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李稻葵
2020年12月29日,2020中國企業改革發展峰會暨成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接受網易研究局專訪,深入分析了2021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問題,采訪內容整理。
經濟發展需順應客觀規律
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口在空間上重新布局的過程,即,經濟地理的再布局。
過去1500年以來,中國的人口最開始集中在中原一帶。古代中國的農業文明發源于黃河流域中上游,隨著秦漢以來新制度的形成和確立,黃河流域的生產力獲得迅速發展,先后經歷了戰國和漢代兩次農業生產的高潮,鐵犁和牛耕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從生產力布局看,北方的黃河流域一直以來都是魏晉之前古代中國的經濟中心,與生產力布局相適應,古代中國的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關中、河南、河北、山東等區域,經濟和人口呈現“北重南輕”的格局。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伴隨著南方長江流域的土地開發、水利設施的修整以及水稻種植技術的成熟,長江以南地區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以宋代為例,南方一年兩熟的水田畝產量約為北方旱地三倍有余。從生產力布局來看,全國的經濟中心也從黃河流域逐漸轉移到長江以南地區,這一經濟中心的“南移”過程自魏晉南北朝開始發端,隋唐繼續發展,中唐之后開始確立,到宋代最后完成。與生產力布局的“南移”相適應,人口分布稠密區域擴展到長江流域、成都平原,至明代,經濟和人口“南重北輕”的格局基本形成,所謂“湖廣熟、天下足”,長江三角地區、湖廣地區成為人口最為稠密的區域。至清代及近代,隨著近代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總體來看“南重北輕”的經濟和人口格局不斷得到加強。
這是人口流動的基本趨勢,人口永遠在流動,就像氣侯永遠在變化,這是大周期,是基本規律。
同樣在國外,比如德國、英國都有這個規律。經濟地理的格局變化,從大的圖景來講有以下幾點推動因素:
1、交通因素。所以一般沿江沿海經濟發展稍微好一點。
2、市場因素。以德國為例,德國南部更靠近中東歐的市場,所以南部巴伐利亞發展得比較好。
3、資源要素。比如中國東北鞍山當年發展好,就是因為有煤、有鐵礦石。
4、宜居條件。宜居條件非常重要,但談得不夠多。在古代,北方更宜居,因為夏天傳染病比較少,所以大部分朝代建都在北方。但現在有了現代技術,包括抗生素,一般的傳染病都能克服,而且微型傳染源,比如蚊子等,也基本控制住了。另外還有空調。相比之下,北方的宜居性優勢大幅下降。所以一般北半球國家人口分布的趨勢都是朝南移,比如英國經濟南移,德國往巴伐利亞移,美國南方的得克薩斯州現在也是經濟重鎮。
經濟地理的布局有其客觀規律,如市場、氣侯、自然資源、交通運輸等規律,所以我們的經濟發展要順應這個格局。
城市建設要“以人民為中心”
未來城市投資、城市建設首先要順應百姓遷徙的意愿。不能為了某個地區的GDP總量上升,就在這個地方建很多基礎設施,比如公園、廣場,結果沒人去。相反很多地方,老百姓愿意去,但又不給土地,住房搞得很貴,公共設施跟不上。一定要貫徹中央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人民是由每一個個體組成,一個人最大的決策就是搬家,政府、社會當然可以引導,但說到底還是個人決策,得順應它。
人口增加會造成房價上漲是最大的誤解
中國經濟格局正在從地方政府競爭資本、競爭項目變成競爭人口——從前認為人口是包袱,人口多了以后養老壓力大;現在認為人口是寶貝。雖然這和我們的政策有關,比如財政轉移支付和人口掛鉤等,但即便不考慮財政因素,人口多了,經濟發展就好辦,產業也好發展。各個地方政府在這方面開始覺醒了。
人口增加會造成房價上漲是最大的誤解。北京房價高的原因中,最根本的一條是部分地區供地不足。可能很多人認為北京房價最貴的地方是CBD,但事實上,CBD的住宅房價不如清華大學旁的五道口,就是因為五道口供地不足。清華大學附近有大量的土地被用來辦公而不是住宅,所以住宅房價貴。究其原因,是因為建辦公樓能獲得更多的GDP——每平方米投資強度高,每平方米稅收高,而建住宅只是一錘子買賣,隨房價上升的增值部分的收益往往是歸房產所有者本人,而不是歸地方政府。這反映的是政府與市場關系必須調整,政府應該幫著整個市場發展,而不是只看財政收入。
地區發展要認清自己的優勢
北京的氣侯條件不是最好的,但它有優勢,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所以京津冀有發展潛力,但不能簡單地把這個潛力和珠三角比較,珠三角有入海口,有市場和很好的氣侯條件。
被公眾熱議的“南盛北衰”現象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可能是兩點:一是氣侯,二是市場(這點未來可能有一定緩解),現在要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國對國外市場依賴度會降低,因此成都、重慶、西安等地以后可能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問題的核心在于:一要順應老百姓的意愿;二要幫助人口流出地區有更好的發展。我認為,經過五至十年的努力,我們應該能夠打造出一個更好的經濟地理新格局。北方有北方的優勢,北方要做得更好。比如,東北不是沒有自己的比較優勢:第一,東北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第二,東北的旅游資源豐富;第三,更重要的是,東北適合發展裝備制造業、汽車業等不太依賴氣侯的產業。南方要做得更大,通過順應人才流入趨勢,進一步發展經濟。有理由相信,通過經濟地理的充分、有效再布局,中國經濟將能實現人口流出地區和流入地區人均收入同步增長,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總體而言,我們要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政策應該積極應對、對沖、引導,而不要逆著趨勢。最根本的一條還是以要人民的幸福為本,讓流出的人開心,留下的人過的更好,大家都能夠提高收入、提升幸福感,這是關鍵。
本文原發于網易研究局
(本文作者介紹: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
責任編輯:潘翹楚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