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盛證券
2020年以來,波瀾不驚、3000點附近徘徊的指數下,“大分化時代”持續演繹。一邊是“乘風破浪的消費”與“披荊斬棘的科技”,另一邊是低估值板塊的整體萎靡。關于風格是否會有大切換、均值是否會回歸,一直是市場關注焦點。而早在3月報告《A股風格由何而定?為何未到切換時?》中,我們曾對風格成因做過系統性解讀,并明確提出“風格切換信號尚未出現”;在隨后的二季度,市場風格不僅沒有切換,“分化時代”進一步加劇。A股為何進入大分化時代?會不會持續?終結信號又是什么?本篇報告內容將重點圍繞這幾個問題展開。
一、大分化時代:割裂的市場
指數寬幅震蕩下,A股風格分化延續。2020年一季度,全球市場經歷了史上罕有的巨震,在內外疫情反復沖擊下,A股大盤指數一波三折,圍繞2800點呈寬幅震蕩。而在內部結構上,市場板塊與風格間的分化愈演愈烈,雖然3月受海外沖擊有所收斂,但在隨后的二季度又再度走闊。年初至今,創業板相對滬深300累計超額收益已經接近30個百分點,高估值、小市值風格也明顯跑贏低估值、大市值公司。
波瀾不驚、3000點附近徘徊的指數下,“大分化時代”持續演繹。一邊是“乘風破浪的消費”與“披荊斬棘的科技”,另一邊是傳統周期板塊的萎靡。二季度以來,滬指累計漲幅僅為不到7%,但消費者服務、醫藥、食品飲料、傳媒、電子等漲幅均超過20%,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期農林牧漁、建筑、石油石化和煤炭指數均收跌。市場的割裂不僅體現在板塊和行業,個股之間的分化在上半年也尤為明顯。以創新高個股數量來看,2020年H1創歷史新高的個股數量創下4年新高,超過了17-19年任何一輪抱團。
二、大分化時代:因何而造就?
今年3月報告《A股風格由何而定?為何未到切換時?》中,我們從景氣周期、宏觀變量、政策環境以及增量資金四個角度,對市場風格塑造因素進行了系統性探討,并在3月市場調整之際,明確提出“系統性風格切換仍為時尚早”。事后來看,我們當時對于風格的判斷在二季度又進一步強化,創業板/滬深300估值比不知不覺已接近歷史高點,個股間的分化也愈演愈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A股的大分化?
2.1、風格的問題,還需要用風格的思路來解答
首先,在上篇風格專題報告中我們就指出,風格的底層邏輯是景氣周期,歷史上任何持續單邊的風格演繹,背后都有基本面邏輯支撐。過去10年,創業板與滬深300相對走勢與板塊的盈利增速差基本吻合,2019年以來創業板相對滬深300持續走強,很大程度上也來自于相對業績的推動。2020年一季度,在滬深300凈利潤錄得兩位數負增長的情況下,創業板指依然能夠保持正增長,景氣周期的差異是今年風格板塊極端分化的重要原因。
其次,從宏觀視角來看,“寬貨幣、弱信用”的流動性組合更利于成長與消費板塊。刨除經濟增長(疫情導致的“深坑爬坡”)因素,貨幣、信用環境也是影響市場風格的重要變量。根據我們構造的貨幣、信用條件指數的走勢,歷史上不同貨幣與信用組合區間各類風格表現呈現出顯著差異。其中,寬貨幣、緊信用的組合更利于成長與消費板塊。今年上半年,伴隨全球貨幣大寬松,國內貨幣條件指數出現大幅抬升,而信用條件指數雖然也在延續改善,但提升的幅度和斜率仍相對較弱。由此,寬貨幣、弱信用的宏觀流動性組合是成長、消費持續強勢的又一大助推因素。
最后,從增量資金角度,公募與外資并駕齊驅入場強化了消費、科技行情的趨勢。2017-2019年,以北上口徑跟蹤的外資年凈流入分別達到1997億、2942億和3517億元,也成為了本輪核心資產行情的直接推手。而今年以來,隨著公募基金發行擴張,A股增量資金轉為公募與外資的齊頭并進。以北上流入和偏股類基金發行來看,2019年至今,公募發行規模開始逐漸趕超北上,成為今年以來的最大增量。2020年截止6月19日,偏股基金(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發行規模達到5187億份,已經遠超過2019年全年4273億份。其中尤以偏科技、消費類基金居多(包含800億科技ETF基金),這也從資金面上強化了科技與消費行情的趨勢。
2.2、從政策頂層設計看,結構牛、機構牛可能成為常態
2018年以來,去杠桿下的企業融資困境,疊加中美摩擦下打贏科技戰的迫切需求,使得資本市場再度承擔重任。頂層定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而“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資本市場發展進入戰略機遇期。2019年以來,新《證券法》落地,科創板及注冊制、創業板注冊制、新三板精選層改革等多層次資本市場制度極大完善,疊加再融資放松、并購重組放開、分拆上市、紅籌回歸等,供給側加速擴容,本輪資本市場改革與擴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從金融供給側改革理念出發,全面牛市料難再現,結構大分化將持續。吸取2015年“杠桿牛”大漲大跌的教訓,同時從金融供給側改革理念出發,一個健康平穩的資本市場遠比一場單純的指數牛市重要。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一方面旨在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化解和防范金融風險、推動金融與實體健康發展。近年來,杠桿資金與場外配資始終被監管層嚴格把控,且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很難再出現“大水漫灌”局面。與此同時,監管層通過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等改革,鼓勵銀行設立基金公司、提高機構配股比例等方式,引導長線資金入市,并推動居民資金由直接持股向間接持股轉變。因此,市場全面、快速上漲的牛市行情很難再現,更多是類似2013-14的結構行情。
2.3、估值體系變遷的角度看,龍頭溢價修復和優質資產重估是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尤其當前資產荒背景下,好東西越來越貴、越好的東西越貴更是全球新常態
A股定價體系的撥亂反正遠未結束。去年估值系列報告《如何走向價值三部曲》中,我們依據美、日等成熟市場發展經驗,深入探討了A股走向成熟化、價值化過程中的估值體系變遷的方向與路徑。以美日為代表的成熟市場估值體系建立在估值與盈利高度匹配之上,優質公司、龍頭公司享受估值溢價,這也更符合價值投資的本質。隨著國際化、機構化的推進,當前A股定價體系的撥亂反正已經開啟,但進程還遠未結束。
龍頭溢價修復和優質資產重估是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在未來A股定價體系的演化過程中:第一,估值與盈利更加匹配,PE從定價功能到估值功能轉變;第二,優勢行業估值從折價到溢價;第三,A股龍頭從折價到溢價;最后,估值國際橫向比較意義將愈加重要。截至2020年5月底,一方面,A股各行業龍頭溢價仍待修復,相比于美股還有大量行業處于折價;另一方面,A股核心龍頭,尤其是消費類龍頭公司估值相較美股并不貴,其相對于業績匹配依然合理。
尤其當前資產荒背景下,好東西越來越貴、越好的東西越貴更是全球新常態。自然利率由經濟供需平衡決定,利率中樞本質上是實體增長與回報的映射。利率中樞的長期下移引導預期回報走低,從而帶來優質核心資產價值不斷抬升。一方面,無風險利率長期下行代表著全社會預期回報下降,資本對于遠期增長的關注度邊際降低,轉而追逐確定性更高的優質資產;另一方面,在全行業增長彈性減弱的背景下,分子端具有穩定高回報的資產理應更為稀缺,從而帶動優質核心資產相對配置價值的提升。
三、大分化時代:為何將持續?
3.1、大分化終結的信號并未出現
第一,推動風格分化的驅動力未見弱化,科技與消費的強勢格局大概率仍將持續。上文中關于風格的幾項核心驅動力,目前都沒有出現明顯的弱化跡象。在新一輪科技周期支撐下,創業板相對滬深300業績仍然處于上行趨勢;宏觀流動性層面,雖然貨幣邊際寬松最大的時候已經過去,但穩內需、保就業壓力下,年內大概率仍將是“寬貨幣、弱信用”的組合;而在資金面上,外資與公募仍然保持并駕齊驅之勢,其中,偏股類基金發行經過4月降溫后于近期再度提速。
第二,金融周期等低估值板塊具備修復條件,但演化為系統性行情的難度較大。從A股內部結構來看,過去十余年里低估值(PB)相較于高估值板塊都處于持續回落趨勢。以金融、周期行業為代表的低PB板塊的相對估值,在2006-07年的大牛市達到高點,隨后估值比(低/高PB)與經濟周期大體吻合。截至今年二季度,低估值板塊相對估值進一步創下新低,隨著未來內外經濟的逐季改善,金融周期等低估值板塊將有望迎來修復。
但就現階段實際情況來看,市場風格開啟系統性切換、順周期板塊開啟系統性行情的難度較大。隨著疫情逐步控制和國內復工復產逐步完成,國內經濟數據持續改善。但經濟仍有壓力,缺需求是主要矛盾。一方面,生產端復蘇明顯快于消費端。從工業生產角度來看,3、4月國內生產恢復非常快, 5月工業增加值同比為4.4%,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但從需求端來看,僅以傳統基建、房地產為主的投資端顯著回升,疫情影響下消費需求依舊低迷。另一方面,海外復蘇緩慢也對出口形成拖累。
另一方面估值提升空間看,雖然順周期板塊估值具備修復條件,但過去十余年低PB板塊相對估值中樞不斷下移,且近幾輪短周期估值向上彈性也在減弱,即便是2016-17年供給側改革與商品大牛市,順周期板塊的估值也沒有明顯提升。因此對標當前,我們判斷順周期板塊開啟系統性行情難度較大。
第三,三季度多重因素驅動科技行情成為市場主線。首先,近期海外釋放出緩和的信號,短期內有望緩解外部環境對科技板塊的制約;其次,下半年科技成長板塊景氣度有望邊際改善。1、疫情中心已由美國、歐洲等轉移到對需求負面影響相對小一些的區域,歐美核心經濟體“爬坑式”復蘇仍將延續;2、8、9月消費電子旺季即將到來;3、5G建設加速;4、新能源車國內消費已在修復,歐洲銷量同比也有望在下半年回暖。第三,近期科技創新政策持續加碼,將進一步助力科技行情。6月8日證監會重啟科技主題ETF批復。6月12日創業板注冊制細則落地。6月19日上交所又宣布推出科創板50指數,同時宣布改革上證綜指編制規則,將科創板企業納入指數成分,有望推動相關科創企業獲得定向澆灌、從而催化科技行情。同時,6月18日央行調降14天逆回購利率20bp,時隔2個月再次降息也有望解除市場此前對于流動性拐點的擔憂。
3.2、大分化時代:何時終結?
由上我們判斷,大分化時代終結的信號并未出現。雖然金融周期等低估值價值板塊具備修復條件,但現階段演化為系統性行情、出現系統性風格切換的難度較大。我們也預判了三種情形,可能成為結構性行情終結、大分化走向均衡、或風格出現切換的信號:
1、更加明確的寬信用政策落地,流動性全面放松,推動貨幣信用大幅擴張。類似2014年底情形,當年11月22日央行采取非對稱方式下調金融機構基準利率。其中,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開啟了2014-15年的寬松潮,金融地產等板塊帶動指數性行情;
2、機構重倉板塊中出現重大基本面或政策變化。類似2018年下半年,先是因為長生生物事件持續發酵,引發政府和監管層嚴加監管;而后茅臺三季報低于預期,以及年底帶量采購對消費行業形成了巨大沖擊。
3、資金面系統性收緊、或者增量入市邏輯被破壞。增量資金受阻、資金端系統性收緊導致股市整體調整,市場風格切向防御型板塊。
四、總結
當前我們認為大分化時代終結的信號尚未出現,市場仍將處于割裂中。低估值板塊雖然具備階段性修復條件,但難以帶動指數行情、也難以形成系統性風格切換。“乘風破浪的消費”與“披荊斬棘的科技”仍將是市場兩大長期主線。
風險提示
1、海外市場波動加劇;2、國內政策環境大幅變化。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及觀點經由轉載或合作機構、作者在本平臺授權發布,不代表騰訊立場,僅供投資者參考,且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異議或建議,請將您的想法發至郵箱:fitcaixun@tencent.com,我們的工作人員將及時回復,感謝您的配合。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凌辰 SF179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