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樊綱
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在于去產能,包括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不調整就沒有辦法釋放產能,就不會有下一輪的增長。現在解決過去的問題,是為下一輪的經濟增長做好準備。還會有下一輪增長嗎?我認為一定會有。
近期“供給側改革”成為新聞中的高頻詞。何為“供給側改革”?簡單來說,“供給側”與“需求側”相對應。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三駕馬車決定短期經濟增長率。而供給側則有勞動力、資本、技術與制度四大要素,這四大要素的改進本質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決定中長期的潛在增長率。從這個意義上說,“供給側改革”是長期問題,需要做深層次的制度規劃和長期調整的準備,經濟好的時候要做,經濟不好的時候也要做。
不過供給側也有“短期問題”,比如消滅過剩的供給能力。建一個工廠至少需要三年,屬于長期問題,但是關掉一個工廠立刻就能實現,可以通過短期政策實現。一個孩子長成大人,是個二十年的長期問題,但是把人身上的一個瘤子切除掉,可以是一個上午完成的“短期”的事,而切掉這個瘤子對人以后的正常生長至關重要。把過剩的部分盡快的消滅掉,重組掉,不使更多資源再陷到里面去,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提高增長的質量,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這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涵義。過剩企業資源占用過多,好的企業成本就會提高。例如,一些地方的僵尸企業,靠地方政府的補貼,繼續吸血,繼續浪費資源,牽連了整個行業供給能力衰落。這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當前、在短期內的現實意義。
也正因如此,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在于去產能。去產能擴展開去,就包括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在上一輪即90年代中后期調整的時候我們砸過紗錠,炸過爛尾樓,物理上消滅了產能,這一次調整也同樣要有代價,不調整就沒有辦法釋放產能,就不會有下一輪的增長。現在解決過去的問題,是為下一輪的產業發展打好基礎,為下一輪的經濟增長做好準備。
也有人質疑,還會有下一輪增長嗎?我認為一定會有。經濟早晚會擺脫現在低迷的、不正常的、通貨緊縮的現狀,調整之后的效果最終會能看到,接受市場機制就要接受經濟周期調整的全過程。但我希望下一輪的經濟不要再過熱,保持正常發展,不要再出現14%的增長,7%左右的正常增長就很好,也是高增長。
我們不能把當年10%以上的過熱增長當成那時的正常狀態,也不能認為現在低迷時期,通貨緊縮的現象,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的狀態。我認為,2016年的中國經濟也許會更低一點,但調整會繼續進行,未來5到10年,中國經濟保持6.5%~7.5%的增長應該沒有問題。
細化到企業來說,優勝劣汰正在發生。經濟過熱的時候很少有優勝劣汰,因為誰都可以有碗飯吃,而經濟一不景象,有人活不下去了,產業重組就終于可以發生了。過去這些年專注搞好產品創新,技術提升的企業,在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卻愈發顯現出優勢,而那些沒有技術特長,前幾年又不夠專業、東張西望一天到晚想著投機、想著轉產的企業,現在一定處在被淘汰、被兼并重組的地位。舊帳還不起,銀行也不會借錢給你,有人借給你成本一定也很高,想要生存可能就需要用股權換資金。比如通過PE融資。現在國內的PE大部分是投資新企業,但國外很大一部分PE專門做資源配置重組。當好的資源向好的企業集中,也就會創造出更好的效益,直接融資的形式也會發揮最大的作用。
同時,對企業來說,調整也有積極的一面。以前總強調企業要創新,但經濟過熱的時候,大家只是有想法,沒有行動,因為不用創新掙的錢也不少。但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企業首先要想怎么降低成本,然后就要想怎么創新,怎么提高效率。這也逼著企業必須創新。
現在要警惕供給側改革可能產生的誤區,被一些人誤認為又要“追加”新產業、增加新供給,這可能導致老的產能過剩沒被清理,新的東西又過剩。
至于在去產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社會問題,屬于正常現象,不可能只有結果,沒有過程。這就需要“社會保障托底”,在調整過程中,政府要根據情況制定相關的政策,保障社會穩定。而不是用新的供給增長掩蓋過去的問題。
(本文作者介紹: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北京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