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彭博對經濟學家的調研,12位經濟學家中有9位均認為,外來務工人員的收入增速今年會滑落到7%以下。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農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072元,比上年增長7.2%。這一增速低于2014年的9.8%以及2013年的13.9%。
調研還顯示,有6位經濟學家預計今年中國消費者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在6.5%-6.9%之間,而去年是7.4%。失業率方面,有7位經濟學家預計,今年的城鎮失業率會從去年的5.1%上升到5.3%-5.5%。
降低人工成本明確寫在廣東省的供給側改革方案中。到2016年底,廣東省要為企業減負約4000億元,企業綜合成本較2014年下降約5%~8%。同時,最低工資標準凍結兩年。
彭博寫到,勞動力成本增幅放緩可以讓中國的企業更有競爭力,同時幫助企業進行結構性改革。
況且整體經濟在放緩,企業盈利水平越來越微薄,“在這樣的背景下不能指望工資增速還和以前一樣快。”其援引牛津經濟研究院的亞洲首席經濟學家Louis Kuijs提到。
該研究院此前還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稱目前中國制造業單位勞動力成本已經趨近于美國(如圖1)。而兩國之間單位勞動力的生產率相差懸殊,則絲毫未見改善(如圖2)。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盡管2014年制造業平均工資水平已經比2013年上漲約10%。但若按每天8小時計算,制造業平均年薪不足5萬人民幣折算下來,平均時薪仍然僅為4.5美元,處于美國最低時薪的水平線上。
根據單位勞動力成本=平均勞動報酬/勞動生產率,不難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因為勞動生產率的低下,造成了單位勞動力成本的攀升。
分析師Gregory Daco和Jeremy Leonard在報告中寫道,中國的薪酬增長遠遠超過生產效率的增長,疊加人民幣走強的影響,中國單位勞動力成本已經只比美國低4%。
兩位分析師還稱,盡管美國制造業現在面臨美元走強、頁巖能源投資銳減的逆風,但從全球范圍來看,美國制造業仍具強勁的競爭力。
這個判斷是有依據的,如上圖2,從2003年至2016年,美國制造業單位勞動力生產率增長約40%,超過德國(+25%)和英國(+30%)。盡管同期印度和中國的產生效率已經接近翻番,但相較而言,美國單位勞動力的生產率仍然要比中印高出80%到90%。
2月中旬,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批評過《勞動合同法》,稱其導致勞動生產率過低:
《勞動合同法》對企業的約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不利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最終導致勞動生產率太低,損害勞動者的利益。工資剛性增長脫離勞動生產率,降低企業人力資本投資的意愿。
但是工資增速下降可能會拖累消費。中國正從以投資和制造業驅動的增長模式轉向消費為驅動力的增長模式。
文章來源:《華爾街見聞》
(本文作者介紹:)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