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原標題:A股抱團春節前難瓦解?龍頭泡沫化成常態?機構激辯A股抱團行情
開年以來,抱團股的上漲成了市場關注的焦點。“崩盤式”上漲的二八效應越演越烈。
1月4日至1月8日的行情,讓不少投資者郁悶。雖然指數行情不錯,但個股卻分化嚴重。抱團的大市值股票普漲,而中小市值股票則被資金拋棄。A股的漲跌比一度達到了1:5;不過到1月8日有所好轉,漲跌比到了接近1:1。
那么,抱團行情還會持續嗎?大量的新發基金會加劇這個趨勢嗎?機構對此有何看法?
龍頭公司的溢價將成常態?
“我們部分進行了高換低的操作,將一些漲得太過的大市值股票換了一些到二三線業績票,性價比比較高。”一位華南地區私募人士周日對記者表示。
“不過不敢完全切換,怕被打臉打得太厲害,還是跟隨市場步伐吧。”他補充表示,“上一次在新能源的調換中少賺了不少,一方面是對市場抱團的情緒認識不夠,機構抱團不會那么容易瓦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說是對行業認知不夠吧。”
與買方的糾結相比,不少賣方則表示,抱團一時難瓦解,好公司溢價將會是常態。
國泰君安策略首席分析師陳顯順在周末最新發布的研報中稱,抱團風格春節前或難切換。一方面當前主導市場的邊際資金在于國內,在于無風險利率下行預期帶來的資金入市;另一方面,在流動性拐點出現之前,盈利穩定性、賽道優質性、競爭格局的改善性是增量資金考慮的前提。其表示,放長投資周期,首選仍是藍籌龍頭個股。
而周末,頭部券商中信建投研究所所長武超則也有類似表態。
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好公司和差公司分化是注冊制實施帶來的必然結果。未來,A股港股化的趨勢比較明顯。好公司與差公司的估值收斂可能很難看到了。
武超則認為,從2018年到現在,市場機構行為越來越明顯,導致重倉的白馬股被不斷推高。她認為,這兩年其實是整個市場核心資產的泡沫化,這背后所隱含的是龍頭企業增長的確定性。由于食品飲料、TMT等的創新周期不同,其龍頭的變化周期不同,但”龍頭可能會變,但龍頭的泡沫化是不會變的。“
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師張玉龍(金麒麟分析師)也持同樣觀點。他認為,風格分化的過程會持續。機構投資者開始主導整個邊際定價。2018年到現在,研究能力強的公募基金進一步主導市場。大家的關注點是具備長期持續增長能力的公司。
張玉龍表示,現在的抱團是看到了機構投資者集中買入了一些龍頭公司,但其中是否存在泡沫值得商榷。如果站在長期的維度,很多公司估值還是處于相對合理的狀態。尤其是獨一無二、具備長期競爭力、護城河不斷加深的公司,估值并不高。
他判斷,未來好公司與差公司估值分化的趨勢不會收斂,反而會越來越大。
機構資金加速入市將助推龍頭泡沫?
在上述賣方觀點中去,機構資金的持續入市成為龍頭公司溢價的重要助推力量。
此前記者曾報道,截至2021年1月7日,新年以來的4個工作日,共有29只基金發行。據渠道估算,僅其中8只爆款基金涌入的資金已高達1300億元。而1月份發行的新基金將達到100只,而目前已獲批待發基金高達315只。
“公募募集的資金越多,話語權就越強。其實我們在日常投資就感覺到這種頭部化的碾壓了。先不說其他,資金實力雄厚的機構去調研,董事長會出來談,一般機構就董秘了。在不違規的情況下,信息差就已經形成了。更不用說實際的用腳投票的投資,沒被大資金機構盯上的企業就算有性價比,股價都要熬。左側的價值投資,并不好做。”深圳一家中型私募人士表示。
頭部機構的話語權正日益影響其他機構的行為。“去年以來其實就更明顯了。大行情集中在成交量前列的一些股票中,我們現在也很注重頭部資金的動態,游資主導的炒作風格越來越難搞了。據我所知,不少之前做題材的游資或者小機構,也轉型了。跟著大機構走,以產業邏輯為主導,這個其實很需要資源,而頭部機構的調研力量肯定是在我們之上的,并非無腦抱團。”上述私募人士表示。
華西證券對1月公募發行的行業基金統計發現,新發的行業基金多集中在科技、醫藥、新能源汽車。而這些均是抱團股集中的行業領域。
那么,越來越多的公募資金子彈入市是否會讓抱團行情維持下去?
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陳嘉禾則提出了不同看法。
其表示,機構抱團正向循環的路徑是這樣的:一些機構投資者集中買入一些優質公司的股票,這些公司的股票因為大量的買入而大幅上漲,估值則達到六七十倍PE(市盈率),甚至幾百倍PE的水平。由于這種買入導致股票價格上漲,機構投資者的業績也就因此大幅跑贏市場。而隨著業績的上升,新發行的基金等產品也受到市場熱捧。因此,有更多的新資金流入市場,這些資金再次被投向同一批優質公司的股票,導致這些公司的股票價格繼續上揚。
不過,在前述的機構投資者抱團的正循環中,盡管這個正循環看似完美無缺,但是它并不會像永動機一樣持續下去。一個當前看起來完美的正向循環過程,可能會因為許多因素被打破:有可能是上市公司的利潤增長達不到投資者的預期,導致人們不再買入;有可能是上市公司大股東覺得股價太貴,因此減持套現,或者增發,導致股票供應量大增,超出資金購買能力;有可能是一些機構投資者覺得股價實在太貴,于是開始先于同行減持,最后導致牢固的抱團持股格局崩塌;有可能是一些負面市場新聞導致市場短暫下跌,盈利豐厚的投資者開始爭先恐后地出逃;也可能是監管層擔心市場出問題,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等等。
他表示,在以上種種可能里,我們很難預測其中會是哪一種因素,最后導致一個讓賺錢看似很輕松、機構投資者跑贏市場看似很輕松的格局,回歸于正常的市場規律。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資本市場無法從社會生產的實際價值之外,像永動機一樣,創造出源源不斷的財富來。當財富脫離了價值,似乎像永動機一般噴涌而出時,投資者更應該看到的,是正向循環逆轉以后可能產生的風險。
責任編輯:陳志杰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