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萬建華
未來的金融之爭本質上可能是賬戶之爭。誰的賬戶體系規模最大,誰的賬戶功能最豐富,誰能給單個賬戶用戶帶來最好的體驗和收益,誰就將掌握移動互聯時代的金融先機——持續的資金流和人氣。
近半年來,互聯網金融創新開始表現出兩個有趣的現象。
一是社交屬性大大強化。春節期間,“微信紅包”把很多年輕人吸引在手機屏幕前,通過一場全民游戲,深入推廣了“轉賬匯款”這一傳統個人金融業務在移動互聯時代的全新體驗。而騰訊公司也畢其功于一役,借助微信關系圈的火熱人氣一舉完成了天量的用戶拓展和銀行卡綁定,進軍移動支付市場的戰略實現了完美的彎道超車。
二是多功能產品受到推崇。在“余額寶[微博]”天量增長的迅猛勢頭帶動下,基于貨幣基金的各種“寶”你方唱罷我登場,通過各種應用場景迭加和收益率競賽成為老百姓爭相接納的“儲錢罐”,大量分流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引發了金融市場內外的激烈爭論。
如果我們仔細推敲,就會發現:不管是社交屬性的放大,還是多功能的涌現,幾乎所有的新翅膀都是牢牢插在“綜合賬戶”身上。這實際上隱含著一個趨勢:未來的金融創新不再拘泥于單一的產品或者渠道,如何發揮綜合賬戶的價值成為創新者和投資者們最為關注的焦點。
賬戶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想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移動互聯網時代,大部分商業模式都是加載于人氣興旺的社交關系網絡上,而賬戶是構建社交網絡的基本細胞;其二,賬戶為客戶關系維護、交叉營銷、大數據分析提供了天然的載體。從轉化效果來看,在綜合賬戶上推陳出新無疑比單一產品創新更為直接,也更為有效。
其間原理,我在《金融E時代》一書中也做過闡釋——“在信息經濟時代,賬戶不僅僅是用戶連通互聯網的身份憑證,更是包括信息價值和貨幣價值在內的客戶所有價值的綜合載體。它既是商家、企業同客戶交互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挖掘客戶價值的直接途徑。在已經敞開大門的網絡經濟時代,賬戶會成為貨幣活動的大本營,它將是每一個獨立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綜合理財與財富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誰擁有了客戶賬戶,誰也就掌握了客戶資源和業務基礎。”
回過頭來看,能夠帶來比活期存款更高的收益僅是群“寶”起舞的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這些“寶”們既能購物又能轉賬,既能繳費又能還款的多功能委實給客戶帶來了不一般的便利和綜合價值。持續流入的沉淀資金和人氣為賬戶平臺提供了豐厚的生長土壤,沉淀資金的有效利用則成為賬戶平臺反哺客戶的陽光水分。
如果借用最近在互聯網圈子里很流行的“互聯網金融三板斧”——“有了賬戶一切都變得簡單:有留存資金的就去關聯貨幣基金,有供應商的就提供貸款,有賬號的就做支付”,我們就能明白為何近來有如此之多的創新資源持續投入于賬戶體系建設的根本原因:得賬戶者得金融。
所以,未來的金融之爭本質上可能是賬戶之爭。誰的賬戶體系規模最大,誰的賬戶功能最豐富,誰能給單個賬戶用戶帶來最好的體驗和收益,誰就將掌握移動互聯時代的金融先機——持續的資金流和人氣。從這一點意義上來說,已經掌握強大社交網絡的互聯網公司無疑已經捷足先登,傳統的金融機構需要考慮,面對互聯網跨界挑戰,如何將億級規模的賬戶資源和金融運作經驗進行有效整合,從而保持綜合金融的優勢。
從實踐來看,券商的跟進步伐更快一些。近來陸續有券商通過各種創新手段,推出了在投資炒股的基本功能之上又迭加了保證金余額可自動產生理財收益,并能廣泛用于購物、消費、繳費、還款的“證券類綜合賬戶”,受到了市場的高度關注。我們國泰君安證券[微博]最近推出的“君虹一戶通”就是賬戶創新的一個案例。
對于此,我個人的判斷是:單一金融產品創新和單一金融渠道創新的時代已經徹底過去,依靠利率管制和通道政策食利的時代也已經過去。伴隨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跨界的深化演進,金融創新將持續圍繞賬戶開發和渠道多元化對接兩個要素進行。資金成本的抬升可能會讓金融機構過幾年緊日子,但挖掘賬戶價值的努力將永無止盡。
(本文作者介紹:國泰君安證券董事長萬建華)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