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澍談普惠金融:大型銀行應發揮頭雁效應

谷澍談普惠金融:大型銀行應發揮頭雁效應
2019年04月04日 14:50 中國金融雜志

【金融315,我們幫你維權】近年來,銀行卡盜刷、信用卡糾紛、暴力催債、保險理賠難等問題層出不窮,金融消費者維權舉步維艱,新浪金融曝光臺將履行媒體監督職責,幫助消費者解決金融糾紛。黑貓投訴

  黨的十九大要求,“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這是金融發展規律與金融改革實踐相結合的重大部署,是做好新時代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近一個時期來,部分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較為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找準金融服務重點,改進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選擇那些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主業相對集中于實體經濟、技術先進、產品有市場、暫時遇到困難的民營企業重點支持。李克強總理年初到工商銀行考察時,也對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提出明確要求。大型銀行作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動脈”,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聚焦經濟發展薄弱環節,在發展普惠金融、破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方面發揮“頭雁效應”。

  對普惠金融的三個認知偏差亟待厘清

  普惠金融事關國計民生。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既是落實“六穩”要求、應對當前經濟挑戰的現實需要,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商業銀行堅守主業、服務本源的重要體現。目前,普惠金融從概念提出到實踐發展時間還不長,全社會對普惠金融的認知還存在不統一、不全面、不深入的地方,尤其是以下三個認知偏差亟待厘清。

  “理所當然難解決”的認知偏差

  普惠金融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有觀點認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解決不了是理所當然。導致這種認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對問題的認識還停留在歷史經驗階段,而不是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普惠金融“知易行難”的關鍵是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充分,但這一“堵點”正在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跨越式演進所突破。零散的社交數據、消費數據、交易數據等信用數據不斷交匯融合,信用體系的底層基礎由孤立節點轉變為萬物互聯。這種趨勢在我國尤為明顯。截至2018年末,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已連通44個中央部門、32個省級平臺和60多家市場機構,歸集信息超過300億條。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全面實施,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日益健全,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快速完善。這些都為商業銀行解決普惠金融難題提供了更好條件。

  “不可持續”的認知偏差

  普惠金融的廣泛性包容性決定其具有“兩高一低”(風險高、成本高、收益低)的特征。很多人提到普惠金融,本能地認為這一業務池干水淺、地薄糧少,不具備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實際上這是對市場融資格局和銀行轉型方向缺乏深度和戰略考量的體現。要看到,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逐步完善,大企業、大客戶會更多轉向直接融資。截至2018年末,企業債券和非金融企業股票余額合計超過27萬億元,近五年來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速。而小微企業分布廣泛、數量眾多、經營活躍。目前全國小微企業法人約3000萬戶,個體工商戶超過7200萬戶,每天新注冊市場主體5.8萬戶。相對而言,小微企業更多依賴信貸資金支持,但目前小微企業信貸融資占其全部融資的比重尚不足20%,潛力空間巨大,這也成為銀行市場拓展的新藍海。而且,大企業也是從小微企業成長起來的,銀行在伴隨企業成長過程中,將建立長期穩定的銀企關系,實現互利共贏。因此,小微也有大市場,能做大文章;不僅不可不為,更大有可為。商業銀行不能僅算“當前賬”“小本賬”,更要算“長遠賬”“綜合賬”。

  “單一歸因”的認知偏差

  提到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有觀點將此簡單歸因為銀行不支持、不作為。事實上,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貴”是一個復雜、多元的問題,既有宏觀經濟因素,也有微觀運行問題;既有總量因素,更有結構性矛盾;既有長期和共性因素,又有階段性和個體特征,需作全面分析、綜合研判。只有清楚知道難在哪里、貴在何處,才能精準施策。如從企業自身來看,小微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的末端,抗風險能力較弱,部分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財務管理不夠規范,風險成本偏高。從融資渠道來看,近年來各種P2P網貸、小貸等金融業態野蠻生長,顯著抬高了融資成本,加劇了期限錯配和金融風險滋生。此外,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需要強化頂層設計,形成“幾家抬”合力。如由政府承擔“社會信貸救助成本”,建立小微企業擔保基金,實施財稅優惠政策等。可喜的是,當前在多方努力下,上述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改革紅利正在不斷釋放。

  大型銀行理應成為發展普惠金融的主力銀行

  大型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支柱,是貨幣政策傳導的主渠道,發展普惠金融不僅是責任和使命所系,也是市場機遇和轉型方向所在。事實上,大型銀行發展普惠金融具有不可比擬的獨特優勢,更有利于提升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推動“普”和“惠”的可持續。

  “線上+線下”的網絡渠道優勢

  普惠金融業務量大而分散,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落地難的問題較為突出。與中小金融機構相比,大型銀行網點數量眾多、覆蓋面廣、功能齊全,能夠輻射到廣大小微、三農等目標客戶群體。近年來,在監管部門的支持推動下,大型銀行相繼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建立專門機制,對普惠金融業務進行垂直管理,進一步促進了服務重心的下沉。同時,大型銀行IT建設走在行業前列,“實體網點+自助銀行+網絡銀行+手機銀行”的立體化金融服務網絡較為成型,促進金融服務進一步突破時空制約,向社會經濟體系的遠端末梢延伸,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可觸達性和覆蓋率。特別是大型銀行運用金融科技賦能普惠發展,構建起“金融+小微”“金融+民生”“金融+三農”等場景生態,拓展了普惠金融的深度和廣度。

  “資金+風控”的成本優勢

  破解普惠融資難題,核心是風險定價。風險定價由資金成本、運營成本、風險溢價等構成。在這方面大型銀行更具有比較優勢。一方面,大型銀行客戶基礎雄厚,資金來源穩定,核心存款在負債中的占比較高,資金成本相對較低。既能避免存款分流制約信貸投放能力,又能避免資金端成本上升向資產端傳導。另一方面,大型銀行經過長期經營積累,匯集了龐大的客戶、賬戶、交易、行為、偏好等基礎信息,結合征信、稅務、工商、司法等各種公共數據的多維交叉驗證,對客戶更能“看得清”“把得準”,從而有效控制小微貸款的風險溢價。而一些缺乏真實風控能力支撐的機構,簡單采取“以高利率覆蓋高風險”策略,在看似緩解“融資難”的同時加劇了“融資貴”問題。

  “信貸+非信貸”的綜合服務優勢

  當前社會各界對小微金融的關注焦點集中在融資層面,但實際上,小微企業所處的生命階段不同、生產經營特點不同,其金融服務需求也存在明顯差異。金融機構既要扎扎實實做好信貸基礎服務,也要善于創新整合,圍繞支付、結算、理財、交易、托管以及信息咨詢、風險管理等服務需求,做好全流程、全產品、全周期的金融服務。在這方面,大型銀行更具備專業優勢和創新優勢,可以大展拳腳。

  工商銀行創新發展普惠金融的實踐與思考

  工商銀行是依靠工商信貸起家的,從上世紀80年代立行之初即為包含個體經濟在內的中小企業辦理信貸業務,2004年在業內率先建立小企業信貸專營機制,2017年首批組建普惠金融事業部,統籌推動小微、三農等金融業務發展。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初步形成了具有工商銀行特色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站在新的起點上,工商銀行將不斷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秉持“不做小微就沒有未來”的發展理念,秉持“不唯所有制、不唯大小、不唯行業、只唯優劣”的公平信貸原則,進一步打好政策“組合拳”,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推動普惠金融增量、擴面、降本、保質,力爭未來三年普惠貸款年均增長30%以上、三年翻一番,讓金融服務的雨露甘霖更多普助小微、惠及民生。

  強化頂層設計,健全長效發展機制

  做好普惠金融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久之策,是商業銀行真正做大做強的根基。工商銀行將不斷提高思想重視的程度、系統推動的強度、政策優惠的幅度、服務創新的力度,形成“敢貸、愿貸、能貸”的長效機制,形成全行辦普惠的合力。一是優化信貸布局。堅持將普惠金融作為經營轉型的戰略方向,按照“唯市場不唯指標”的原則,配置專項信貸規模,通過加強信貸增量與存量并軌管理、資產證券化等方式,積極盤活信貸存量,釋放更多資源支持普惠金融發展。二是強化考核激勵。提高普惠金融業務考核權重,加大人力、財務、科技等投入力度,簡化審批流程,優化授權管理,對基層給足糧草,激活內生發展動力。三是落實盡職免責。細化和落實普惠從業人員盡職免責辦法,充分考慮業務辦理實際情況,避免簡單事后倒推、求全問責,讓基層機構和員工真正放下包袱、輕裝上陣。

  堅持做好線上,做專線下

  適應小微客戶特點,將金融科技手段的創新運用與線下傳統優勢有機結合,優化普惠金融獲客與運營模式。一是打通內外部數據鏈接。順應“數字普惠”趨勢,依托API、金融生態云等平臺,進一步打通內外部跨條線、跨機構、跨領域的“數據孤島”,形成客戶統一視圖,搭建以數據為驅動,對外開放交互、內部充分整合的普惠金融服務新平臺,構建“金融+產業互聯網”的跨界服務新業態,更深度融入企業生產、銷售、交易及內部管理場景,融服務于日常,獲客戶于無形。二是提升小微專營機構效能。目前工商銀行在一級分行層面均已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成立小微中心258家,累計服務小微客戶超百萬戶、投放貸款9萬多億元。將按照“集中運營”和“經營下沉”兩個方向,持續推動小微中心運營優化,體現“專門做”“專業做”的特點,在做實和提效上下功夫。三是合力共創支持民營和小微發展的生態圈。聯動全行各級機構,聯手社會各方力量,深入開展“工銀普惠行”活動,主動走進園區、走進市場、走進企業,讓普惠金融覆蓋“千行百業”,澤及“千家萬戶”。自2018年9月該活動開展以來,累計現場營銷推介2000余場,調研走訪小微客戶超過6萬戶。

  加快創新落地,打造綜合產品服務體系

  普惠金融要增量擴面,必須精準對接小微客戶需求,做活產品和服務創新。一是從品種、期限、流程、模式等入手,全面優化融資產品體系。如針對小微融資需求“短頻急”且缺乏有效抵質押品的痛點問題,通過擴大信用貸款覆蓋面,創新知識產權和專利等“軟資產”抵押,依托供應鏈核心企業增信等方式,提升小微融資的便利性和可獲得率。目前工商銀行已整合形成信用類、抵質押類、線上供應鏈融資三大產品體系。二是建設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如新推出的“工銀小微金融服務平臺”,創新打造線上預約、線下面簽的便捷開戶新模式,讓信息“多跑路”,讓企業“少跑腿”。客戶僅需到店一次,半小時即可完成開戶與基礎支付結算產品的一站式辦理,推出不久即快速吸引了70萬小微客戶使用。三是融資與融智相結合,賦能企業經營發展。發揮銀行專業優勢,當好企業顧問和金融參謀,幫助民營和小微企業做好市場研判、經營決策、風險防控和投融資規劃,幫助企業成長得更好,走得更遠。如推出“融安e信”,為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提供外部欺詐風險識別、預警、查詢與管控服務。投產應用兩年多來,已覆蓋1.5億客戶端,攔截電信欺詐25萬筆,為客戶挽回財產損失58億元,有效守護了客戶的“錢袋子”。

  做強風險管理,促進可持續發展

  發展普惠金融,必須把握金融本質,尊重市場規律,立足商業可持續原則,既真刀真槍做普惠,也穩扎穩打做普惠。關鍵是要按照中央關于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一系列要求部署,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堅持精準支持,做強風險管理,控制風險成本,促進量、價、質的協調統一。工商銀行不斷健全適應小微企業特點的全流程、穿透式風險管理體系,深化大數據和信息化技術的運用,落實專家治貸和專業治貸,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防控體系,積極破解傳統小微融資中“防假”“反假”等風險管理難題,提高客戶甄別和市場駕馭能力,努力將風險成本下降的紅利更多惠及小微企業。同時,堅持合規經營,扎牢制度“防火墻”,嚴格執行費率管理規定,嚴禁存貸掛鉤、借貸搭售等行為。通過發揮大型銀行帶動融資利率下行的“頭雁”作用,讓艱苦創業的企業家擁有更多獲得感。

  精準發力,助力脫貧攻堅

  助力脫貧攻堅,是普惠金融的應有之義。工商銀行堅持服務小微、三農、脫貧攻堅一體推動。一是產品創新。如總行牽頭,采用“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跟進”的模式,在貴州獨家設立全國首支省級脫貧攻堅基金,支持了20個貧困鄉鎮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環境治理、公共服務及人居環境改善。針對貧困地區實際,創新了“致富創業貸”“惠農貸”和“雛鷹貸”等產品,共計發放貸款超10億元。二是模式創新。立足當地資源稟賦,探索“銀行+政府+村兩委+企業+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助力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增強創收致富的長效能力,“輸血”更“造血”。三是手段創新。依托工商銀行“融e購”電商平臺,開設“扶貧館”,幫助貧困地區商戶擴大銷路、拓展市場。目前已覆蓋281個國家級貧困縣,上線了7600多個特色農產品和鄉村旅游產品。引入區塊鏈技術,通過銀行金融服務鏈和政府扶貧資金審批鏈的整合與互信,實現扶貧攻堅資金的精準投放和高效管理,做到“募得了、投得好、管得住”。

  作者系中國工商銀行行長

責任編輯:陳鑫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4-17 中創物流 603967 15.32
  • 04-11 智萊科技 300771 --
  • 04-10 新媒股份 300770 --
  • 04-03 德方納米 300769 41.78
  • 04-03 天味食品 603317 13.46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