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作者: 劉曉潔
[ 在2022年11月,工信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的《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中,指出虛擬現實(含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前沿方向,是數字經濟的重大前瞻領域,產業發展戰略窗口期已然形成。 ]
1月30日,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增強現實(AR)行業投融資數量達到12起,是近三年的高峰,投融資金額為16.8億元,只略小于2021年。2022年是AR行業頗為熱鬧的一年,不論是企業融資還是新品發布都有不少動作。據不完全統計,有近 20款AR新品在2022年發布。
在資本市場普遍謹慎的環境下,AR行業仍然受到了投資人的青睞。西交一八九六科創基金合伙人祝全全表示,AR賽道是資本市場,尤其是VC圈子普遍看好的新興方向和領域,尤其在當前C端尚未爆發下B端的發展方興未艾,全球范圍內也沒有特別強大的獨角獸公司,這是一個千億級別的賽道。
2022年底,工業AR解決方案供應商瑞歐威爾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新一輪融資,由西交一八九六科創基金領投。瑞歐威爾聯合創始人兼CEO李波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2022年整體融資的環境比較艱難,是創業以來感覺整個行業各方面都是比較有挑戰的一年,但對好的賽道、好的方向、有實力的公司,投資人還是會出手。”
對于AR的產品爆發、行業的火熱,多家公司和行業人士普遍認為,元宇宙興起、技術成本的降低、產業鏈的成熟都是部分推動原因。不過,在詮視科技創始人林瓊看來,當下的AR技術仍然是一種“漸進式革新”,屬于非常寬泛的可穿戴設備。但先把顯示部分的體驗做好,讓大家能接受可穿戴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打磨供應鏈,這對于行業發展也是利好的事。
新品爆發的一年
2022年有接近20款AR新品發布。很多AR公司,包括像華為、OPPO這樣的大廠商都發布了輕量級消費端的AR眼鏡的產品。12月,OPPO在發布會上展示了新一代AR智能眼鏡 OPPO Air Glass2,同月,華為也正式發布了智能觀影眼鏡HUAWEI Vision Glass,強調“巨幕觀影”體驗。
“或許也是因為在傳統的智能電子產品領域比較低迷的時候,市場需要強心針,或者新的方向重振行業的信心。”李波認為,在經濟不太景氣的時候,這確實是一個新的趨勢。手機、平板今年發貨趨勢普遍有不小的下調,大家都在尋求新的方向。
除了手機廠商,初創公司也在積極推新。去年8月,消費級AR眼鏡品牌Nreal面向國內市場推出了兩款AR眼鏡Nreal X和Nreal Air,隨后的9月,AR解決方案提供商亮亮視野面向聽力受損人群發布了一款AR字幕眼鏡“聽語者”。
投資人也較為青睞這個領域。據IT桔子統計,2019~2022年,增強現實行業投融資事件數量達到46起,總融資金額接近52億元。
2022年11月,羅永浩的AR創業公司細紅線科技宣布完成約5000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投后估值約為2億美元,由美團龍珠領投,聯想創投、經緯創投等投資機構跟投。
同年,AR眼鏡廠商Rokid累計獲得4輪共計超過10億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復星、網龍、余杭國投等。Rokid于2021年9月發布了首款消費級AR眼鏡Rokid Air,售價2999元,2022年Rokid Air的出貨量突破3萬臺。
元宇宙被認為是推動AR行業火熱的一大原因。自2021年元宇宙概念走熱后,包含VR、AR在內的XR被認為是元宇宙的入口,也跟著再度走上風口。
林瓊對第一財經表示,元宇宙本身是一個綜合過去10年各種技術的結合體,把互聯網從兩維空間變成了三維空間,讓我們從有限的現實世界擴展到無限的虛擬世界,而這樣一個過渡,總要有一個載體、某種設備,XR就承擔了這樣的期待。
亮亮視野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吳斐同樣對第一財經表示,今年國內AR市場非常火爆,有主打翻譯,也有主打觀影,還有辦公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元宇宙概念的普及,大家越來越了解,且愿意用新的方式來解決原有的這些需求。
另一方面,技術的推動對AR的發展也相當重要,隨著5G的普及,以及產業鏈中芯片、半導體器件的升級,從供給側來看,AR已經越來越接近用戶的理想體驗。
“在5G成熟之前,業內覺得XR窮途末路,不過是個游戲的品牌而已,”林瓊表示,“5G出現以后,解決了本地渲染能力不足,可以展開更廣泛的互聯,XR好像找到了出路。隨著整個社會的不斷發展,可以把點連成線,把線連成面,各種技術的連接就形成了所謂元宇宙的效率。”
產業鏈愈趨成熟
技術的進步和產業鏈的成熟,帶來AR產品成本的大幅下降,也是眾多AR眼鏡得以密集推出的原因之一。
林瓊介紹,以往消費級AR產品成本可能上至5000左右,但現在市場上許多觀影設備已經降到了2000左右的范圍,這得益于國產birdbath光學成本大幅度下降。
Birdbath AR光學模組有著高畫質、小體積、輕重量,適合應用在消費級AR眼鏡上,如雷鳥、Rokid和Nreal等主流品牌的Air眼鏡系列都應用了這種光學路徑。
“光學技術早期壟斷在索尼以及國外一些品牌上,它們的技術優勢高,但是價格非常昂貴,做出來的眼鏡一般成本價都會在人民幣4000~5000元左右,阻礙了一些C端市場的接受程度。”亮亮視野首席技術官梁祥龍表示,國內廠商用非常激進的商業方案,將價格降到了原來的三分之一,也成為C端更容易接受的價格。
Birdbath是AR領域光學技術中的一個路徑,李波表示,類似這樣的技術這兩年確實變得更加成熟,在它的制備工藝成熟之后,需求量也上來,價格也在下降,從一個角度講賦能了整個行業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制造出更穩定的產品。但在瑞歐威爾所在工業領域,需要使用的是更加穩定、性能更加優異的光學技術,要覆蓋更大的溫度范圍、承受更嚴酷的工業環境考驗,而這些工業的方案技術在過去的兩三年時間里也在變得更加成熟。這種成熟不僅是制造工藝,而是整個體系的概念,尤其是對質量和量產能力的保證和把關。
“不單單要可以生產,還要批量地生產,而且是批量地生產出符合質量標準的產品,這是工業制造領域進入到成熟階段的重要標志,可制造性、可測試性、可量產性是衡量一個產品是不是進入到成熟階段的三個重要條件。”李波表示,這是行業過去幾年不斷成熟的方向。
對電子產品來說,行業的發展并不僅僅取決于一個單點的技術突破,而一定是一個產業鏈的成熟。
吳斐介紹,在很多年前亮亮視野在做波導的時候,還是一個試產線的方式,“所有的材料都是定制的,所有的產線都要臨時去組建,每一次生產都有很大啟動成本,現在這兩年背后服務‘聽語者’眼鏡的供應鏈都是一線光學企業,它們從最初開始建立專線、專人,同時在關鍵的組裝,尤其是我們雙目波導融合和最后裝配的過程是完全自動了。”
李波認為,行業真正地有一些可以確實落地的產品,包含了軟件、硬件、操作系統等方面,可以讓客戶開始真正批量地使用,這也是AR快速發展的原因,“客戶已經不是早期小白鼠了,用來被試驗一下,而是真正能夠在他的生產制造、巡檢、服務環節里放心使用AR產品了。”
與此同時,整個行業的生態也在發生變化。李波表示,過去更多的是創業公司玩家為主,現在整個行業進入到了比較均衡的生態環境,既有創業公司繼續沖在前面探索新的產品,新的應用,給客戶帶來價值。同時也可以有比較成熟的上下游企業開始進入這個行業,在看到工業元宇宙的價值后,從生態的角度助力這個行業的發展。“過去服務瑞歐威爾的OEM、ODM廠商還處在小作坊的階段,現在很多的上市公司、大型的制造型的企業開始進入這樣的領域。”李波提到,這對產業的發展也有不小的幫助。
邁出可穿戴的第一步
盡管AR產品呈現爆發的趨勢,但不少行業人士認為,當下的AR眼鏡并沒有做到真正的下一代計算平臺,只是邁出了可穿戴設備的第一步。
“目前這些產品還是以手機配件的形式為主,解決特定場合比如觀影、游戲的新的體驗,更多地像一個屏,還沒有真正達到我們認為的獨立于手機產品的生態形式來進入到這個市場。”李波認為,行業認知的AR或者XR是一個全新的終端的定位,它一定需要擺脫或替代手機這樣的形式,才是真正的下一代移動計算終端平臺。
“現在大家做的事情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寬泛的可穿戴設備,它實際上是把我們現在手上的觀影設備往前推了一步放在眼前了。”林瓊認為,技術革命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所謂的漸進型的,一種是屬于革命型的,現在大家做的都是漸進型的。
“把手機里面的一些內容放在眼前,從5寸放到55寸,確實有一定的漸進式革新,一點點的進步,盡管沒有什么特別新鮮的東西,但2000元左右的價位,也有人愿意為之買單。”對買一個眼鏡花幾千塊錢形成一種消費觀,林瓊認為這種嘗試也是培育市場的一件好事。
未來真要做到復雜的MR設備可能還有幾年,從現在走到那個時候,技術的提升還要時間。而現在是AR到來的前夜,林瓊認為,行業選擇在可穿戴上邁出一小步,先把顯示部分的體驗做好,讓大家能夠接受可穿戴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打磨供應鏈,這對于行業發展也是利好的事。
作為一家深耕工業市場的AR平臺,李波認為,基于現在這樣的市場認知,瑞歐威爾短期內不會積極轉型進入到C端行業,更多的是不斷打磨服務B端客戶,用積累下來的技術未來也能夠服務C端的產品。
“目前C端所應用的一些AR的場景,主要集中于個人消費和個人娛樂,主要是游戲等領域的嘗鮮型的應用,受限于產品體積、重量、成本、技術應用的成熟度等的限制,目前還是遠未成熟。”祝全全表示,國際上像微軟、日本的任天堂、國內的手機主機廠商,目前都有適應性的產品讓消費者嘗鮮,但是功能、技術應用的范圍相對是比較窄的。
作為投資行業人士,祝全全認為當下的階段工業AR的投資機會相比更好,2C市場是市場教育和成熟度決定著技術和產品的推廣速度和市場容量的,一旦有一天整個市場成熟了,從投資人角度講,包括瑞歐威爾這樣的工業AR技術領先者,向下兼容轉型速度都會很快。
在目前的階段,詮視科技同樣選擇教育、醫療等工業場景,在工業領域已經有很多有交互需求的場景出現,林瓊認為,技術能夠有場景驅動是最重要的。未來隨著可穿戴設備逐漸被人接受、相應的C端場景出現,以目前積累的核心能力、在工業產品中落地的一些經驗,也可以快速用到C端的場景當中去。
在2022年11月,工信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的《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下稱《行動計劃》)中,指出虛擬現實(含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前沿方向,是數字經濟的重大前瞻領域,產業發展戰略窗口期已然形成。
從《行動計劃》提到的試點行業來看,仍然是以工業上的虛實融合場景為主。文章提到,要加速多行業多場景應用落地,包括在工業生產、文化旅游、融合媒體、教育培訓、體育健康、商貿創意、智慧城市等虛擬現實重點應用領域實現突破。
《行動計劃》還提到了明確的產業目標,到2026年,我國虛擬現實產業總體規模(含相關硬件、軟件、應用等)超過3500億元,虛擬現實終端銷量要超過2500萬臺。
國內AR企業亮風臺市場生態發展部總監洪雁菲對第一財經表示,《行動計劃》信號釋放很明確,提到這個產業已經到了窗口期,之后其市場化價值會得到釋放。
此外,2026年虛擬現實終端銷量的目標是2500萬臺,“相當于行業要在5年之內有20倍的增長,這種增長勢必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供給側能力的提升,甚至會涌現出一批亮眼的企業。”洪雁菲認為。
不過,盡管有許多樂觀期待,但林瓊認為,如果以10年來看,行業目前還是頭一兩年的早期階段,AR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責任編輯:李桐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