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嵇少峰
信貸風險控制的本質與根本的訴求、信貸技術、信貸戰術與信貸戰略的基本內容以及最原始的要素是什么?
寫在前面
經歷過2008年至今尚未結束的兩次信貸危機,我一直努力尋找信貸風險控制的各種方法、挖掘其背后的本質,希望能找到解釋各種信貸現象的鑰匙,指導我及機構的工作。但在收集、整理、學習過很多信貸管理文獻后,我卻陷入了迷茫。
當下中國的信貸研究出現了兩個明顯的問題:一是絕大多數研究成果傳承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理論,內容宏觀且不完整、針對性不強、對市場的反應滯后;二是理論研究與實踐兩端分離,理論研究者大都沒有信貸的實戰經驗,其學術雖有一些體系傳承,卻太過空洞無法指導信貸機構的具體工作。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許多優秀經驗,如各種風險管理的手段,IPC、信貸工廠、貸前貸中貸后管理等經驗,大都停留在技術與方法的微觀層面,對機構的風險管理系統建設缺乏指導性。信貸機構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旦形成風險,就將其籠統地歸于道德風險、操作風險與內控不嚴,無法從根本上發現問題的本質并加以改進。
我曾經試圖從傳統信貸風險管理理論與信貸實踐的兩端入手打通彼此的聯系,但事實證明這個努力是徒勞的。事實上當下中國信貸行業并不存在一套權威且相對具體的風險控制理論可用來解釋身邊的信貸現象并指導我們的工作,信貸實踐者撰寫的大量書籍也局限在貸款管理的具體工作方法中,與傳統理論的勾連非常勉強。
無奈之下,我只有自我折磨、反復思考,直到2016年我提出了我的《樸素信貸風險控制學》雛形--《論信貸機構的技術、戰術與戰略》,第一次白描了《樸素信貸風險控制學》的核心內容,從戰略、戰術與技術三個層面對信貸機構的風險管理進行了定義與詮釋,闡述了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經過反復調整,我現在感覺,用這套理論(暫且高估一下吧)很多復雜的信貸現象都可以解釋得通了,特別是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紛爭。關于戰略戰術、道與術之類的信貸論述早就有之,無論是軍事還是商界應用都很廣泛,但是將戰略、戰術與技術的邏輯關系全面與信貸風險管理工作相對接,特別是嚴格劃分了戰術與技術的邊界,并賦予各自的具體內容,這應是業界第一次有人這么嘗試,也正基于此,諸如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風控顛覆銀行的說法才得以找到合理的解釋,很多技術與制度之間糾纏不清的矛盾也能找到根源。
在此之后,我又試圖找到信貸風險控制的本質與根本的訴求、信貸技術、信貸戰術與信貸戰略的基本內容以及最原始的要素是什么?直到今天,我又有了一些心得。
信貸機構與利潤產生的根源
信貸機構很少反思其機構與利潤產生的根源,雖然相關的理論早已汗牛充棟,教科書比比皆是,但這些理論很難與信貸機構的具體工作直接對應,中間有明顯的斷層。因此,為了直觀地體現與風險管理的關系,我從另一個角度進行了簡單的描述——資金持有人與資金需求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及交易帶來的不確定性催生了信貸機構的出現,信貸機構與信貸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及交易帶來的不確定性,是信貸機構存在及產生利潤的根本原因,不存在完全沒有風險的信貸市場,風險越低的信貸產品利潤越低。
對信貸機構而言,有效控制風險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依靠備付金、不良撥備、利潤積累等手段來應對不可控風險和系統性風險;二是通過不斷提高信貸風險管理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少信息不對稱及交易帶來的不確定性。努力提升識別風險、控制風險的能力,形成技術先發優勢與壁壘,這是信貸機構生存與發展的最有效手段。
以上觀點并不新鮮,我只是用了一種直白的手法,提示了信貸風險管理中最重要部分——解決信息不對稱、減少交易的不確定性,這樣就讓信貸機構不再被各種理論及名詞所困擾,明確了工作的主要方向。
信貸風險管理的內容及表現的手段
傳統的信貸風險管理理論中,風險管理的內容包括風險識別、風險控制與風險轉移。但在信貸工作中,這三個層面的定義并不具體,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對風險識別與風險控制這兩個層面更沒有清晰的劃分,風險識別與風險控制的具體工具、技術與制度也往往被混為一談,讓我們產生了很多誤解,把零散的信貸工具、信貸技術與風控手段當成信貸機構存在與發展的充分條件,甚至出現大數據風控顛覆銀行等邏輯不清的觀點。
信貸風險識別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信貸客戶與信貸機構操作層的信息對稱;二是信貸機構操作層與決策層的信息對稱。
信貸風險控制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研究、推動、落實信貸客戶、信貸機構操作層、信貸機構決策層之間信息對稱的有效性與效率;二是在信息對稱無法充分實現或信息對稱工作失能后,使信貸機構能夠減少或避免損失的手段。
信貸風險轉移的主要工作內容,是指信貸機構為防止信息對稱失能或不可預見的風險,事先在制度層面、技術層面設計的將預期風險全部或部分轉移給他人的手段與解決方案。
上述內容落實到實際工作中是非常復雜的,國內信貸理論研究在指導實踐這個節點上出現了問題——沒有把風險識別、風險控制與風險轉移的內容與信貸機構的具體工作進行系統且清晰的連接,在信貸機構層面變成了雜亂無章的什么貸前、貸后、貸中管理,各種重復、交叉的技術規范、內控制度等,道理都有,但又分不清主次、抓不住痛處、說明不了本質。
為此,我將風險識別、風險控制和風險轉移的相關內容與信貸機構的企業戰略管理體系進行了對應,明確了信貸機構全面風險管理的抓手在于信貸戰略、信貸戰術與信貸技術三個層面的建設與能力的提高。之所以用企業戰略管理來傳接,是因為它是與實操最貼合的體系,想出這個辦法,也花了我數月的時間。我還對信貸戰略、信貸戰術與信貸技術逐一進行了定義與詳細的描述,指明了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同時,我在信貸技術、信貸戰術與信貸戰略中又重點突出了信息對稱的內容,把信貸機構經營風險的本質與實踐工作進行了勾連,最終實現了觀點的閉環,由此形成了我的《樸素信貸風險控制學》雛形。
《樸素信貸風險控制學》重點在風險識別與風險控制兩個方面,即目前信貸機構常規意義上的“風控”,暫未涉及風險轉移方面的內容,同時放棄了對傳統信貸管理理論的傳承,盡量在指導實踐中投入精力,這既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投機取巧的做法。
《樸素信貸風險控制學》的基本觀點是:信貸機構如果要實現對信貸風險的有效管理,必須在信貸戰略、信貸戰術、信貸技術三個層面同時構建起健全的基礎架構并打造與之匹配的、良好的管理能力。信貸的戰略、戰術、技術之間既有本質區別,又密切聯系。信貸戰略統領信貸戰術與信貸技術,信貸戰術可以有效組織各種信貸技術,充分體現并實現機構的信貸戰略。信貸技術服務于信貸戰術,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影響與改變機構的信貸戰術,重大的信貸技術革新可以根本性改變信貸機構的信貸戰術,并全面影響信貸機構戰略的調整。
信貸技術:是指為實現信貸基礎工作目標,推動并努力實現信貸決策機構、信貸人員與信貸客戶之間充分、有效信息對稱的具體手段的總稱。信貸技術產生的根源在于對信息對稱工作的需要。信貸技術包括信息對稱的內容、維度、權重及其設計方案;信息采集的方式、渠道與技巧;行業趨勢分析工具、數據庫等信息基礎設施;信貸基礎技能以及風險識別、風險控制基本工具等。它既可以是一個具體的工作技巧、風險模型,也可以是指導、保證信貸機構、信貸人員完成信貸工作的一切軟、硬件設施。信貸技術的中心內容是實現與客戶之間的信息對稱并完成風險識別的基礎技能與手段。
典型的信貸技術如交叉驗證、大數據風控模型、不動產抵押打折技巧、貨品的質押方法。我們的IPC模式中提及的交叉驗證、圖表工具,包括時間軸工具、上下游分析工具、資產負債表工具、損益表工具、現金流量表工具等;打分卡模式中的邏輯回歸、神經網絡、決策樹、馬爾科夫鏈、生存分析等;基于機器算法的大數據收集、存儲、分析、挖掘、建模等;包括通過互聯網批量獲客的手段,這些都是歸于工具類的、技術層面的東西,它是所有信貸工具類的集合,又高于工具。信貸風險控制技術的進步,將推動信貸風險控制戰術乃至信貸風險控制戰略的轉型與升級,革命性的信貸技術的出現,有可能全面改變信貸機構的戰術與戰略。
信貸戰術:是指信貸機構選擇、組織合適的信貸技術,指導各級部門與信貸人員全面實施信貸行為、實現信息全面對稱以及建立信息對稱失能后的風險處置預案等所有方法與制度的總稱。信貸戰術在機構戰略的指導下,努力把信貸技術與人力資源、技術資源、財務資源有效地結合起來,使機構的流程優化、技術得以充分應用并形成自我完善、自我進化機制。信貸戰術的最主要目的是保障、促進、提高信貸機構信息對稱的能力與效率、確定不同信貸戰略規劃下的信息對稱工作安排、建立信息對稱工作失能情況下的風險處置辦法等。
信貸戰術主要包括:信貸組織的基本原則、組織領導、流程部署、部門協同、信貸實施、后臺管理、技術支持、績效考核、業務培訓、運營保障、不良資產管理等。信貸戰術反映信貸工作的具體規律、服務于信貸技術、從屬于信貸戰略,又對信貸戰略的規劃與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信貸戰術的形成和發展,受機構屬性、信貸技術、機構編制與組織結構、人員素質、區域經濟金融特點、機構資源等條件的影響,又對這些要素產生相當的影響力。在某種程度上,信貸技術和人員素質對信貸戰術具有決定性作用。
信貸戰略:是指信貸機構從全局考慮,謀求實現機構目標的規劃;是信貸機構設立遠景目標,并對實現目標的軌跡進行的總體性、指導性謀劃,是對信貸機構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整體統籌。影響信貸機構戰略的三個主要因素:一是信貸機構的愿景規劃(包括信貸機構本身的使命、核心價值觀和愿景)和資本屬性;二是信貸機構自身的技術能力與戰術能力;三是信貸機構所處的環境,包括了宏觀環境和產業環境兩個部分。宏觀環境主要是看信貸機構所處區域的經濟狀況以及經濟周期對自身規劃產生的影響;而信貸機構的產業環境則包括了金融監管政策、信貸資金的來源與成本、信貸對象、同業競爭者與潛在的風險等。
信貸機構為了能夠在不同的信貸市場有效控制其信貸風險,提升盈利能力并實現其戰略目標,需要不斷提高機構、信息人員在信息有效對稱方面的能力與效率。這個目的直接引發了信貸機構對信貸技術、信貸戰術建設的訴求。
《樸素信貸風險控制學》還試圖對信貸技術、信貸戰術、信貸戰略的本質及基本原理進行詳細的表述,本文節選有關于信貸技術的部分內容。
一、信貸技術最底層的東西是信貸現象,推動信貸技術形成的原因是信貸現象的反復出現。信貸技術是被信貸現象所觸發,最初是借貸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的零散意識以及對整個過程的總結,這些總結經過長期的運用,有的轉化為信貸工具、信貸技巧,有的則形成信貸基本共識,即信貸技術的基本原理。我將這些統稱為信貸技術。
二、信貸技術是多層疊加的,信貸技術有遞歸性結構,信貸技術包含著另一層微觀一點的信貸技術,直到最基本的對信貸信息點的發現、采集與分析。信貸技術也可以是模塊化的,即它們可以是更微觀的信貸技術組成的系統或模塊,其中一部分形成了信貸工具、另一部分對這些信貸工具行使針對性的支持功能。為了實現一個信息或一組信息對稱的目的,按一定規則與基本原理聚集起來信貸技術,可以形成信貸技術集群,比如大數據風控。但這種集群的目的比較單純,其目的僅限于實現單個信息或一組信息的對稱,有別于信貸戰術的組織與實施。
三、信貸技術的本質隱藏在為實現信貸目標而去組織、協調信貸現象的過程之中。信貸現象是隱秘的,需要人們去發現或發掘。有的信貸現象是偶然被發現的,有的是需要經過系統、深入的調查與研究,有的則需要知識的積累和現代技術來揭示。這些信貸現象在很多情況下被行業內稱為信息維度,兩者有相通之處,但并不完全相同。
四、信貸技術具有一定的自我成長性。特別是在信貸客戶互聯網化及計算機輔助功能在信貸中的廣泛運用后,信貸技術的自我成長性更是得到了發揮,但這個自我成長的過程必需有人的參與。這是因為信貸受經濟、人文、政治環境、競爭等外部因素影響過大,這些過程均需要多頻的決策干預。外部生態在通過計算機模擬、轉換的過程中會形成滯后及信息衰減,計算機輔助設計者必須對信貸技術的各個工具、模塊及技術集群等做出適度的評價與組合。經濟、金融的變量太多,顯然不是類似圍棋這種相對單純的規則可以實現AI自我學習的,雖然信貸技術在這方面可以充分使用人工智能,甚至相當一部分信貸產品可以通過人工智能來實現有效風控,但完全替代顯然是不可能的。信貸的組合模型的復雜程度以及對時效的要求、感性的決策,使計算機無法及時解析并在工程上予以實施。計算機智能的局限性來自于人的局限性,因此這些工作最終仍需人來統籌。
五、新的信貸技術往往伴隨著新的信貸群體及新的信貸需求而產生,主要來自于傳統信貸機構以外的信貸現象,這種現象上升到新的、可靠的信貸技術,需要一個長期的驗證與去偽的過程。新的信貸技術作為子技術或技術集群,如果要融入到成熟的信貸市場,需要對傳統信貸機構的技術、戰術乃至戰略作巨大調整。在大、中型銀行,信貸管理已然是一個龐大的應用系統,新的技術的融入,需要每個部門每個環節做出相應的調整與選擇,在的甚至需要顛覆性重新設計,這給信貸機構帶來巨大的壓力。由于信貸行業巨大的存量規模及對風險本能的拒絕,未經長期驗證的新技術試圖迅速被信貸機構應用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科學了。我們應該適度理解大中型信貸機構對新技術反應的低效率。
六、新的信貸技術經常在不受金融監管的民間信貸市場環境及新經濟群體中產生,它們很少受傳統的信貸技、戰術體系的約束。新的信貸技術一部分會逐步得到傳統信貸機構的理解而得到應用,另一部分則會在監管外信貸市場引發階段性暴利或導致巨大的信貸失敗。
……………………。
關于《樸素信貸風險控制學》的詳細內容,不在本文中描述,上述觀點的陳述是為了下面行文的鋪墊。
中國銀行業小微信貸制勝之道
根據《樸素信貸風險控制學》的觀點,我們從技術、戰術與戰略的三個維度來談一談中國銀行業在小微信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小微信貸市場分類不準確,管理模式混雜。當下銀行業對小微信貸市場及產品的分類是極其模糊的,絕大部分按貸款金額的大小,部分參照國家統計部門標準,有的甚至把個人消費信貸與個人經營類信貸歸為一類,風險管理邏輯混亂。從信息對稱、風險控制的基本原理出發,我們首先應把消費類信貸與經營類信貸嚴格分離,其次應該把小型信貸與微型信貸作嚴格分離,因為這四種類型的信貸產品,信貸機構在信息對稱的工作安排,包括獲客的方式、應采集信息的總量與維度、信息對稱失能后能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均存在明顯的差異,銀行應根據不同的產品特征與信息對稱的要求進行風險管理,組織對應的信貸技術與戰術。
二、技、戰術邏輯不清,絕大多數銀行從業人員不了解信貸風險管理的本質,未搞清IPC與信貸工廠等主流小微信貸模式的要義與局限性。
1、以IPC(德國國際項目咨詢公司)小微信貸技術為例,它是目前國內小微信貸領域最具代表性的風險解決方案之一,按我的理解,它實際上包括了信貸技術與信貸戰術兩個方面的內容。在技術層面,IPC通過對信貸員的標準化教育,使信貸員的能力提升到可以有效收集、識別客戶信息及風險的程度,通過信貸員將信息有效傳遞給信貸機構決策層,最終實現信貸機構、信貸人員與信貸客戶的信息對稱。這種做法如果管控良好,可以解決信息對稱工作的兩個基本要求,一是通過信貸員對客戶信息的準確性進行識別、對信貸對象主要信息進行較大范圍的覆蓋,二是對可能引發客戶還貸變化的不確定性信息及影響程度進行評估。
IPC在信貸戰術上雖然也包括內部制度的建設與流程管理的內容,但其側重點仍在于對人的管理。其主要優勢是信息對稱的自由度高、成本低、模式相對固定,信息傳遞的路徑短且直接、不易失真,因此對信貸流程及IT建設的要求不高。這種解決方案,長期以來重視對人的培養與管理,對互聯網及其它能有效推動信息對稱的新技術、新場景研究與應用不足,信貸人員拘泥于傳統的掃街模式、人工分析客戶數據,風險評估也大都局限于客戶本身,對外部因素引發的風險基本無感。這種解決方案嚴重依賴于信貸人員的敬業、道德及業務素質,使機構的發展受困,對外部環境、市場競爭充分度等反映遲緩。機構到達一定規模、管理層級變長、網點數變多后,容易出現管理與發展的瓶頸,甚至出現系統性管控風險。
2、信貸工廠是當下另一個被銀行廣泛采用的小微信貸風險解決方案,發端于淡馬錫富登。它也包括信貸技術與信貸戰術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在信貸技術層面,機構首先要擁有一套完整的信息對稱方案。信貸工廠要求,機構需要先確定目標客戶群,然后對這個目標客戶群進行詳細的調查、分析,對不同行業、區域進行詳細分析,以此為基礎建立風控模型及IT管控體系,使信息采集、分析工作實現標準化、流程化與批量化。二、在信貸戰術層面,要求建立工廠流水線式的操作流程,提升機構信息傳遞的準確性與效率,同時對崗位作嚴格切割,防范操作風險與道德風險。
仔細分析信貸工廠的要旨后,你會發現信貸工廠在信息對稱方面的工作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第一、信貸機構對信息對稱工作的把握重點不在于信貸人員,而在于首先應擁有一套完整、可靠的信息采集、分析、評價的工具,這套工具還要與當地的市場、行業、地域特點吻合,并且要具備連續跟蹤和及時迭代的功能。這對信貸機構的能力、時間、成本的要求巨大,自我開發基本是不可能的。當下的做法是向外部信貸風險方案服務商購買??陀^地評價,這種系統可以解決信貸機構60%的需求,但同質化肯定是非常嚴重的,很難適應不同的小微信貸機構與市場的要求。除此之外,對信貸客戶的信息采集工作仍需要信貸員手工作業,這個環節的風險并沒有得到有效防范,而且既然要實現全程數據化,則采集的信息特別是非標準的、無法量化的信息采集失真度很高。小微客戶群體過份復雜、數據源不確定、受市場影響、區域影響太大,模型的迭代很難跟上現實的需求,事實上也不可能存在一套這樣的系統,可以適合幾乎所有的機構在任意區域對信息對稱工作的需求。這個方案在防范信貸員操作風險、提高機構效率的同時,也扼殺了信貸員采集非標準化信息、軟信息的能力,更扼殺了信貸員的責任心。這個模式下,把人當作運作機構的一環,對信貸員的培養與管理比不上IPC的全方位要求,容易使信貸員在采集信息的準確性、全面性方面出現問題;在強制切割崗位后,一線信貸人員的信息最終傳遞給決策系統時,往往會帶來更大的失真,特別是軟信息很難脫離人而以數據的形式實現可靠傳遞。技術系統建設的滯后或風險評估模型不人性化,容易出現信貸人員修改客戶原始數據以適應審批要求的現象。
在實現信息對稱的技術安排上,期待有一套科學、準確的IT系統與風控模型來一次性解決問題,本身是違背了小微信貸的市場規律,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夢想。信貸工廠的信息對稱的準確性不如IPC,過分依賴系統的功能抹殺了人在非標準化信息采集過程中的優勢,但信貸工廠最大的好處恰恰是IPC最大的弱點,即機構容易做大規模和快速標準化復制。信貸工廠的長項是戰術方面的流程化管理,即擅長把信貸操作層信息高效傳遞給決策層,但并不能解決信貸操作層與客戶之間信息對稱的要求,這就是說,源頭上信息采集不太可靠的、不太全面、僵化教條,信貸決策如何能夠做到科學、準確?信貸工廠一般來說只適合非常標準化的、對采集信息量要求較低的信貸產品,很難適應小微信貸的需求。
正因為IPC與信貸工廠的優缺點,業界才會出現將兩者融合的做法,即前端的信息對稱工作仍由IPC信貸員來完成,中后臺管理使用信貸工廠的流程化管理手段。根據我的觀點,這種做法其實是IPC的信息對稱技術與信貸工廠的流程組織戰術的結合。這種做法表面上解決了兩個方案的缺點,但事實上很難調和,因為IPC是以信貸員中心化為基礎的,而信貸工廠則是要讓信貸員去中心化,這兩種體系的管理邏輯與企業文化是完全不同,操作不當有可能讓兩者各自的優點均得不到發揮,反受其累。
我對IPC及信貸工廠的評判并非是對他們的否定,這兩種解決方案對當前銀行業來說仍是最重要的、主流的小微信貸風險解決方案,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與傳承,但對他們進行改造與提升是非常必要的,銀行業在這方面做的工作太少。
三、對信貸技、戰術的研發投入未觸及信息對稱工作的重點,過多地關注信貸流程的管控以及抵質押保證措施的落實,對信貸機構與客戶之間的信息對稱技術開發重視程度不高。國內外為銀行提供風險解決方案的公司同質化嚴重,這些技術關注的重點也多數在于常規信息的采集、信息傳遞、工作流程的嚴謹。銀行當下所采集的信息,多數局限于客戶的基本信息、一些銀行流水、合同、三表及財務數據的收集等,信息占有量小、自動化程度低,絕大部分銀行對本行的對賬單分析都還依靠人工判斷,殊不知道諸多互聯網企業早已使用了網銀流水自動分析軟件,而且這幾乎是舉手可為的極簡單技術。小微企業受外部因素影響非常大,所以其風控模型的維度、權重等設計應該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企業所處的行業、區域不同而進行及時調整。銀行應建立長效動態跟蹤及連續迭代機制,根據內、外部的海量數據及時修訂風險策略、作出準確的預判。這是銀行需要重點打造的核心競爭力,不能一味依賴向外部公司簡單的購買。中國的銀行面對互聯網企業的大數據羨慕不已,卻對自身巨量的數據及場景資源置之不理。對外部經濟環境、行業數據與風險預警信息的利用,也往往只停留在領導的工作報告中,很少用來指導信貸實踐,鋼貿行業就是一個明顯的案例。
四、受困于大公司病,機構越大、層級越多,信息對稱難度越大。小微客戶的信息復雜且多元,不易真實取數,機構也很難控制信貸人員取數的過程及質量,人為的因素影響巨大。中國的銀行業國有及政府主導占絕對主流,從上到下都是職業經理人及打工者的心態,很難設計出長期利益有效綁定的績效制度,股權、分紅權等激勵方式也無用武之地。因此,當銀行只能以當期業績對信貸人員進行績效考核時,短期行為特征就會非常明顯,加劇了信息失真的可能,產生操作風險與道德風險便成為一種必然而不是偶然。這種必然,隨著機構膨脹及績效考核的簡單粗暴而逐漸加劇,甚至會形成傾覆性的系統性風險。近幾年多家銀行都遭遇了這種風險,導致談小微色變,紛紛失去了對信息對稱及信貸人員的信心,一致轉向追求抵押物,這雖然說是權宜之計,但從信貸機構的能力建設角度看,的確是懶惰、無能的做法。
中國銀行業在信息對稱工作本質的理解是有欠缺的。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本質上是信貸機構在客戶、信貸操作層與信貸決策層之間信息對稱能力的提高,而我們的銀行卻把工作重點放在了信息不對稱帶來損失時可能采取的防范措施上,這是信貸戰術中的防御手段,是被動的、原始的、幾乎任何機構都會使用的簡單手段,而我們絕大多數銀行竟然把這當成幾乎唯一的信貸戰術,這是中國銀行業的最大悲哀?;ヂ摼W金融刺激了信息對稱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互聯網金融顛覆銀行這種說法,這種說法雖然邏輯上不通,但它使信息對稱技術的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是對銀行不作為的嘲諷。
客觀地講,當下很多互聯網金融科技企業過分地夸大了已有的信息對稱技術,這些技術對小微企業信貸的作用還相對有限,只是在個人消費信貸、個人小額信貸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這種突破已經帶來了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傳統銀行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在這些領域,信貸技術與信貸戰術之間的組織邊界已經被模糊,信貸機構與客戶之間的信息對稱不再有信貸員介入、信貸操作層與信貸決策層也不再是實體的人及評審會,信息傳遞與決策完全被計算機風控系統所代替,人工智能、機器自我學習、系統自動迭代已非常普遍,技術人員、業務人員、風控人員已形成交集,跨界的組織力量開始顯現。這些企業的第一大優勢是技術優勢,第二大優勢是思維方式,他們敢于創造場景、使用數據、相信信息對稱的價值,其創新的意識值得我們銀行業反思與學習。當然,我們也要看到,互聯網創新的一些金融產品,其風控的本質是概率致勝,對客戶基本信息的采集范圍非常狹窄,主要依靠用信貸結果來對決策引擎進行修正,這雖然有一定的依據,但這種方法存在三個致命的缺點,一是純數據驅動的信貸產品很容易被模仿與復制,大量亂入者會使市場受到嚴重沖擊,風險狀況及決策模型失真或失效;二是純數據驅動的信貸產品,在初創期需要犧牲大量資金與時間來進行驗證,穩定后一段時間內也能做到相對可靠,但一般不容易跨過經濟周期的洗禮,因為這種產品對客戶的基本信息了解太少,無法以此預測客戶未來的趨勢,風控的基礎是以結果為導向的,當外部經濟、信貸環境突變、不良大量出現時,機構已來不及調整。因此很難抵抗系統性風險;三是欺詐與反欺詐的技術斗爭會長期存在,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既可以為信貸機構所掌握,也可以被不良者所利用,這種產品需要信貸機構長期在技術上進行投入,成本巨大。
五、受困于公司治理結構機關化的特點,中國主流銀行的信貸戰略缺乏可持續性與完整性。公司治理不科學、高管利益與銀行利益無直接相關性;總行董事長、行長的頻繁變動使得機構經常調整戰略規劃。小微信貸投入與收益期較長,如果不被當成長期戰略,則很容易被冷落而陷入困境。客觀地講,近十年來中國銀行業在信貸戰術與技術方面的努力還是有目共睹的,但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信貸戰略方向搖擺不定,其根本原因在于銀行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遲遲無法落實。不合理的追責機制和高管的免責心理,導致機構高管與信貸人員本能地為可能的信貸風險尋找退路。對高風險、高收益的小微信貸產品而言,收益高低被體制所忽視,而高風險顯然要被追責,對免責的第一訴求使銀行從業人員很難萌發對小微信貸及新的信息對稱技術試錯的勇氣。新技術的應用還需要銀行調整IT架構與復雜的組織流程,短期投入大、見效慢,因此銀行在當下的管理環境中更愿意直接引入背書或擔保機制,來補充對新技術信任感的不足并保持現有的決策習慣。這些問題都需要銀行的最高決策者拿出勇氣和決心才能突破。
六、二元制體制導致銀行對非公有機構的合作心存疑慮,傲慢與自私的心態完全破壞了與外部機構合作的基礎。銀行受機制所困,在小微信貸方面借助外部的力量是必須的,這個外部力量既包括為其提供技術與信息服務的科技公司、互聯網公司,也包括提供風險外包、勞務外包的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保險公司等。從風險產生利潤的原理看,風險外包的同時,利潤讓渡是必然的,而且應與風險程度相匹配。如果銀行不愿承擔任何風險,卻仍強求獲得最大的收益,這是違背經濟規律的。零風險則零利潤,銀行最多獲得一些國家存款人身份帶來的監管套利的機會,而不可能安全與利益兼得。不想讓渡利潤的風險外包,帶來的結果必然是互相欺騙與兩敗俱傷。
比較好的做法,應該是銀行把信息對稱的部分工作外包給合作機構,借助體制外的小機構解決大機構人員成本過高及信息對稱工作中體制的缺陷。小機構特別是民營機構,在人的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比較容易建立穩定的契約關系。銀行依靠外部機構提高信息對稱的效率和質量,降低信息對稱的成本。銀行與擔保機構、信息服務商之間的保證金、擔保機制,主要的目的是確保外部機構的服務質量,而不是為了轉嫁全部風險。
在客戶的選擇上,銀行要改變自己的自私心態,把自己認為高風險的次級客戶推給擔保機構是錯誤的。銀行應該從向其輸送直觀上安全、但微觀上需要做很多信息對稱工作的客戶。外包給擔保機構的表面上是風險,實際上應該是信息對稱的工作,選擇的應該是銀行自己不了解、盡調成本高、信息不易采集、銀行無風險控制抓手之類的客戶。銀行應將擔保機構、信息服務商當成共擔風險的兄弟與戰略合作伙伴,對他們的訴求應該是信息對稱的有效性及風險處置的靈活性,而不是純粹的兜底者。
在互聯網科技發展到當下的階段,這種合作關系就更加明朗了。以BAT為例,他們與銀行合作顯然承擔了三種角色,一是獲客服務,即客戶信貸有效需求與機構的信息對稱工作;二是客戶相關信息、數據的服務,即信貸機構與客戶之間信息對稱的工作,三是風險分攤者。擔保機制與聯合貸款只是為了提高信貸機構對其服務質量的信心,而不完全是為了風險兜底。事實上,傳統的擔保機構承擔的也算是這種工作,只是單個的效率沒有BAT等互聯網機構高而已,但是他們在小微企業信息對稱上的接地優勢,也是互聯網公司不具備的。
目前這個矛盾已經到了解決前的窗口期,科技公司、Fintech企業非常希望銀行來購買他們的服務,但他們不愿意承擔風險,因為承擔風險對其科技企業的身份與估值會產生負面影響,而銀行無法識別或不相信這些機構的技術能力與服務質量,不愿意客觀評價數據工作的價值,仍習慣用傳統風險外包的方式來處理彼此的關系,免責的心態更加劇了這一矛盾。過去銀行的這種強勢行為沒有對手可以與之談判,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對手已不再是一個個弱小的擔保公司與小貸公司,而是強大的、擁有壟斷互聯網場景、自我募集資金能力及議價能力的巨頭,部分中小銀行已開始松動,不及時跟進有可能落入被動挨打的地步。各家銀行要通過積極學習互聯網科技、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與科技鑒別能力,還要全面改變自己的惰性與自我為中心的落后思想,這樣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被時代所拋棄。
我們列舉了中國銀行業在小微信貸方面的種種問題后,再談一談小微信貸的生存之道。上文在提出問題的同時也給出了應對的策略,我再作一些補充。
一、銀行總行層面應從實際出發,制定出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相匹配的長期小微信貸發展戰略。為了保證這個戰略規劃的可持續性,僅僅簡單地成立一個小微金融事業部或普惠金融事業部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全行范圍建立起小微金融的生態環境。小微信貸的特點是建設周期長、早期投入多、見效慢,受外部經濟環境影響大,如果參照一般公司類、投行類業務管理,將其視為總行下設的一個部門,則其績效考核、技術保障、風險容忍度等都會受到其它部門的影響,很難形成符合小微信貸市場特點的有效管理模式。如果能把小微業務單列,甚至直接成立市場化的獨立機構,與主體銀行形成呼應,則有可能在相當的程度上彌補體制的劣勢。在行內為小微條線制定一系列特殊的政策,也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如果設計得當,效果還是可以保證的。
二、成立獨立的小微信息技術研發團隊或科技公司。受工作環境與職能分工的影響,銀行內部的科技人員與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的接觸機會很少,知識結構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迅速老化,一流的科技人才一般很少愿意進入銀行工作。銀行可以考慮收購或投資市場上相對成熟的技術團隊和科技公司,便于其為本行提供最前沿的技術服務。這種做法既能降低技術團隊的成本,又能使技術團隊迅速迭代,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銀行與其保持優先的服務外包關系的同時,應鼓勵其自我發展,保持其技術的先進性與可用性。
三、明確數據立行、信息立行的思想,全面擁抱互聯網及新技術,把信息對稱能力的提升當成小微信貸突破的主要方向。在保持小微企業不動產抵押及傳統信用卡等基礎業務的同時,努力升級各種類信用貸款產品,創新數據、信息驅動型產品。以稅易融等產品為例,僅僅是獲客場景及風控模式的一次很小的創新,就獲得了市場的很好反響,銀行業龐大的資源帶來的創新可能是不可限量的,不要坐在數據與場景的金山上高看互聯網新貴。
四、在技術、戰術上要有進取精神,要有不積跬步無以成千里的毅力。可以嘗試在科技部門建立內部創業機制,使科技人員有動力進行信息點的突破與持續的技術創新。小微條線對客戶信息釆集與識別的工作,并非只能一味依靠人力。計算機及互聯網生態的發展開辟了很多新的路徑,例如ERP、微SAAS在小微企業的廣泛應用、細分行業數據與信息服務的聚合、供應鏈、交易場景的數據化等,都給我們采集小微企業的信息帶來了便利。通過對場景的掌控,既可以解決獲客的效率問題,也使復雜的信息采集要求和難度大幅下降,很多小微信貸細分市場已然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變成信息充分對稱的市場。
另外,通過人力對信息進行采集、分析的技術也是可以不斷提高的,包括我自己總結的《邏輯實證技術》,將小微企業盡職調查工作主要通過數據還原、交叉驗證的方式轉化為對其經營邏輯合理性的多線判讀為主、數據驗證為輔的方式,使盡職調查及對信貸員的培養工作相對標準化,減少了對信貸員感觀認識的依賴,在實踐中就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行業內還有很多小技巧也可以大幅度提高信貸員的信審效率,例如設計小程序讓計算機高效采集、分析客戶的銀行流水,自動生成分析報告及變化曲線;一鍵生成所有外部可獲得公開信息的完整報告;在合法授權的情況下,用爬蟲技術在網上獲取線下小微客戶的綜合信息與行為數據等。
五、對IPC模式、信貸工廠模式進行改良。對小微客戶信息的采集、分析與傳遞工作,目前有兩種可行的解決方案可供參考。一是運用技術手段對消費、產業鏈場景、生產貿易等環節的一手信息進行直接采集與分析,這種采集既可以在傳統的核心企業端進行,也可以與互聯網場景相連接,在信息閉環及數據充分可靠的情況下,建立可靠的風控模型及動態監控系統。銀行要注意擺脫過去不可靠的時點數據采集的方式,及時引入行業、產業信息數據對企業的經營行為進行驗證與去偽,這種做法需要銀行對傳統的產業鏈進行技術滲透,并對已用的信貸業務系統進行改造;二是在以信貸員為中心的類IPC的傳統模式中,加入更多的技術工具與手段,對信貸人員采集信息的過程、內容、維度、流程等進行技術升級與改造,為信貸員定制場景、創造相對標準的統一客戶入口,提高信貸員采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時全程監督信貸員的工作軌跡并在技術上留痕,防范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這種做法仍然要強調信貸員信審能力的培養及企業文化建設,同時要努力鞏固機構與員工的長期利益關系。
六、建立廣泛、開放、包容、平等的對外合作機制。中國銀行業當下的教訓已充分顯示出大機構在面對信息不充分對稱信貸市場的無奈。外部的優質小型機構、互金企業,對環境的敏感度、產業的深度、技術應用的及時性及創新力都是傳統銀行所缺乏的,銀行應充分、謹慎地加以利用。銀行對外合作思想的轉變要遠遠難于對其技術的挑戰,銀行從業人員要充分認識到信貸已是充分競爭的行業,要有危機意識,要學會尊重新對手與外部的合作伙伴。小微信貸是復雜的、極具挑戰的,小微又是市場機會最多、最有創新空間的,只要抓住信貸風險的本質并積極探求技術與戰術的進步,就有可能克服機構自身的弱點,找到一條優勢資源互補、多方共盈的道路,實現我們共同的小微信貸理想。
寫在后面
國內對小微信貸技術與理論的研究長期徘徊不前,能指導實踐、接地氣的文章很少又明顯滯后于形勢的發展。不同類型的信貸機構之間各守一隅、互不理解,技術研發重復建設、浪費嚴重。2017年,我聯合國內多位小微信貸頂級專家、銀行業小微條線高管、多省小額信貸行業領軍人物、互金機構優秀代表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小微信貸產業發展研究會”,這應該是國內最具代表性與實戰經驗的小微信貸研究會之一,其目的是以研究引領實戰、用實戰驗證技術。本文為研究會成立而作,很多表述并不嚴謹,很多邏輯關系、定義都需要長時間的修正,很多內容還是空缺。所謂的《樸素信貸風險控制學》也不是一個完整、成熟的理論,僅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
中國的小微信貸走得很艱難,資源高度集中的銀行不愿意作深入的研究和長期的投入,體制外的小微信貸機構又面臨政策的困境與高成本資金的壓力,兩條戰線之間存在一道深深的鴻溝。如何架起一道彼此連接的橋梁,聚合小微信貸領域里的先進資源與科技的力量,為中國小微信貸產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助力,這是我推動研究會成立的初衷,也是我們全體聯合創始人的美好愿望。小微信貸,我心永恒,愿中國的小微信貸產業興旺發達。
(本文作者介紹:16年金融監管經歷,后從事私募、融資擔保、小額信貸工作,全國小微信貸著名培訓師,小額信貸機構管理及風控專家,財經專欄作家,互聯網金融知名撰稿人。)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