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金融雜志
作者|郭黨懷‘中信銀行副行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1年第18期
優化金融供給,服務人民新向往
2021年7月1日正值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中國經濟也迎來向高質量轉型的“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站在“兩個一百年”交匯點,黨中央圍繞“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主基調,再次踏上全面推進共同富裕的新征程。金融機構應緊緊圍繞共同富裕方針,從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兩方面提供資金與智力支持。
把握資產管理重心、培育增長新動能、夯實共同富裕物質基礎。共同富裕的前提是要以創新為源泉、培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2021~2035年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等都將科技作為經濟發展新的突破口。未來,金融機構應在資產管理領域做好相關產業扶持與培育。
提升財富管理水平、推進共同富裕綱領、服務人民新向往。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戰略安排。為百姓守好財、讓居民可支配收入多起來、協助富裕群體反哺社會將在金融領域有更多新聲音。
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的融融時代
國際經驗的啟示: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大融合時代已到來
資產管理行業起源于歐洲,盛行于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激發了美國民眾對專業資產管理機構的需求,早期機構的資產管理以理財為主;之后隨著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崛起和國內個人可投資資產的快速累積,居民需求從簡單的理財規劃到投資領域細分,再到全面綜合的財富管理,資產管理行業隨著財富管理需求變化自發演進。
我國的資產管理也經歷著類似的演化。2004年銀行理財應運而生,2012年資產管理進入專業化運營時代,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這些發展變化既是財富管理內在需求的驅動,也與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密不可分,二者深度融合的時代已然到來。
強監管需要注入新模式,財富管理是資產管理轉型的新血液
自2012年以來,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迎來了一輪監管放松、業務創新的發展機遇。這一輪監管放松使資產管理行業進入了百家爭鳴、全面創新的大資管時代。但大資管時代存在的諸多隱患也進入到監管的視線。剛性兌付、資金池運作、非標期限錯配、多層嵌套等問題成為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的桎梏,也給金融業穩定埋下了隱患。2018年推出的資管新規目的在于統一資產管理行業的監管規則,化解行業長期以來隱藏的風險,引導行業回歸本源,從而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轉型與發展。
在政策引導下,資產管理行業開啟了凈值化轉型的進程,這決定了行業的盈利模式要從以融資方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利差”盈利模式轉變為以投資者為中心的“管理費”盈利模式。財富管理業務作為典型的“管理費”盈利模式之一,是強監管下資產管理行業轉型的重點方向。
把握財富管理新脈絡、掌舵資產管理轉型路徑
歷史經驗表明,居民財富增長是財富管理發展的原動力,也是資產管理創收的重要源泉。中國新經濟的崛起和家庭可投資規模的迅速擴大為兩大業務轉型融合提供了重要契機。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總規模達241億元,近三年年均復合增長率13%。財富結構分布呈現新特點:一是年輕群體財富占比攀升,他們更追求投資的多元化和專業性,對專業的資產管理服務需求更旺盛。二是高凈值人群財富規模占比持續攀升,近三年高凈值人數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從之前12%躍升至15%,可投資資產總量年均增速17%。無論從委托資金規模還是對專業機構認可度來說,做好高凈值客群資產管理是機構必爭之地。三是“人—企—家”綜合服務需求凸顯。這類需求在高凈值人群中更加典型,他們除了關注個人投資需求外,更希望金融機構能提供覆蓋企業、家庭及社會責任的多元化服務,“金融+非金融”的綜合服務模式成為行業主流。因此,資產管理重心也應從最初的單一產品供給向“人—企—家”的綜合服務模式轉變。
商業銀行新使命:做“人—企—家”綜合服務供應商
以人為本做值得全權托付的金融服務提供商
國內經濟穩定向好帶動財富管理市場蓬勃發展,資產配置的需求也更加旺盛和多元化。但隨著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和凈值化轉型,市場的波動、可投標的的豐富、個性化的定制使投資者的投資理念也日漸成熟,老百姓也更愿意將資金交付給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做全權委托管理和長期配置。
作為傳統金融服務提供商,商業銀行連接著財富和資產兩端,回歸本源、以客為尊、代客理財、與時俱進既是銀行的利潤來源,更是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從財富端來看,金融機構應以人為本,在需求多元化背景下實現從單一產品銷售向長期限、綜合化資產配置轉型,尤其是定制類的投資服務越來越受到高凈值客戶青睞;從資產端來看,主動管理能力強的資產管理機構更傾向于全權委托模式,例如瑞士隆奧銀行,我國的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都通過全權委托專戶定制給客戶更加有溫度的投資體驗。
板塊融合、打通經濟發展的“任督二脈”
商業銀行作為資金融通的樞紐,擔負著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責任。隨著企業主群體在財富管理市場的崛起,商業銀行應立足加強兩個板塊的深度融合,借助雙條線優質資源、深化客戶綜合經營與服務,拓寬利潤來源同時帶動經濟活力提升,實現客戶、公司和社會經濟的多贏。
首先,要打通大財富管理價值循環鏈。以客戶資金流為脈絡,以企業主客群為重點,深度挖掘客戶個人財富和企業資金的綜合需求,借助“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投資銀行”價值循環鏈,有效鏈接投資端和融資端需求,形成資金供給、資產管理、資金融通開放融合的金融生態,真正打通實體經濟暢行的“任督二脈”。
其次,可以借助集團優勢、構建“商行+投行”核心能力。一方面著力做好與“投行生態圈”的多資產供應對接;另一方面借助金融集團資產端優勢和投研能力,提升多資產投資能力和市場交易能力,做大做強資產管理,持續吸引財富端流量。
守好“小家”反哺“大家”
家庭是社會構成的基本單元,經濟轉型和財富積累深刻地影響著個人家庭觀、社會觀的變化和需求。家庭穩則國興,小家和則大家昌。商業銀行應積極探索運用金融工具和綜合服務為客戶家庭事務提供解決方案。
守好“小家”助力構建新時代和諧社會。家業常青是每個家庭最樸素的愿望。隨著經濟創富一代進入交接棒時期,家族治理與財富保障、接班人培育、企業價值觀永續、傳承的稅務籌劃和法律咨詢成為今天家庭傳承領域談得最多的四類話題。做好這些才能實現每個家庭的和諧穩定,才能確保中國經濟內生增長的活力和延續,未來商業銀行應圍繞家庭傳承的新內涵和新需求提供更多綜合服務。
反哺“大家”助力個人財富實現社會價值。有國才有家,讓個人財富實現社會價值的慈善理念在國內正悄然興起,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也極大地推動了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目前,商業銀行正以開放的姿態參與到社會公益服務中,尤其在幫助高凈值客戶推動慈善、實現社會責任方面發揮著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正帶領人民群眾步入一段新的征程。共同富裕既是人民的愿望,也是金融企業的社會責任。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兩個主題、一個方向,在新經濟格局下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金融力量。
責任編輯:潘翹楚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