者教育、如何界定P2P的業務范疇等也是短時間內無法落實監管的原因。
目前P2P飽受爭議的正式資金安全性問題,目前包括新新貸在內的上海P2P公司正積極通過銀行渠道完成資金托管。但是整個P2P還存在許多冰山下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用合適的方法進行監督。
首先,監管先管人。此前跑路或倒閉的網貸公司中,絕大部分創始人并不具備金融的背景,部分甚至是民間借貸的長期欠款人。監管的首要任務就是對高管的資質進行審核,設定相應的準入門檻,把有權利挪用客戶資金的人,例如公司的法人代表、創始人和財務等高管,對這些人采用備案制,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P2P公司的資金安全性。
其次,提升IT建設。目前證監會已經利用監控交易,獲得海量數據,設定警示指標的方法對基金經理進行監控,如果類似方法能在適當的時機用于監控P2P交易,既能降低監管成本,也能看出P2P公司是否存在資金池、期限錯配、拆標、自融等違規行為。相信監管層也會考慮利用接口的方式監控P2P的交易過程。
自去年底一來,P2P公司遭到了各種黑客的攻擊,未來能否做好網絡安全性工作亦將是P2P公司的重中之重。
最后,加強從業者、投資者教育。
其實P2P行業的從業者和投資者都或多或少存在投機的心態,P2P本質是民間借貸,從業者和投資者難免沾染到民間借貸風氣,在發展中需要以金融的要求逐漸將其規范,這樣才是民間借貸陽光化的途徑。互聯網金融能走多遠,其實最終取決于普通人對風險的容忍度。目前P2P的投資者存在兩種不良心態,首先是“儲戶心態”不能承擔風險,其次是“股民心態”,執著于打新,覬覦高收益,不做擊鼓傳花的最后一棒,在高息平臺做分散投資,但是實際情況是僅高息一條,“按圖索驥”找到就很可能不是馬。平臺擔保、高息等現象其實也是源于投資者不健康的投資心態造成的。
對于P2P行業的發展,其實更應考慮監管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方式,如果市場充分競爭,投資者教育能取得進展,加強風險揭示,P2P公司自身也能夠規范自律發展,并適當披露必要的信息。目前我國已經有了證券從業資格,銀行從業資格,保險從業資格的老師,如果有互聯網金融從業資者的考試,將有利于P2P公司選拔人才。
P2P行業是民間借貸的一種進化形式,未來P2P的發展方向應是科技化、規范化和透明化,P2P對上要符合監管層的要求,規范有序發展,對借款人要能提供公平的金融服務,不轉嫁融資成本,對投資者要能夠提供專業的風險控制服務,引導投資者做小額分散投資。目前P2P行業風聲鶴唳,對優秀平臺的要求就是在市場優勝劣汰的法則下,加速P2P兩極分化,用“公平金融”的理念發展互聯網金融,讓P2P真正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
(本文作者介紹:新新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對小額信貸有著深刻而獨特的見解,2013年率先引進英國成熟的小額信貸技術和理念。)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