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方面積極作為 維護中國全球價值鏈領銜地位 來源:證券日報
王文
2020年2月下旬以來,新冠肺炎疫情逐步發展。在筆者看來,疫情變化對全球局勢的影響可能會有三種情況。
最嚴重的情況:全球大危機。如果疫情全球蔓延,且長期得不到控制,那么,有可能會導致全球化倒退、產業鏈崩潰的全球大危機。看似這種評估危言聳聽,但中國須未雨綢繆,要有最壞的心理準備。
較糟糕的情況:區域性危機。如果疫情全球蔓延的程度有限,僅沖擊亞洲、歐洲與美洲的部分區域,那么,只是部分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受到重創,全球經濟2020年平均增長率僅是退回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目前看來,這種可能性存在的可能性凸顯。
稍樂觀的情況:中短期風險。如果疫苗開發取得實質性進展,各國積極行動,國際協作出現,疫情在中國、東亞地區和全球的層面上都能夠得到有力管控,在三月份、四月份能基本平息。該情況僅對全球化、全球治理架構、全球產業鏈與價值鏈產生短期負面影響,對中國經濟(尤其是一季度、二季度)的表現產生較大負面沖擊。2020年下半年,經濟在各國產生“報復性”反彈,那么,總體上看,這只是一場中短期的國際風險。對中國而言,2020年實現精準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仍能按期完成。以目前的形勢看,這種評估是稍顯樂觀的。
疫情可能會導致危機,但“危”中亦有“機”。
對中國而言,疫情的蔓延凸顯全球治理的重要性、緊迫性,中美加劇貿易沖突的可能性下降。中國舉國體制“抗疫”、且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極有可能被世界所推崇。
在疫情發生前的2018年—2019年,中美貿易戰始終是國際社會、全球輿論關注的焦點,也對中國的外交、外貿造成了較大的負面沖擊。美國特朗普政府強力推行的單邊主義、新孤立主義、民粹主義,不僅對中美關系造成負面沖擊,而且帶動其他一些國家推動逆全球化進程,破壞全球治理的現有架構,削弱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權威。然而,在病毒的威脅面前,即便美國等國依然采取限制特定國家人群入境、關閉邊境等帶有孤立主義色彩的措施,但全球肆虐的病毒在“倒逼”這些國家反思現行政策,并逐步轉而采取加強國際合作、更加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做法,從而客觀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逆全球化趨勢。
對中國而言,在統籌推進疫情防范與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同時,需要冷靜地進行戰略分析,沉著統籌應對,抓住“危”之“機”,展現成功應對危機的全球大國新形象,引領疫情防控為主題的全球治理新進程,塑造捍衛民眾利益的全球輿論新風向,重啟中國經濟領銜的全球發展新引擎。
在筆者看來,至少應該有如下作為:
第一,防疫、經濟與國際“三維并進”,展現成功應對危機的全球大國新形象。
數周來,通過首腦電話通氣、國際外交協調,中國正在獲得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理解、同情與信任。此后,中國可繼續加強與世衛組織等國際多邊組織的深度合作,在道義、話語、外交、技術上為贏得更多的國際支持,把此次共同對抗疫情的戰斗作為中國進一步加強國際影響力的新起點。
第二,推動國際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引領以疫情防控為主題的全球治理新進程。
過去的兩年,中美貿易戰成為全球輿論設置的議程主題。在疫情的國際沖擊下,中國可主動出擊,通過適時地分享防疫經驗、病例數據、加強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醫療科技合作、疫苗研發合作,主動引領、形塑防疫進程和“后疫情時代”的全球治理轉型方向,降低對抗性、排他性色彩,倡導合作共贏的中國價值觀。
第三,對外通過講好中國防疫故事,塑造捍衛民眾利益的國際輿論新風向。
疫情初期,一些境外媒體渲染中國“中國脆弱論”“治理危機論”“經濟驟降論”“產業衰退論”等等,但中國有效應對疫情,用事實回擊西方媒體責難。當下,國際心態在轉向,渴望中國分享經驗。為此,中國可通過各類媒體,尤其是通過新媒體,用短小精悍的新聞、視頻、語錄,主動對外講好中國防疫故事,塑造國際媒體尤其是西方輿論關注的新話題。
第四,力保全球價值鏈的中國地位,重啟中國經濟領銜的全球發展新引擎。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偉大進程,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產業鏈重構的進程。鑒于疫情加劇“逆全球化”的可能性,中國需要在國際層面加強與WTO等國際組織、有關國家在經貿、投資領域的協調;在國內層面,落實已出臺的百余項政策,平衡企業正常運行與疫情防控安全,打響經濟復蘇與價值鏈保衛戰。此前,多數機構對中國2020年后三季度的經濟增長持樂觀態度,認為會出現不可逆轉的經濟增長反彈。若能力保中國在全球價值鏈領銜地位,那么,中國近年來經濟下行壓力將大大釋放,市場信心與消費需求將大大提升,中國將繼續成為國際發展的發動機,民族復興的進程也會加快。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路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張國帥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