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91.8:社會保障成公眾關注新焦點

2019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91.8:社會保障成公眾關注新焦點
2019年03月07日 13:29 小康

  2019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91.8:社會保障成公眾關注新焦點

  “2019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之“最受公眾關注的十大社會問題”排行榜顯示,在戶籍制度改革、公務員熱、控制房價、保障房建設、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擇校、異地高考等30多個選項中,社保的異地轉移接續問題排在了首位。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劉彥華2019年1月—2月,《小康》雜志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并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2019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調查。經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加權處理,并參照國家有關部門的監測數據和大量社會信息,得出2019年度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為91.8分,比上年提高5.6分。

  “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從科技、公共安全、文化娛樂、行政管理、市政建設及環保、社會保障、就業服務、教育、醫療衛生九個方面進行衡量,其中“就業服務”一項從2011年開始增加,故目前的公共服務總指數與前期不完全可比。

  在“2019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調查中,前述九個方面的指數得分最高的是公共安全指數,為96.5分,比上年度提高了3.2分;其次是文化娛樂指數,為94.8分,比上年度提高了1.6分;再次是科技指數,為94.7分,比上年度提高了1.2分;另外,社會保障指數、市政建設及環保指數、教育指數也都突破了90分大關,分別為92.7分、90.6分和90.4分,分別比上年度提高了5.1分、5.7分和7分。

  九個細分指標中低于90分的有三個,即行政管理指數、醫療衛生指數和就業服務指數,得分分別為89.9分、89.8分和89.2分。其中就業服務指數雖然得分最低,但進步也最大,比上年度提高了8.9分。

  值得注意的是,本年度,公共安全指數超越文化娛樂指數,領跑九項細分指數,并且在“十五項公共服務領域公眾滿意度”排行榜上,公共安全同樣位列榜首。

  醫療衛生實現“雖貴猶榮”

  與往年調查結果相比,“2019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調查結果呈現出了一個重要的變化: 雖然醫療衛生在國人眼中依然是“最貴”的一項公共服務,但是在“十五項公共服務領域公眾滿意度”排行榜上,醫療衛生時隔兩年再進前十,位列第九。針對“看病難、看病貴”這一老大難問題,44.4%受訪者認為在最近一年中有了一部分緩解,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7.8個百分點,17.7%的受訪者認為有了很大緩解,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1.8個百分點。對于醫療衛生事業的大跨步,以及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緩解,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社保研究室主任陳秋霖深有體會。“這些年,我國醫改力度比較大、動作比較大,效果也是比較明顯的,包括醫療保障、醫療服務硬件軟件的改善等。從如今大城市三甲醫院,到縣醫院,再到鄉鎮衛生院的硬件設施,人們就可窺見一斑。”

  起始于2009年的新醫改,至今已有十年時間,在陳秋霖看來,這十年正是中國醫療體系重構的十年。第一,籌資,從個人直接支付為主體的體系到國家、社會、個人分擔,社會保險承擔很大一部分支付的體系。第二,服務,硬件、軟件都有明顯提升,分級診療初顯成效。第三,預防為主的觀念普及,預防、治療、慢病管理、康復、護理、臨終關懷體系在逐漸建立。第四,從“九龍治水”到成立醫改領導小組、醫改辦,最近又組建醫保局,監督管理體系也在重構。第五,藥品供應也在重構,從原來的醫院招標,到省級招標,到現在國家行動,發展脈絡非常清晰。第六,包括規培在內的醫生人力體系也在重構。第七,伴隨著互聯網應用、大數據應用,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第八,老百姓就醫觀念也在重構,開始愿意為健康買單。

  陳秋霖表示,“總體上,過去十年的醫改主要還是增量改革,下一步主要是存量改革為主,從普惠式提升進入精準式提升,要集中解決抗癌藥的問題、特大疾病的問題、精準扶貧的問題,這是資源限制所決定的。所以公眾對醫改的感知評價,也會出現一些波動。”

  社保難題待解最近,河北省南和縣人張國泰向記者反映了一件煩心事。張國泰2003年前往深圳打工,至今已在深圳打拼10多年,也繳納了近10年的社保,但因為家庭原因,需要回老家工作生活,按照深圳的規定,他目前并不符合在深圳辦理退休的條件,將社保關系轉回老家,因為地區差異,又感覺不劃算。每每想起,張國泰總要念叨一句,“真是不甘心。”

  其實有著和張國泰一樣煩心事的人不在少數。“2019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之“最受公眾關注的十大社會問題”排行榜顯示,在戶籍制度改革、公務員熱、控制房價、保障房建設、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擇校、異地高考等30多個選項中,社保的異地轉移接續問題排在了首位。

  近些年來,雖然我國社保關系異地轉移接續政策在不斷補充完善,但現實接續中遇到的問題卻仍然比較多,深層次的原因是相關地方的制度安排問題。比如一些地方對養老金繳費未滿10 年的臨退人員,務工地不予延長繳費時間,戶籍地補交費用高,且未來收益不高;有的地方明確對在外地交保超過10 年的臨退人員不接收等。各地參保模式、繳費水平和待遇水平有較大差異,各地轉移接續政策不統一,綜合導致了社保保險關系轉移接續難。

  據陳秋霖介紹,1997年我國開始建立社會化養老保障制度,2007年各種社會養老保險全面啟動,城鎮職工、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實現基本全覆蓋,這是個增量過程,雖然人們拿到手里的錢并不多,但從無到有,人們的獲得感還是很明顯的。而如今,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也已經從增量改革走向了存量改革,這里面主要涉及三個問題:一是不同利益群體感受不同,必然會引起各種爭議;二是財政增速下降,社會養老保險的財政支撐點下移,人們開始擔憂資金缺口問題,存量改革壓力比較大;三是效率與公平的平衡難度加大。

  “解決養老金的地區差異問題,最關鍵的還是要提高統籌級別,盡快實現全國統籌。”陳秋霖表示,對于社會保障制度,理論上應該是最公平的制度,只要是中國公民,就應該享受均等化的社會保障。造成養老金地區差異的原因很復雜,除了地區經濟發展因素,人口流動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實現全國統籌不僅能夠增強養老金風險分擔的作用,也有助于增強其收入再分配的作用,體現基礎養老金的公平導向。全國統籌后,養老金的轉移接續問題也將迎刃而解,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口流動的要求。

  在陳秋霖看來,提高統籌級別是個關鍵問題,“經濟發展不好,人口流出,養老金缺口大,不好的地方越來越不好,這將是個惡性循環,必須盡快實現全國統籌,實現全國一盤棋,邁向高質量的社會保障管理。”

  除了排在首位的社保的異地轉移接續外,在“最受公眾關注的十大社會問題”排行榜上位列第二至十位的依次是:看病難、看病貴;養老;食品安全;交通擁堵;“變中有憂”的中國經濟;校園安全;控制房價;抗癌藥降價;虐待兒童。

  (感謝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慶喆提供的支持。

責任編輯:鮑一凡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3-14 永冠新材 603681 10
  • 03-13 青農商行 002958 3.96
  • 03-13 新諾威 300765 --
  • 03-12 每日互動 300766 --
  • 03-08 錦浪科技 300763 26.64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