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賣豬肉的北大學生向母校捐款9億 曾說給母校丟臉

那個賣豬肉的北大學生向母校捐款9億 曾說給母校丟臉
2019年12月23日 06:55 新浪財經綜合

  曾有這樣一位北大畢業生,當他受到母校的邀請,站上與學弟學妹分享“創業”經驗的講臺,第一句話卻是:“我給母校抹了黑、丟了臉。”

  言畢,他還幾度哽咽,神色中還略見尷尬。

圖片來源于央視專訪《北大屠夫》圖片來源于央視專訪《北大屠夫》

  這個特殊的人物名叫陸步軒,千禧年之初,他曾因在家鄉操刀賣豬肉而引發報道與爭議。

  此前,他以當地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大中文系,成為令人羨艷的天子驕子。可從北大畢業后,卻搖身一變,成了賣豬肉的屠夫。

  有人感到詫異,認為北大才子做屠夫未免沒出息;有人開始輕視文憑,畢竟北大畢業也不過賣豬肉,可見“讀書無用”。彼時的陸步軒,也曾被世俗偏見與流言蜚語壓彎了腰板,自己都覺得抬不起頭來。

  直到今年11月,一篇題為《北大屠夫20年后還在賣豬肉:年銷售18億》的新聞,上了熱搜,人們才意識到原來賣豬肉的陸步軒并非大材小用,而是一直在自己的職業里“臥薪嘗膽”。

  還有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曾經被嘲諷為北大反面教材的他,在事業成功后向自己的母校捐款9個億。

  如今,53歲的他,仍舊打拼在第一線,致力于把自己的豬肉做成國內第一品牌。他在抖音發布的第一條視頻里說道:“我叫陸步軒,我曾被政府招去做了12年公務員,之后辭職重新回到肉案,希望利用有限的時間,做好豬肉這篇大文章......“

  陸步軒此條視頻已收獲51萬點贊

  留言區,點贊數最高的評論為,“曾經你是我們老師的反面教材,等我長大了才發覺,聰明人始終是聰明人。”

  只是這個聰明人,從迷茫走到堅定,從自卑走到自信,他用三十年的光陰,這光陰是堅持、刻苦也是勇氣。

  1.北大畢業的天之驕子

  迫于生計當屠夫

  1966年,陸步軒出生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母親早逝,家境貧寒,家里的書,就只有一本《毛澤東語錄》。

  然而,貧窮困苦沒有影響少年的心性,陸步軒從小到大,都是一個喜歡刨根問底的人。一件事的來龍去脈,非要弄明白才覺得安心。

  而這種個性,也讓他在學習上極有天分。

  在后來接受央視的采訪時,陸步軒還是能很驕傲地說,自己的確是個好學生,每次考試都能領先第二名一百多分。高中畢業之際,已經能夠做到“講桌上一坐,各項水平超過老師”。

  這樣的陸步軒,考上北大幾乎是一種必然。

  1985年,當陸步軒以長安區文科狀元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在街坊鄰里眼里,他的未來已經和“做大官”、“賺大錢”緊密相連。

  靠著高考向上攀升,起碼不再回到貧瘠的家鄉做苦力,也成了驕傲的陸步軒心底的念想。

  可是,這份驕傲很快就被無情的現實打碎。

  未名湖畔的校園時光匆匆了結,即將走上社會的陸步軒和他的同學一樣,面臨的是“包分配”的命運。當然,如果有把握被分到好單位,這本是一件好事;可祖祖輩輩面朝黃土、沒有任何人脈的陸步軒,卻開始惴惴不安。

  1989年,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他被分到統管計劃經濟的家鄉縣計委,無編制。

  陸步軒的處境是尷尬的,作為一個在校園里研讀了四年音韻學的年輕人,再如何自詡清高,也得接受幫胸無點墨的領導寫講話稿的日常。

  而且,當時的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巨變中,市場經濟初露鋒芒,計劃經濟已然走到盡頭,陸步軒的單位,正成為那最后一抹“夕陽”。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再加上陸步軒自恃過高的個性影響,在縣計委的那幾年,實在不好過。

  陸步軒沒有編制,分不到房子,只能和妻兒擠在一間不足六平米的小平房。為了生計,不得不放下“北大才子”的身段,辦過工廠,開過礦山,做過裝修,開過商店,卻都以失敗告終。

  陸步軒的第一任妻子無法忍受負債累累的生活,于是與他離婚了,還對外人說當時是看上了他“北大”的身份,沒想到他這么“沒用”。

  這可能也是第一次,讓他產生“侮辱”了母校的感覺。北大,不再是光環,反而成為負擔。

  再婚之后,為了老婆孩子的溫飽,陸步軒在走投無路中接受了家人的建議——賣豬肉。理由很簡單,好上手,回本快,陸步軒別無選擇。

  后來,他在自傳《屠夫看世界》中回憶道,肉攤上蒼蠅亂飛,血水橫流,肉腥氣刺鼻,自己只能穿著短褲拖鞋站在鋪里。手上是常年洗不凈、后來就索性不洗的豬油。

  陸步軒不再愿意和別人提起自己是北大畢業的,干脆說自己沒讀過書,自家孩子被調侃成“賣肉娃”,他也只好無奈地笑笑。整日埋頭于切肉賣肉的陸步軒,只有鼻梁上的那一副眼鏡,暗暗透露著他與別的“豬肉佬”的不同。

  當起了屠夫的陸步軒曾在自傳中這樣自嘲:“如果認為北大學生賣肉完全正常,為什么不在北大開設屠夫系,內設屠宰專業、拔毛專業、剔皮剁骨專業,那樣賣起肉來豈不更專業?”

  那時,無論誰來告訴他賣豬肉不丟人,他都聽不進去,在他心里,人生已墜入陰暗的谷底。

  2.“養豬賣肉,也可以為北大爭光”

  2003年,北大才子畢業后卻只能賣豬肉的事情經過當地媒體的曝光,一石激起千層浪。

  這引發了普羅大眾對教育初衷、人才體制、職業選擇等種種議題的熱烈爭論,陸步軒也在無形之中,被卷入了輿論風暴的中心。

  而出現在公眾面前的他,始終帶著一絲絲難堪與羞愧,正如在北大師生面前登臺演講,第一句話仍是“我給母校抹了黑、丟了臉”。

  這是他的心結,他需要與自己和解。

  而在這之后,陸步軒的人生出現了一絲轉機。

  同為北大畢業的陳生,在看到陸步軒賣肉的媒體報道后找上了他。兩人有著極為相似的經歷,都是從北大畢業后,進入體制卻不順,無奈中只好“下海”。有所不同的是,陳生已經開始做規模化的豬肉生意,而專注于一個攤位的陸步軒,則在殺豬賣肉上做得更精細。

  陸步軒雖然終日糾纏于自卑悲觀的情緒,可趕來拜會的陳生,卻發現了他與眾不同的地方。

  同是屠夫,陸步軒卻把賣豬肉這件事做到了“北大水準”。他從來不賣注水肉,一個檔口他能賣出12頭豬,是別人的十倍之多。空閑時間,陸步軒并沒有放棄對文學的熱愛,而出版了視角獨特的自傳式著作《屠夫看世界》。

  即便是當屠夫,陸步軒依然在認真地對待他的生活與他的生意,這一點,深深打動了陳生。

  陳生一直在勸陸步軒,“不用那么卑屈”,雖然收效甚微,但他有信心,讓陸步軒認識到自己的閃光點,“干一行愛一行”,做好這份事業。

  2009年,在陳生的倡導下,國內第一間屠夫學校成立了,陸步軒擔任校長。這件事也讓陸步軒重新找回了信心,習慣于埋頭鉆研的他熱忱地投身于編寫教材與授課,做得頗有起色。

  陸步軒所編寫的屠夫教材,涉及養殖、切割、營銷等多個環節,將培養通曉整個產業流程的高素質屠夫作為著力點。與此同時,在陳陸二人的通力合作下,做符合高端肉類需求的品牌豬肉,也日益成為陸步軒的全新目標。

  他們二人將養豬賣豬做得十分特別——除了豬的品種好,豬場還摒棄了現代常用的定位欄,取而代之的是讓豬自由活動的半開放式空間;豬場里設有音響,專門給豬聽音樂,因為“豬和人一樣,只有心情愉悅,才會長得好”。

  到了2015年,兩人聯手打造的豬肉品牌銷量已超10億,成為赫赫有名的土豬肉“第一”。

  2016年,陸步軒又主動抓住互聯網時代的機遇,及時把品牌豬肉拿到電商渠道進行售賣。

  時至今日,他已成為擁有全國700多家連鎖店的“豬肉大王”,有媒體報道稱,靠著賣豬肉,陳生的身價已過百億,陸步軒更是身價飆升,無疑實現了從底層豬肉販到富豪的“逆襲”。

  對于陸步軒來說,發家致富,并不是最讓他驕傲的。更重要的,是終于可以放下郁結多年的憂慮——“北大畢業,還不是賣豬肉?!”

  這根刺,曾經深深卡在他心里。而隨著他賣豬肉賣出了一番成績,那種被世俗觀念與他人冷眼所深深困擾的自卑感,也終于消失了。

  在近期一次采訪中,年過半百的陸步軒從容不迫地說,自己希望進一步將自家的豬肉品牌做大做強,最終成為這個行業的領軍者,“如果能將豬肉賣到極致,也不算給北大丟人了。”

圖片來源于《廣州日報》相關報道圖片來源于《廣州日報》相關報道

  3.讀書無用?精英的抉擇?

  賣豬肉的北大才子告訴我們的事

  事實上,自始至終圍繞著北大畢業生陸步軒的質疑與爭議,無非就是以下兩大類——

  第一,北大畢業賣豬肉,讀書到底何用?

  第二,接受過精英教育的學子,是否要穿著光鮮、年薪百萬才算成功,而做著“低端”工作的,就注定是一輩子抬不起頭的失敗者?

  答案,或許可以從陸步軒的故事中窺見一二。

  之前提到過,普通的豬肉檔口一天只能賣一兩頭豬,而陸步軒個人經營的檔口每天卻能賣到12頭之多。這說明,即使是做小生意,北大畢業的陸步軒依舊是有自己的賣肉邏輯的。

  從他自己出版的《豬肉營銷學》教材里也能看出,陸步軒對顧客的心理研究,對豬肉的研究,都不是一般的“豬肉佬”能趕得上的。

  那種出眾的眼界和格局,將不起眼的工作上升為理論高度的思維模式,都是北大帶給他的。而最終得以創業成功,也少不了校友資源的支持,與陳生的合作,就是最好的例子。

  由此來看,陸步軒應該感謝北大。讀書并非無用,好大學給人帶來的助益,將綿延一生。

  而那種曾將陸步軒壓垮的世俗觀念,認為精英學子一定要“做大官”、“賺大錢”才是成功的論調,其實有好幾任北大校長都已給出過見解。

  民國時期的北大校長蔡元培說過,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份責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的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

  陸步軒受邀回母校演講,吐露慚愧之語時,當時的北大校長許智宏也提到,“北大學生可以做領導人,可以做科學家,也可以賣豬肉。”

  從事細微工作,與擁有崇高理想并不沖突,能專注地做好一件事,未嘗不是一種成功。

  近些年,類似于“清華研究生賣煎餅”、“西安交大碩士賣涼皮”的報道屢見不鮮,而當我們真的跟隨著媒體鏡頭,看到那些放下身段、去做好一件小事的高學歷人才時,也會發現他們怡然自得,不再因世俗觀念而背負沉重壓力。

  放棄百萬年薪、光鮮生活,自愿下鄉支教、拿微薄薪水的耶魯高材生秦玥飛,也備受稱道。

  當一個人能夠不受世俗影響地做好自己的事,是自己的堅持與強大;而當社會亦接納并認可了他們的個人選擇,則是觀念進步的體現。

  職業選擇與人生道路,本沒有高低貴賤。

  受過精英教育的莘莘學子,可以選擇朝著功名利祿的世俗方向前進,也可以選擇擁抱平凡生活與微末職業中的“小確幸”。退一萬步來講,就算賣豬肉、賣煎餅、賣涼皮沒有賣出什么名堂來,只要自己愿意,就不存在“屈就”。

  而我們的社會,應該在他人選擇奮進時給予掌聲,也在他人擁抱平庸時加以尊重,當每個人都能做到寬容與平和,包括連做出抉擇的當事人,也能坦然地自我接納,或許到那時,精英教育,才算取得了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責任編輯:張國帥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1-02 和遠氣體 002971 10.82
  • 12-25 八億時空 688181 --
  • 12-25 僑銀環保 002973 --
  • 12-25 易天股份 300812 21.46
  • 12-24 興圖新科 688081 28.21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