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緊鑼密鼓第七輪磋商,劉鶴特使新身份備受關注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當地時間18日,美國白宮以總統特朗普的名義發表聲明,稱“美國歡迎中國代表團參加從2月19日開始的一系列會議,討論兩國的貿易關系”。從這一天開始,中美貿易“休戰”截止日也進入10天倒計時。有分析稱,雙方談判官員們“連時差都沒倒過來就繼續談”的緊鑼密鼓,讓外界看到中美都希望達成協議,化干戈為玉帛。此次率團赴美,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頭銜中新增的“習近平主席特使”身份備受關注。美方用歡迎聲明展示善意,中方顯然也誠意滿滿。去年的這個時候,正是美國挑起“貿易戰”前夕。一年的時間,中美乃至世界經濟受到的影響,讓各方認識到中國領導人所說的“合則兩利,斗則俱傷”。英國路透社甚至作出“中美磋商成敗攸關美股命運”的判斷。“抓緊工作,相向而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9日表示,中方希望中美能努力達成一個雙方都能接受、互利共贏的協議。因為這“符合中美兩國的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
磋商節奏正在加快
根據白宮的聲明,會談將在美國貿易代表署和艾森豪威爾行政大樓舉行。磋商首先在副部長級展開。19日,美國副貿易代表格里什將率領美方代表團與中方代表會談。高級別磋商則從21日開始。香港《經濟日報》評論說,白宮罕見發表聲明對中方表示歡迎,釋放出善意。
北京時間19日清晨,來自中國商務部的消息比白宮聲明更早引起外媒關注。英國路透社稱,中方宣布,應美方邀請,習近平主席特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將訪問華盛頓,于2月21日至22日同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財政部長姆努欽舉行第七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美國《華爾街日報》評論說,這是中美貿易磋商的最新進展,顯示隨著3月1日貿易“休戰”截止日期臨近,雙方在繼續加緊磋商。2月15日,雙方團隊在北京的第六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剛結束。
不少媒體都注意到,相比上一次赴美,劉鶴這次多了一個身份:習近平主席特使。上一次出現這個頭銜,還是他去年5月赴美磋商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副教授成曉河19日對新加坡《聯合早報》分析說,增加的特使身份意味著增加了授權。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劉鶴代表的不僅是中國政府,也代表著中國領導人。
臺灣“中央社”稱,參加此次磋商的美方人員既有鷹派的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和總統貿易與工業政策助理納瓦羅,也有被視為鴿派的財政部長姆努欽、商務部長羅斯和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白宮在聲明中說,此次磋商是美中兩國元首去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達成的共識的一部分,著眼于實現影響美中貿易的必要的中國結構性改革。雙方也將討論中國從美國采購商品和服務的承諾。
上周五在會見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的美方代表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談到“合作”一詞。他表示“合作是最好的選擇”,但同時指出“合作是有原則的”。
“兩國經貿磋商的節奏正在加快。”美國農業部副部長史蒂夫·森斯基18日這樣告訴媒體。彭博社稱,美國農業部的團隊上周參與了在北京的磋商。森斯基說,談判富有成效,但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聯合早報》援引成曉河的話稱,如今官員們“時差還沒倒過來就繼續談”,顯示雙方依然希望能在3月1日期限前達成協議。
世界期待中美找到答案
隨著兩國談判逐漸進入決定性時刻,全球都在盯著將迎來什么結果。德國財經網19日設想了“中美經貿磋商的四種情景”:一是中美克服種種困難,進行妥協,最終達成協議。這是各方最愿意看到的情況。二是延期繼續談。三是達成臨時性協議,因為中方不可能全面答應美國的要求,有些甚至被認為是無理的。四是無法達成協議,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可能性也較低。
路透社稱,對中美貿易協議的樂觀看法助推美國股市漲至逾兩個月高位。隨著兩國一年來的爭端來到緊要關頭,此刻對美股來說可謂成敗攸關。該報道說,投資人已將3月1日視為中美貿易戰的“大結局時刻”。在這輪新磋商之前,雙方都表示在北京的磋商取得進展。特朗普也在磋商結束后說,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達成一份真正的貿易協議。
那么,什么是一份好協議呢?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1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一份好協議絕對不可能是一方完全滿意、一方完全不滿意的。在中美貿易問題上,一份好協議有兩個標準:一是從美方來看,他們的合理關切得到了緩解或解決。另一方面,從中方來講,就是兩國經貿關系恢復正常。另外,協議承諾的一些東西也成為中國改革進程的一部分,有助于推動市場開放、經濟發展和滿足人民生活需求。
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股市18日經歷了自去年11月初以來最好的一天,單日漲幅超過3%。投資者寄希望于北京和華盛頓能夠解決貿易爭端。19日,滬指盤中短暫觸及近5個月高位,上證綜指微漲0.05%。日本股市也被帶動收漲。
“全球期待中美達成協議”,德國新聞電視臺19日評論說,中美之間一年來的貿易爭端,不僅對兩國經濟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全球經濟也受到打擊。現在,各方樂觀情緒不斷上升,投資者重新找回熱情。盡管中美解決問題仍困難重重,但全球期待世界兩大經濟體找到答案。
關稅大棒再遭抵制
在《華爾街日報》看來,和中國的貿易爭端對特朗普政府有著特別的意義。該報19日稱,特朗普政府希望借此證明,關稅是一種可以幫助打開世界各地市場的有效“破城槌”。但這不僅沒有令中國屈服,也在歐洲遭遇堅決抵制。德國《明鏡》周刊報道稱,在中美貿易談判似乎接近尾聲之際,美國正計劃對歐洲汽車征收25%的關稅,這在歐洲引起極大憤怒。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說,如果特朗普對歐洲汽車加稅,那么歐盟將立即作出反應,并不再履行從美國進口更多大豆和液化氣的承諾。
吳心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特朗普是在有計劃有步驟地“重分蛋糕”。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中美貿易爭端告一段落,也不代表中美關系就可以高枕無憂。但像去年那種大規模的“關稅戰”可能會少一些,美國現在的經濟和政治形勢決定,它不可能那么搞。
馬來西亞《新海峽時報》19日評論稱,我們很難指望兩個超級大國能夠成為“永遠的好朋友”,但想象某種形式的“和平共處”,并非不可能。為此,雙方都需要退一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副總裁馬修·古德曼表示,90天對中美來說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兩國之間的挑戰還將繼續。但90天給了雙方一個緩沖期,也將決定兩國關系今后朝哪個方向邁進。
【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新加坡特約記者溫燕青木辛斌環球時報記者譚福榕陳一】
責任編輯:陳永樂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