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2007 等待之年(4)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2日 12:05 《財經》雜志
“病毒仍然存在,我們絕不應該認為自己是安全的……必須保持警惕,隨時準備行動” 公共衛生:H5N1依然在 □本刊記者 曹海麗/文 2月初,歐洲最大的火雞養殖場——英國東部薩福克郡的伯納德馬修斯(Bernard Matthews)農場成為媒體關注的一個焦點。 這家農場擁有22個養雞棚,育有16萬只火雞。其中一個養雞棚遭到了H5N1禽流感病毒的侵襲,2500只雞感染死亡。在英國政府的毒氣撲殺行動中,5萬多只火雞被撲殺。火雞尸體被裝入“密閉、防泄漏的貨車”,運往斯塔福德郡的一家工廠進行高溫火化。 這是英國境內發生的第一起——也是去年8月以來歐盟27個成員國內發生的第二起H5N1禽流感確診疫情。一個月前,匈牙利的一個農場亦發現鵝只中感染了H5N1病毒,導致上千只飛禽被撲殺。 英國爆發的禽流感疫情尤其引起了歐洲普遍警惕。主要養殖大國如荷蘭、法國,立即采取了防控措施,多個國家宣布禁止從英國進口禽類產品。 “病毒仍然存在,”歐盟衛生專員凱普里阿諾(Markos Kyprianou)向記者說,“我們絕不應該認為自己是安全的……必須保持警惕,隨時準備行動。” 與此同時,在亞洲和非洲,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也依然在肆虐。去年入冬以來,韓國、越南、印尼、日本、香港、泰國,以及非洲的尼日利亞、埃及,相繼爆發規模不等的動物禽流感疫情。 另一方面,新的人感染禽流感病例也繼續在零星發生,其中尤以印度尼西亞最為嚴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該國自2007年以來,已發現多達六起人感染病例,五人死亡。中國衛生部亦于1月10日通報在安徽屯溪發現一名37歲男性感染禽流感病毒,經醫治已痊愈出院。這也是中國在沉寂半年之后發現的最新一例人禽流感病例。 2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通告,尼日利亞政府當天宣布了一起因H5N1病毒感染死亡案例,其感染源仍在進一步調查中。新年伊始,同處于北非的埃及也發現兩例人感染死亡病例;不到一年時間,這個國家已經報告了20起人感染病例,其中12人死亡。 病毒認知仍有限 自2003年12月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東南亞首次蔓延開來,這一病毒便被國際社會認為是最有可能引發流感全球爆發的禍根。 過去一個世紀里,全球曾發生過三次流感大流行。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波及幾大洲,造成了至少上千萬 人死亡。 就在H5N1禽流感大規模爆發之前不久,從中國內地發源并擴散到周邊及其他地區的SARS,剛剛讓人們領教了新發急性傳染病的跨國界威脅和恐慌;H5N1病毒的再次現身,不由得讓國際衛生專家拉響了警報。因為同SARS病毒相比,流感病毒的傳播速度、易染程度都遠超前者。 過去三年多時間里,H5N1禽流感病毒的確呈現出“燎原”之勢,且毒性有增無減。最初,這一病毒還只是局限于東南亞地區。但自2005年5月,中國青海湖發生候鳥感染H5N1病毒死亡疫情之后,這一病毒便穿越中亞,到達俄羅斯和東歐;2006年以來,又進一步在全球范圍內擴散,先到達西歐一些國家,后來又登陸非洲,陷于戰爭泥淖的中東地區也未能幸免。目前,只有被大洋隔絕的美洲、大洋洲尚未報告發現禽流感疫情。 現在,新一輪的禽流感疫情又在東南亞、非洲、歐洲再次相繼爆發。 令人不安的是,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大規模和反復爆發,伴隨著人類已經整整三年有余。但至今人類對這個病毒的認知仍然非常有限,特別是關鍵的病毒變異與傳播。 “自H5N1病毒1997年被首次確認以來,已經發展出多個所謂H5N1病毒‘分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流感項目流行病學和大流行預警和反應部門的普渡(Michael L. Perdue)博士向《財經》記者表示。 1997年,香港爆發全球首次被確認的H5N1禽流感疫情,18人受感染,6人死亡,香港為此于三天內銷毀了150萬只雞。 “病毒學家使用不同的名詞,如‘分化枝’(clades)、‘分支’(sublineages)、‘種’(strains)、‘亞種’(substrains)、‘變異株’(variants)等等,來處理在流感病毒中發生的大量變異。”普渡博士說,“很顯然,H5N1在全球范圍內存在著許多個分支。” 盡管對病毒的起源、變異和傳播,科學家還沒有準確、清晰的答案,但對于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在亞洲以外出現的禽流感疫情,國際衛生界有一個一致和相對明確的結論。 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網絡實驗室對各國病毒樣本的檢測和基因序列分析,發現它們同2005年5月青海湖的禽流感病毒株99%以上同源。這意味著,候鳥在東南亞以外地區的傳播中或起了主導作用。不過,并不是所有亞洲以外的國家都是這種情況。比如說,尼日利亞的禽流感就來自與土耳其的禽類貿易。 2006年10月底,香港大學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管軼教授等人發表論文,證實H5N1禽流感病毒繼續在不同類型的禽類中成為“動物廣泛流行的病毒”(panzootic)。基因和抗原分析顯示,自2005年下半年以來,之前一種并不具有顯著特征的H5N1病毒分支經變異,已成為在華南禽類傳播中占主導地位的病毒;因其最早在福建發現,被命名為“類福建毒株”(Fujian-like)。 這一毒株同時在香港、老撾、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等部分地區于2006年初爆發的禽流感感染家禽中分離出,而且與2006年春夏之交在中國南方發生的人禽流感感染同源。但是,“類福建毒株”如何“異軍突起”并占據主導地位的形成機制,則尚不清楚。 從2007年的最新情況看,英國首次出現禽類大面積感染死亡,說明在歐洲,疫情已經突破了野鳥而到達家禽。目前對英國禽流感感染源的調查仍在進行中,一種說法認為或為候鳥傳染,另一種說法則認為與之前發生在匈牙利的鵝只禽流感或有關,因為英國的這家農場主人恰巧也參股匈牙利的那家農場。不過,伯納德馬修斯農場否認兩者間有禽只運輸往來。 防控挑戰 到目前為止,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還主要局限在動物之間的大規模傳播和傳染。人感染的絕對數量和頻率尚不高。根據世衛統計,自2003年以來,世界范圍內,累計總共有272人感染,166人死亡,死亡率超過一半。 H5N1禽流感會否演變成人際傳播大流行?沒有人能夠預測它會何時、以何種方式發生。 2006年7月底,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科學家發表論文,認為H5N1病毒與人流感病毒進行基因重組后,并不會輕易獲得人際傳播能力。媒體一度將此評論為“或將減輕全球大規模流感發生的可能性”。 但科學家警告說,這并不意味著H5N1可能導致巨大災難的警報已經解除。因為這項實驗沒有考慮到病毒的變異。 盡管尚未發現病毒發生了實質性的變異,但“賭它不會發生是愚蠢的”。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辦公室新聞發言人考定雷(Peter Cordingley)對《財經》記者說。普渡博士亦表示,H5N1仍是一個具有毀滅性的病原體,而且可以肯定,仍有潛在可能成為引發人類流感大流行的一個病原體。 在全球聯系越來越緊密的情況下,流行性疾病已經不再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共同面臨的一個挑戰。在今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流行性疾病亦成為一個討論重點。在1月27日的一場關于大規模流行性疾病(pandemic)的討論會上,與會的疾控專家普遍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大范圍疫病傳播情況,以及目前許多國家缺乏準備的現狀感到擔憂,并呼吁建立有效的流行病預防和監控機制。 一個基本的事實是,早在禽流感爆發之初,國際動物衛生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就發出指引,強調防控的根本是切斷禽的傳播,止于源頭。然而三年多過去,禽的傳播范圍越發呈擴大之勢,加上候鳥也已經帶毒,病毒又在不斷地變異,防控可謂難上加難。 中國自2005年底開始在內地實行禽流感全面免疫政策。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主任陳化蘭在去年11月1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研制疫苗的有效性不但使中國的禽流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而且“還在越南、蒙古等很多國家的家禽中使用”。 不過,中國2006年的官方通報仍顯示,疫情并未阻斷。據中國國家首席獸醫官、農業部獸醫局局長賈幼陵在同一個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06年,中國內地共有七個省份發生十起家禽疫情,發病家禽9萬只,死亡4.7萬只,撲殺294萬只;候鳥疫情涉及青海、西藏兩個省(區),共死亡候鳥3641只。 有待進一步查證的是,中國衛生部報告發現的多起人感染病例一概病源不明。農業部調查小組與相關地方政府部門一直否認出現過禽流感疫情。這種情況在其他出現人感染病例的國家殊為罕見——也許最初會出現病源不明的情況,但最終都能追溯到動物的感染源。 對于這一“特殊情況”,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辦公室新聞發言人考定雷認為,可能是兩個原因:一是中國太大,監測起來不太容易;二是中國實行的全面免疫政策有一個負面效果,免疫禽只有時會帶毒但不顯示生病癥狀,因此檢測不出動物疫情。 H5N1是否會對人類構成實質性威脅?目前仍是未知。但就其在動物中的蔓延趨勢,著實令人擔憂。過去三年多抗擊動物禽流感的經驗告訴人們,對病毒的認識和研究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信息的公開、透明、共享與對待科學的誠實態度。 2月初,就在英國宣布發現首起確診H5N1禽流感疫情的同時,受這一病毒影響最嚴重的印度尼西亞卻宣布,已于月前停止與外國實驗室共享禽流感病毒的人類基因樣本。印尼政府稱,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保護與這種致命病毒毒株有關的知識產權,他們正與全球最大的血液病藥品制造商百特國際(Baxter International)合作生產一種疫苗。 印尼這一決定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擔憂,認為可能延緩國際社會為防止一場大規模傳染病而付出的努力。-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