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天然“二次失敗”
恒天然對中國市場和企業缺乏足夠了解,合作停留于資本層面。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里雨曦 實習生 郭雅靜 磕磕絆絆四年后,國內外兩大乳業巨頭——貝因美和恒天然,終于將“分手”一事擺上臺面。 近日,新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宣布,將出售其在貝因美的部分股權。當天晚間,貝因美也發布公告表示,公司收到恒天然的《減持股份告知函》,恒天然計劃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1022.52萬股,占公司總股本1%。 在業內人士看來,減持是個信號,盡管雙方未公布后續的計劃,但最終“一別兩寬”已是板上釘釘,各自單飛可能也是對雙方最好的結果。 2015年,恒天然與貝因美甜蜜牽手,本以為是一場雙贏的聯姻,但事與愿違,恒天然入股之后,貝因美股價與業績持續下滑,恒天然的投資也損失慘重。 對于恒天然而言,這已經不是這家國際乳業巨頭在中國市場第一次栽跟頭,2005年恒天然投資三鹿集團,結果三年后因為“三聚氰胺”事件,恒天然的在華業務遭受重創。 先后兩次投資選擇均以失敗收場,恒天然只是“點背”嗎? 早有預兆 恒天然對貝因美的投資要追溯到2015年3月16日,恒天然通過要約收購貝因美18.8%的股權,成為后者的第二大股東。 目前,在貝因美的股本結構中,貝因美集團作為大股東持股29.13%,恒天然依舊是二股東,持股18.82%,去年引入的國有資本長城國融持股5.09%。 對于減持股權計劃,恒天然首席執行官邁爾斯?赫雷爾(Miles Hurrell)表示:“我們對與貝因美的關系進行了戰略復核,這是一個令人失望的合作。” 貝因美方面在給本刊記者的回復中表示,貝因美尊重所有股東的選擇決定,貝因美對此持開放態度,關鍵在于股東認同貝因美的戰略、貝因美的價值。 一位行業人士分析稱,從目前所知道的消息判斷,不排除恒天然全部退出貝因美的可能性。 在恒天然給記者的回復中,赫雷爾表示,恒天然已與一些機構就可能出售恒天然在貝因美的全部股權進行了溝通,到目前為止,尚未有結論。 事實上,恒天然方面與貝因美創始團隊不和已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雙方之間的摩擦近些年不斷升級。 最受關注的一次是2018年3月,貝因美為回籠資金擬出售豆逗子公司,結果因為恒天然方面包括朱曉靜在內的兩位董事投出反對票,而被董事會否決。 在此之前2018年業績報告會上,這兩位董事還表態,“由于貝因美沒有及時回復董事問詢并向董事提供充分信息,因此不能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公開表達對貝因美的不滿。 2018年12月,貝因美集團又與長弘基金簽署股份轉讓協議,將5200萬股人民幣普通無限售流通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09%)轉讓給長弘基金,引入長城國融成為第三大股東,這也一度被外界解讀為貝因美在淡化恒天然的影響。 恒天然原CEO施耐德在離職前還曾就貝因美問題表示:“作為持股18.8%的股東,我們對公司(貝因美)沒有直接的控制權,也未被允許分享所有關于貝因美的商業信息。” 貝因美創始人、實際控制人謝宏也曾經公開表達過對引入恒天然的悔意以及對恒天然方面的責怪。 第二次栽跟頭 雙方不和以及意圖分道揚鑣的直接原因,還是此前聯姻沒有帶來雙贏,而是雙輸。 “恒天然對貝因美的投資總體來說是失敗了,因為確實此次投資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恒天然方面失去了三分之二股本金。”一位行業內人士對本刊記者表示。 2015年,恒天然正式宣布收購貝因美18.8%股份的價格是每股18元,收購總成本達34.64億元。而如今,貝因美股價長時間在五六元徘徊。恒天然單是投資損失就極其慘重。 恒天然參股貝因美之后,貝因美的業績也一路下行,除了2015年盈利1.04億元,接下來兩年均在虧損,2016年虧損7.81億元,到了2017年進一步擴大虧損至10.06億元;直到2018年才重新扭虧為盈利0.72億元。 彼時,施耐德曾直截了當地說:“對貝因美的投資并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如果我們更早地知道現在的情況,可能我們過去的做法會有所不同。我們目前非常專注于盡力讓一切走上正軌。” 在恒天然入股貝因美之前的2013年,貝因美營收61.17億元,穩坐中國嬰幼兒奶粉品牌的頭把交椅,很顯然彼時的恒天然看好貝因美的發展前景,然而最終卻事與愿違。 更加戲劇性的是,恒天然在華投資的上一個企業——三鹿集團也曾是國內嬰幼兒奶粉的銷量冠軍。 2005年,恒天然注資三鹿集團,耗資8.64億元人民幣,持有后者43%股權。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恒天然在中國市場上損失約2億新西蘭元。 除此之外,恒天然自有奶粉品牌安怡、安滿也被迫退出中國市場,建成不久的廣州生產線也無奈轉讓,恒天然在華業務和生產鏈條均開始收縮。 兩次參股中國業績最好的嬰幼兒奶粉企業,兩次遭受重創,恒天然在華投資屢戰屢敗的背后,是運氣不好嗎?行業認為,這更多還是與其自身的投資行為有關。 “入股三鹿失敗是恒天然本身眼光不夠獨到,對于三鹿的市場前景和企業實際沒有一個清晰的探底。”乳業專家王丁棉如是說。 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陳渝認為,貝因美的投資失敗完全是恒天然的選擇失誤。因為貝因美的崛起并非因為其管理、科研和產品品質上具有絕對領先優勢,而是得益于三鹿事件的影響,彼時的貝因美無需與涉事企業搶奶源而最終可以獨善其身,獲得發展機遇。 乳業分析師宋亮坦言,恒天然不僅對中國市場和企業缺乏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恒天然與合作伙伴僅存在資本上簡單的合作關系,并沒有與參股企業真正深度合作,這種情況與其他外資是不一樣的。 本土化難題 很顯然,恒天然退出貝因美基本已成定局。退出貝因美之后,恒天然未來在中國的發展又將何去何從? 赫雷爾談及恒天然未來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時表示:“中國永遠是我們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我們在那里已建立起強大的業務網絡,并且依然非常關注那些能讓我們在中國市場實現成功的領域。” 宋亮認為,恒天然的中國市場戰略不會發生改變,還是會一如既往地深化本土發展,這樣才能更大限度地獲得中國消費市場增長帶來的紅利。而且從全球市場的角度來看,恒天然布局中國也是最好的選擇。 事實上,恒天然近些年在中國市場的經營方式也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作為全球知名的乳品原料供應商,今年4月,恒天然旗下品牌安佳正式推出一款名為“鮮牛乳”的巴氏鮮奶,這也是恒天然在中國國內市場首次推出的自有品牌鮮牛乳。 而在此前,恒天然曾與新零售品牌盒馬鮮生聯手,推出“日日鮮”牛奶。2018年底,安佳還與家樂福中國在上海地區合作推出一款巴氏殺菌鮮奶產品供線上線下銷售,這款鮮奶產品主打“極致新鮮”。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意味著恒天然在投資中國乳企屢屢受挫的情況下,開始選擇加注自有品牌建設。 不過,行業內對于恒天然在市場發力自主品牌建設并不看好。 宋亮認為,恒天然對中國市場的了解程度還不夠,渠道推動能力還很差。同時,作為一個做原料供應起家的公司,恒天然的終端產品和品牌塑造能力不高,與國內很多優秀乳企比較存在很大差距。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恒天然也不會完全放棄中國市場這塊巨大蛋糕,不排除其接下來還要尋求國內企業合作的可能性。 只是以目前中國乳業的發展狀況來說,適合恒天然的合作伙伴少之又少,“邊走邊看”大概率是恒天然退出貝因美之后短時間內的狀態。
責任編輯:鮑一凡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