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眾銀行風光不再?
曾經的“互聯網銀行”光環越來越暗淡。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王麗娟 實習生 李子墨 作為互聯網銀行的代表,微眾銀行發生了一個微妙的變化。 有媒體發現,今年上半年,微眾銀行的個貸產品“微粒貸”的借貸利率下調,年化利率整體下降約2~3個百分點。微眾銀行對此回應:上線以來,微粒貸的平均利率是呈現下降趨勢的,這得益于其賬戶運維成本持續下降。 也有報道稱,深圳銀監局對微眾銀行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其繼續降低微粒貸產品利率。 對比微眾銀行近三年財務表現,不難發現,下降的不止是微粒貸的借貸利率,還有凈利潤增速、凈息差、資本充足率等指標,愈發接近傳統銀行的水平。 對于貼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創新等標簽的微眾銀行來說,這可能不是一個好消息。隨著近兩年消費金融的大發展,騰訊系流量帶來的紅利期可能將越來越短。而作為持牌金融機構,微眾銀行也將愈發受制于各類銀行業監管指標的監管。 尤其是面對傳統銀行全面實施科技升級戰略,科技人員成為最重要人力資源安排,微眾銀行的先發優勢還有多少? 微粒貸承壓 微粒貸的變化是個風向標。 微粒貸是微眾銀行上線的第一款產品,盡管微眾銀行還有微車貸和微業貸,但是在微眾銀行APP上關于該行的5項產品介紹中,微粒貸就占了3席,地位顯而易見。 一家民營銀行副行長形象地稱,微粒貸,就是微眾銀行的“現金牛”。 只是伴隨著借貸利率的不斷下調,以及在整個消費金融行業大爆發的背景下,微粒貸的業務邏輯和客戶定位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根據微眾銀行年報披露,個人貸款客戶中七成以上為大專及以下學歷,其中相當部分從未在任何金融機構獲得過融資。 區別于可以從銀行獲取信用卡的優質用戶,這類借款用戶屬于次優級用戶,不僅是當下很多消費金融公司都在力爭的客群,也是很多銀行逐漸開始下沉的用戶群體。 更關鍵的是,消費金融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已經是一片紅海。消費金融公司披露的2018年年報顯示,消費金融行業已亮起紅色警報燈,利潤空間收窄,多家機構甚至有明顯的業績下滑。 無論是有牌照優勢的消金公司,還是有場景優勢的互聯網巨頭,都有增速下滑勢頭。即便是微粒貸,坐擁天然流量的優勢也正在變弱。 不同以往,微眾銀行并未在2018年年報中披露微粒貸的用戶數量。一位消費金融公司的業務負責人向記者分析,從微眾銀行凈利潤增速下滑來看,微粒貸的用戶增速可能也在下滑,騰訊流量的紅利期可能快要結束了。 于是,價格戰很可能成為微粒貸用來守住存量用戶,開拓新增用戶的重要手段。這多少又重現了當年銀行業產品同質化競爭最激烈時,各大行圍繞貸款、吸存、轉賬等業務展開的價格戰。 業務突破不順 即便是擁有騰訊這種互聯網巨頭級別的流量優勢,微眾銀行也不得不向外去尋找新場景。 2015年,微眾銀行開始推出微車貸,尋求與二手車市場的合作;2017年,微眾銀行推出微業貸,目前僅針對廣東、江蘇、湖南等11個省市的小微企業客戶開放。 不過,與微粒貸的輝煌業績相比,微車貸和微業貸要在業內占據一席之地,尚難。 微眾銀行從未在年報中披露微車貸和微業貸的具體經營數據,只在回復媒體問詢時提到,到2018年12月,微業貸僅僅服務了34萬戶小微企業。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微眾銀行依托騰訊的社交網絡,在個人信貸領域有先發優勢。不過,無論是二手車市場,還是小微企業客戶,微眾銀行都不掌握核心場景和客戶數據,很容易就淪為資金提供方。 這與許多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邏輯是一致的。金融科技公司負責場景、流量、數據,傳統銀行負責風控和資金。 但微眾銀行又不具備傳統銀行的資金優勢,成立以來一直都在尋求與傳統銀行在資金方面的合作。2017年底,微眾銀行的聯合貸款銀行達到50家,分享了75%的業務。 直到2018年,微眾銀行推出了智能存款業務,一度成為攬儲利器。2018年底,該行各項存款余額實現較年初2795%的增長,有點“存款立行”的姿態。 不過,智能存款產品發展并非一路坦途,中途微眾銀行的智能存款曾遭遇叫停下線。盡管如今已恢復上線,但是銀保監會加強智能存款產品監管與整頓的行動一直沒有停止。 繞不開的監管 在民營銀行有限牌照下,微眾銀行已利用自身優勢,做了許多突破性創新。只是,越往后走,監管的壓力會越突出。 一個重要表現是,曾經一度讓微眾銀行引以為傲的幾項核心數據,正慢慢接近傳統銀行水平。 根據微眾銀行發布的2019年同業存單計劃顯示,關于凈息差,微眾銀行已經從2017年的7.02%高位下降至2018年的3.81%。招商銀行年報數據顯示,該行2018年凈息差為2.57%。 關于資本充足率,微眾銀行從2017年的16.74%,下降至2018年的12.82%。招商銀行年報數據顯示,該行2018年資本充足率為15.68%。 從數據表現來看,微眾銀行的核心賺錢能力在下降,制約進一步發展的資本充足率遭遇瓶頸。 幾項數據疊加起來分析,不難看出,微眾銀行可能已經告別高速發展的階段。今年年底就是微眾銀行成立五周年之際,或許,在其不斷提升技術能力的同時,是時候要更關注資本壓力和資產質量壓力,想想銀行的核心業務要怎么進一步突破了。
責任編輯:鮑一凡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