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索征集令!】你吐槽,我傾聽;您爆料,我報道!在這里,我們將回應你的訴求,正視你的無奈。新浪財經爆料線索征集啟動,歡迎廣大網友積極“傾訴與吐槽”!爆料聯系郵箱:finance_biz@sina.com
同仁堂陷“蜂蜜門”: 頻被子公司拖累 百年老字號聲譽如何維系?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朱萍 北京報道
對于子公司頻繁出問題,同仁堂的管理是不是應該繼續加強?
12月15日晚,江蘇廣電總臺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欄目在新浪微博發布視頻,曝光同仁堂蜂蜜的委托生產商鹽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生產同仁堂蜂蜜時存在大量違規行為。
據報道,上述工廠多名工人將已經撕掉標簽的過期或者臨近過期的蜂蜜,倒進大桶里進行回收。這些標簽中,有的生產日期為2017年12月份,還有的是2016年11月份,蜂蜜的保質期為18個月,有的臨近過期,而有些已經過期。
這些回收蜂蜜的大桶上都貼上了“倒蜜”。在回收完畢后,這些大桶都被送入了生產廠家的原料庫。
現場檢查的市場監管局表示,企業應在召回的產品上,掛上不合格品標識,執法人員在檢查過程當中,僅發現有一張標識標有不良品。企業這樣的行為存在很嚴重的問題。
據執法人員介紹,這家企業的產品是北京同仁堂蜂業有限公司(同仁堂蜂業)委托鹽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生產的,該企業提供的協議顯示,委托生產協議的起始日期為2016年9月。
《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稱,截至12月16日上午10點,在天貓“同仁堂官方旗艦店”內,記者發現由北京同仁堂蜂業有限公司出品的蜂蜜產品正在售賣,一瓶750g的“枇杷蜂蜜藥植蜜”蜂蜜產品,標價為169.9元。而在買家評論區的曬圖顯示,該產品實際生產商即鹽城金蜂。不過,截至12月16日晚上,上述商品在天貓官網已經找不到。
資料顯示,同仁堂蜂業系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投資下屬子公司,本公司持股比例 51.29%。同仁堂蜂業主要業務為加工蜂產品【蜂蜜、蜂王漿(含蜂王漿凍干品)、蜂產品制品、 蜂花粉(分裝)】、藥用輔料(蜂蠟、蜂蜜);生產食品等。
12月16日,同仁堂發布公告對上述媒體報道進行回應稱,關于報道中提及的違規處理退貨蜂蜜問題,同仁堂蜂業于 2018 年 8 月與鹽城金蜂簽訂了退貨處理的相關合同,在合同中明確規定從退貨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養蜂基地進行喂養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經初步調查,由于同仁堂蜂業現場監管不到位,存在對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確標識的問題,目前未發現這些蜂蜜進入生產用原料庫的情形,對此同仁堂及同仁堂蜂業將進一步深入調查核實。
而關于報道中提及的更改標簽日期的行為,經同仁堂蜂業初步調查,由于 2018 年年初工廠搬遷,在不同生產地址的標簽轉換時,對標簽的管理和使用出現差錯。所涉產品于2018年11月份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場,會在監管部門的監督下依法處理。
而鑒于上述情況,同仁堂蜂業在委托生產過程中存在監管不力和失察的責任。同仁堂蜂業已通知鹽城金蜂在調查期間暫停其受托加工生產活動,對所涉物料全部進行封存,并將全力配合上級公司和政府監管部門開展調查,若發現確有違法違規行為,同仁堂及同仁堂蜂業將追究責任、嚴肅處理。
據介紹,同仁堂蜂業2016年8月與鹽城金蜂簽訂委托加工合同,當年未實現生產。 2017年委托加工產量220噸,2018年截至10月底委托加工產量1815噸。
同仁堂蜂業具備氣質、液質、液相等設備27臺套,實驗室面積近2000平方米,檢驗人員近20名。在鹽城金蜂委托加工食品蜜所需原料購進及委托加工產 品出廠,均由同仁堂蜂業質檢人員嚴格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蜂蜜(GB14963 —2011)》檢驗合格。
同仁堂蜂業2017年度營業收入為2.8億元,凈利潤為268萬元,其營業收入占本公司2017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133.76億元的2.09%,凈利潤占本公司 2017 年度經審計凈利潤17.42億元的0.15%;同仁堂蜂業2018年1-9月營業收入為 1.97億元,1-9月份凈利潤為-87.3萬元,其營業收入占本公司2018年1-9月營業收入(未經審計)104.77億元的1.88%,本公司2018年1-9月凈利潤(未經審計)為 14.49 億元。
同仁堂稱本次事件對其收入利潤等財務方面影響甚微。
但此次事件卻讓同仁堂的形象再次蒙上陰影。同仁堂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并以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祖訓為傲,與此事件與以往的問題疊加,讓消費者對同仁堂打上了巨大的問號。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僅2017年一年,因各種質量問題,同仁堂旗下企業超過10次被曝光,涉及的企業分別為同仁堂銀川藥店有限公司、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公司、同仁堂健康藥業(福州)有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重慶建新藥店公司,其中,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上“黑榜”次數高達7次。
而在2018年1月26日,同仁堂子公司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收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藥品不合格通告,不合格藥品為該藥廠生產的開胸順氣丸(批號為 15080858),不合格項目為裝量差異項。
事實上,在小字輩企業與洋品牌的夾擊下,部分傳統“老字號”的地盤逐漸被蠶食。據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華老字號企業有1.6萬家,目前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僅1128家,幾十年來勉強維持現狀的占70%,長期處于虧損狀態,瀕臨倒閉、破產的占20%;生產經營有一定規模、效益相對較好的只有10%左右。
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同仁堂相關負責人層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他們正在進行互聯網布局等一系列的動作,如積極與阿里健康、天貓醫藥館等合作擁抱互聯網進行轉型升級,應對電子商務對傳統實體銷售模式的沖擊。
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子公司頻繁被曝出出現質量等各種問題,實際上也是反映出了同仁堂管理問題,如在上述公告中,同仁堂即坦言系管理不當所致。
早在2012年因為宰客等事件,北京同仁堂集團進行了一次大的調整,對物料商品采購和加盟店專項治理整頓工作,46家加盟店中除1家停牌、6家終止合同外,其余38家均重組為直營店。這實際是同仁堂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因基礎管理薄弱引發的各種問題。
對于近幾年,同仁堂旗下子公司頻繁被曝出各種質量問題,也亟待同仁堂再次亮劍,讓百年老字號繼續更好的傳承。
在品牌戰略專家李光斗看來,品牌企業與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質量鏈”,再大的公司在質量鏈條上也只是一個環節,“上下左右”的質量水平都會對其質量水平產生很大的影響。從企業的長期發展來看,一旦出現了信任危機,消費者甚至會舍棄掉這個品牌,投資者則會“用腳投票”。
(編輯:李清宇)
對于子公司頻繁出問題,同仁堂的管理是不是應該繼續加強?
責任編輯:張恒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