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方海平 上海報道
導讀
上海地區某家2018年月均規模排名前20的基金子公司人士近日即對外稱,該公司日前將所有資管產品的門檻降低至30萬元。
資管新規落地,資管業一池春水被打破。如果說2018年是各大資管機構進入調整期的一年,那么,2019年則是在新的游戲規則中真正開始賽跑的起點。
“現在感覺業務還可以,至少操作起來比較明確,比去年新規出臺后、細則出臺前好多了。”上海地區一位券商資管公司的業務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不過,新規及細則確定下的規則對各大資管機構形成的影響則在持續發酵,按照對資產管理行業的統一監管的精神,重點在于對無法穿透風險的多層嵌套的通道類非標產品的規范,在這一原則下,以非標和通道業務為主要業務內容的各大券商資管公司、基金子公司、私募機構等公司,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隨著老的存續業務逐漸到期和消化,這些公司未來將如何開展新的業務?
基金子公司尤為典型,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市場了解,部分基金子公司已經宣布撤銷,相關人員部分被并入母公司,其余未被消化的則只得另謀高就。另一些仍保持營業的基子公司,也正嘗試在新的監管框架內尋求立足之地。
上海地區某家2018年月均規模排名前20的基金子公司人士近日即對外稱,該公司日前將所有資管產品的門檻降低至30萬元。
相比于公募產品,傳統意義上的資管產品作為私募產品,按照私募的相關規定,一直以來對個人投資者的門檻定為100萬,人數限制為200人,資管新規及細則出臺后,也未發現金融機構將門檻調低。
不過,記者查詢, 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對資產管理產品投資者做出的相關規定是:合格投資者投資于單只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金額不低于30萬元,投資于單只混合類產品的金額不低于40萬元,投資于單只權益類產品、單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金額不低于100萬元。投資者不得使用貸款、發行債券等籌集的非自有資金投資資產管理產品。
也就是說,將資管產品的門檻調低至30萬符合資管新規的規定,但是事實上,據記者詢問市場多家資管機構的人員,并未進行如此調整,甚至部分資管業務人士尚不知此條規定。
“雖然符合規定,但是沒有發現身邊有機構調低門檻,就像銀行理財按規定把門檻調低到1萬,但是大部分都還是按照5萬在賣。”上海地區一位券商資管人士對記者說。
一家大型券商資管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在證監會資管細則之下,雙25%的紅線對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開展資管業務影響非常大,非標限制過于嚴格,標準化業務又與母公司存在競業問題,維持生存勢必有新的突破口。
不過,也有資管公司人士表示,之所以一直以來沒有機構降低門檻,是因為這么做意義不大,他向記者計算道,私募產品有200人的人數限制,再降低門檻到30萬,一般一個產品上百人,規模2000萬-3000萬,沒法投資債券了。“資管新規從分散風險的角度是做到了,但是實操層面還有待考慮。”
據記者了解,目前市場上的資管產品總規模大多集中在1億-2億,個人投資規模多為100萬-300萬。
一位保險資管人士對記者分析道,從公司自身的角度來看,按照200人的限制、30萬的門檻,規模算6000萬,按1%的管理費計也就60萬,“只能說現在業務不好做,連60萬也要賺了。”
從基金子公司的產品備案情況來看,根據基金業協會發布的統計數據,基金子公司2018年全年備案產品數量僅61只,同比減少21.79%。與此同時,備案規模也大幅減少,去年全年僅有869.11億元,同比減少37.79%。而一度十分火爆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從備案數據來看,主要集中于證券公司。
后續會否有更多資管機構作出類似決策降低資管產品門檻?從記者采訪情況來看,還是很有可能的。部分機構人士認為,這對于一些難以銷售的產品可能還是會有很大幫助的。
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降低門檻會否導致風險放大。歌斐資產管理公司管理合伙人、首席運營官閆小慶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管理人的要求和風險管控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30萬門檻和100萬門檻的投資人在風險承受能力上差別不大,但是這對產品的適配要求可能更高,根據投資者畫像,30萬的投資者對資金流動性要求或更高。
閆小慶同時表示,資管業務的轉型過程,核心是提高專業管理和風險把控能力,按規律來看,到最后只會剩下部分龍頭資產管理公司,今后一兩年中,很可能會看到大量沒有專業管理能力的、小型的資管公司自然退出市場。
責任編輯:趙子牛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